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软件评测师 > 2019年下半年 软件评测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65题      
  知识点:   可靠性   网络测试类型   测试类型   可靠性测试   网络测试
  章/节:   测试技术的分类       

 
网络测试类型包括( )。 ①网络可靠性测试 ②网络可接受性测试 ③网络瓶颈测试 ④网络容量规划测试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第62题    2018年下半年  
   23%
( )不属于网络测试对象。
  第63题    2018年下半年  
   34%
( )不属于网络测试的测试类型。
  第66题    2015年下半年  
   44%
以下不属于网络测试的测试指标的是(66)。
   知识点讲解    
   · 可靠性    · 网络测试类型    · 测试类型    · 可靠性测试    · 网络测试
 
       可靠性
        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
               成熟性
               成熟性是指软件产品避免因软件中错误的发生而导致失效的能力。
               容错性
               容错性是指在软件发生故障或者违反指定接口的情况下,软件产品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
               易恢复性
               易恢复性是指在失效发生的情况下,软件产品重建规定的性能级别并恢复受直接影响的数据的能力。
               可靠性依从性
               可靠性依从性是指软件产品依附于同可靠性相关的标准、约定或规定的能力。
 
       网络测试类型
        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和测试对象,网络测试的类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①网络可靠性测试:使被测试网络在较长时间内(通常是24~72小时)经受较大负载,通过监视网络中发生的错误和出现的故障,验证在高强度环境中网络系统的存活能力,也就是它的可靠性。可靠性测试作为可接受性测试的一部分,也是比较测试或升级测试的一部分。测试中采用的负载模式很重要,越贴近真实负载模式越好,可靠性测试中使用网络分析仪监控网络运行、捕获网络错误。
        ②网络可接受性测试:可接受性测试是在系统正式实施前的“试运行”。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确保新系统能提供良好而稳定的性能。可接受测试中也包含多项测试,例如,响应时间、稳定性和特性/功能测试。而在安装或升级网络前,应进行的网络可接受性测试则经常被忽略,事实上可接受性测试能为网络购买者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提供有力的保证和参考。可接受性测试可以仅在新增加的部件上完成,将已存在的负载加上新增程序或新增组件可能产生负载作为测试使用的负载。
        ③网络瓶颈测试:为找到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的瓶颈,需要进行网络瓶颈测试。测试中需要测试和计算系统的最大吞吐量,然后再在单个网络组件上进行该项测试,明确各自的最大吞吐量。通过单个组件的最大吞吐量和系统最大可支持吞吐量之间的差额,我们就能发现系统瓶颈的位置以及哪些组件有多余容量。系统瓶颈在不同的测试案例中,出现的位置可能有些变化。例如,一个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测试可能表明服务器是系统的瓶颈,而对一个电子邮件系统的测试,可能表明,广域网连接才是网络的限制因素。如果我们可以在测试的环境中重现引起问题的负载,那么这样的测试结果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巨大的好处。
        ④网络容量规划测试:进行该测试可检测当前网络中是否存在多余的容量空间,当网络承受的总负载超过网络总容量时,网络的性能或吞吐量就有可能下降,所以在网络负载接近这一临界点(网络的最大容量)前,就要根据负载增长的幅度扩充网络资源。进行该项测试要逐渐增加网络负载,直到网络的运行性能或吞吐量下降至不能达到设计水平的要求为止。网络运行负载和网络最大吞吐量之间的差额就是现有系统的冗余量。
        ⑤网络升级测试:升级测试是将硬件或软件的新版本与当前版本在性能、可靠性和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同时验证产品升级对网络的性能是否会有不良影响。升级测试的关键是要保证被测组件应是运行网络中最关键或最脆弱的组件,该测试还需强调升级版的新特性,部分新特性测试在升级测试之前作为特征/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测试。尽管新产品应该解决了当前版本中的错误,但它们也经常存在一些以前没有出现过的错误,如果这些错误发生在产品的关键部分,将引起严重问题。升级测试不需要测试产品的所有特性,但网络用户正常运行所依靠的关键功能必须在测试之列。
        ⑥网络功能/特性测试:特性测试核实的是单个命令和应用程序功能,通常用较小的负载完成,关注的是用户界面、应用程序的操作以及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互操作。特性测试通常由开发人员在他们的开发环境中完成,或是在一个小型网络环境下由测试人员完成。功能测试是面向网络的,核实的是应用程序的多用户特征和重负载下后台功能能否正确地执行,关注的是当多个用户使用应用程序时,网络和文件系统或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情况。功能测试要求网络的配置和负载非常接近于运行环境下的模式。
        ⑦网络吞吐量测试:吞吐量测试检测的是每秒钟传输数据的字节数和数据报数,用于检测服务器、磁盘子系统、适配卡/驱动连接、网桥、路由器、集线器、交换器和通信连接。吞吐量的测试用于测量网络的性能,找到网络瓶颈以及比较不同产品的性能。吞吐量测试借助某些工具对网络服务器执行文件输入/输出操作来产生流量,或通过某些工具在网上发送专门的数据包或数据帧。
        ⑧网络响应时间测试:检测系统完成一系列任务所需的时间,本项测试是用户最关心的。对于表示层,如微软的Windows,测试在不同桌面之间切换或装载新负载所需的时间。在不同负载,即不同实际或模拟用户的数目下,运行这一试验,对每个被测试应用程序生成一个负载-响应时间曲线。在应用程序测试中,执行一系列典型网络动作的命令,如打开、读、写、查找和关闭文件,这些命令提供了最好的负载模拟。例如,对每个被测服务器,检测这些命令的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测试应该包括对系统可靠性的测试。可靠性问题,如在路由器或服务器中大量丢失数据报文或由于网络组件故障引发的大量坏数据报文,这一切都将严重影响网络的响应时间,因此在整个测试期间都应用网络分析仪监视系统错误。
        ⑨衰减测试:衰减测试是测试贯穿整个通信连接或者信道的信号衰减。必须综合考虑通信连接中所有组件产生的累计衰减,这些组件包括每个插/拔连接件、电源线、UTP电缆等。在每对连接中都可以测试衰减,测试的方法是在连接的一端发送一定长度的信号(频率大于100MHz),在连接的另一终端测试信号长度,以确定衰减值。信号辐射、电线阻抗以及绝缘吸收都会引起衰减。总的来讲,信号频率越高,线缆的长度越长,衰减就越大。基本连接的衰减测试可以依据TSB67标准来选取衰减值指标。测试信号长度以分贝(dB)为单位,如在频率为100MHz时,最大的衰减值不能超过22dB。
        ⑩网络配置规模测试:利用应用程序响应时间测试和吞吐量测试的测试结果来确定网络组件的规模,还可以利用测试结果和测试者自身对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操作的知识,来调整特定的系统配置组件,改变网络的运行性能。通过反复比较不同的运行性能,并比较每次结果,找到令人满意的运行性能配置。
        ?网络设备评估测试:产品评估主要是比较各个产品,例如,服务器、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的性能。进行这种测试时,除了待测设备之外,网络中的其他组件都要求保持不变。许多公司的产品评估还包括技术评估和子系统评估。技术评估是指对两种或多种存在竞争的技术在性能方面进行比较,子系统评估是指对包含硬件和软件的网络子系统进行比较。同可接受性测试、可靠性测试一样,评估测试也要进行响应时间、吞吐量和可靠性的测试,这样就能清楚地了解网络中一个组件被另一个组件代替时,对网络产生的影响。
        上述11项测试类型应根据网络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和对网络可能遇到问题的预测,建立一个针对自身主要问题的测试计划。这项测试计划中规定的测试任务在网络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应有所不同,并且,当网络扩展或升级时,要改变测试计划以覆盖新的领域,而且测试计划对整个网络中的不同子网的要求应有所不同。要以网络安全和测试成本平衡为原则,提出一个针对需求的合理测试内容表述。测试中,应按照网络测试的需求情况,从这11项测试中灵活地选择几项,安排其优先性。以下3个测试任务是公认的最重要的测试任务。
        ①吞吐量测试:它是标识网络设备、子网和全局网络运行性能的重要指标。
        ②可接受性测试:是对将要使用的网络的验收,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显然的。
        ③升级测试:运动是永恒的,网络系统永恒的主题是升级换代,升级测试也要不断进行,不要主观地认为升级后的网络一定比原来的好。
 
       测试类型
        按照测试内容划分,测试类型一般有逻辑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接口测试、人机交互界面测试、强度测试、余量测试、安全性测试、恢复性测试、边界测试、数据处理测试、安装性测试、容量测试等。
        (1)逻辑测试。逻辑测试是测试程序逻辑结构的合理性、实现的正确性。逻辑测试由测试人员利用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及有关信息,设计或选择测试用例,对程序所有逻辑路径进行测试。通过在不同点检查程序的状态,确定实际的状态是否与预期的状态一致。逻辑测试根据不同的软件级别一般需进行语句覆盖、分支覆盖、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路径覆盖、MC/DC覆盖等。
        (2)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是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或设计文档中的功能需求逐项进行的测试,以验证其功能是否满足要求。功能测试一般需进行:用正常值的等价类输入数据值测试;用非正常值的等价类输入数据值测试;进行每个功能的合法边界值和非法边界值输入的测试;用一系列真实的数据类型和数据值运行,测试超负荷、饱和及其他“最坏情况”的结果;在配置项测试时对配置项控制流程的正确性、合理性等进行验证。
        (3)性能测试。性能测试是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或设计文档中的性能需求逐项进行的测试,以验证其性能是否满足要求。性能测试一般需进行:测试在获得定量结果时程序计算的精确性(处理精度);测试其时间特性和实际完成功能的时间(响应时间);测试为完成功能所处理的数据量;测试程序运行所占用的空间;测试其负荷潜力;测试配置项各部分的协调性;在系统测试时测试软件性能和硬件性能的集成;在系统测试时测试系统对并发事物和并发用户访问的处理能力。
        (4)接口测试。接口测试是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或设计文档中的接口需求逐项进行的测试。接口测试一般需进行:测试所有外部接口,检查接口信息的格式及内容;对每一个外部输入/输出接口必须做正常和异常情况的测试;测试硬件提供的接口是否便于使用;测试系统特性(如数据特性、错误特性、速度特性)对软件功能、性能特性的影响;对所有的内部接口的功能、性能进行测试。
        (5)人机交互界面测试。人机交互界面测试是对所有人机交互界面提供的操作和显示界面进行的测试,以检验是否满足用户的要求。人机交互界面测试一般需进行:测试操作和显示界面及界面风格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要求的一致性和符合性;以非常规操作、误操作、快速操作来检验人机界面的健壮性;测试对错误命令或非法数据输入的检测能力与提示情况;测试对错误操作流程的检测与提示;对照用户手册或操作手册逐条进行操作和观察。
        (6)强度测试。强度测试是强制软件运行在不正常到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设计的极限状态到超出极限),检验软件可以运行到何种程度的测试。强度测试一般需:提供最大处理的信息量;提供数据能力的饱和实验指标;提供最大存储范围(如常驻内存、缓冲、表格区、临时信息区);在能力降级时进行测试;在人为错误(如寄存器数据跳变、错误的接口)状态下进行软件反应的测试;通过启动软件过载安全装置(如临界点警报、过载溢出功能、停止输入、取消低速设备等)生成必要条件,进行计算过载的饱和测试;需进行持续一段规定的时间,而且连续不能中断的测试。
        (7)余量测试。余量测试是对软件是否达到需求规格说明中要求的余量的测试。若无明确要求时,一般至少留有20%的余量。根据测试要求,余量测试一般需提供:全部存储量的余量;输入/输出及通道的吞吐能力余量;功能处理时间的余量。
        (8)安全性测试。安全性测试是检验软件中已存在的安全性、安全保密性措施是否有效的测试。测试应尽可能在符合实际使用的条件下进行。安全性测试一般需进行:对安全性关键的软件部件,必须单独测试安全性需求;在测试中全面检验防止危险状态措施的有效性和每个危险状态下的反应;对设计中用于提高安全性的结构、算法、容错、冗余及中断处理等方案,必须进行针对性测试;对软件处于标准配置下其处理和保护能力的测试;应进行对异常条件下系统/软件的处理和保护能力的测试(以表明不会因为可能的单个或多个输入错误而导致不安全状态);对输入故障模式的测试;必须包含边界、界外及边界结合部的测试;对“0”、穿越“0”以及从两个方向趋近“0”的输入值的测试;必须包括在最坏情况配置下的最小输入和最大输入数据率的测试;对安全性关键的操作错误的测试;对具有防止非法进入软件并保护软件的数据完整性能力的测试;对双工切换、多机替换的正确性和连续性的测试;对重要数据的抗非法访问能力的测试。
        (9)恢复性测试。恢复性测试是对有恢复或重置功能的软件的每一类导致恢复或重置的情况逐一进行的测试,以验证其恢复或重置功能。恢复性测试是要证实在克服硬件故障后,系统能否正常地继续进行工作,且不对系统造成任何损害。恢复性测试一般需进行:探测错误功能的测试;能否切换或自动启动备用硬件的测试;在故障发生时能否保护正在运行的作业和系统状态的测试;在系统恢复后,能否从最后记录下来的无错误状态开始继续执行作业的测试。
        (10)边界测试。边界测试是对软件处在边界或端点情况下运行状态的测试。边界测试一般需进行:软件的输入域或输出域的边界或端点的测试;状态转换的边界或端点的测试;功能界限的边界或端点的测试;性能界限的边界或端点的测试;容量界限的边界或端点的测试。
        (11)数据处理测试。数据处理测试是对完成专门数据处理功能所进行的测试。数据处理测试一般需进行:数据采集功能的测试;数据融合功能的测试;数据转换功能的测试;剔除坏数据功能的测试;数据解释功能的测试。
        (12)安装性测试。安装性测试是对安装过程是否符合安装规程的测试,以发现安装过程中的错误。安装性测试一般需进行:不同配置下的安装和卸载测试;安装规程的正确性测试。
        (13)容量测试。容量测试是检验软件的能力最高能达到什么程度的测试。容量测试一般应测试到在正常情况下软件所具备的最高能力,如:响应时间或并发处理个数等能力。
        根据软件开发阶段和测试对象,一般可分为单元测试、部件测试(也称为集成测试或组装测试)、配置项测试和系统测试。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的对象是软件单元。软件单元测试的目的是检查每个软件单元能否正确地实现设计说明中的功能、性能、接口和其他设计约束等要求,发现单元内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一般由软件的供方组织并实施软件单元测试,也可委托第三方进行软件单元测试。软件单元测试可根据软件单元的重要性、安全性关键等级等对如下技术要求内容进行剪裁,但必须说明理由。单元测试一般应符合以下的技术要求:
               (1)在对软件单元进行动态测试之前,应对软件单元的源代码进行静态测试。
               (2)应建立测试软件单元的环境,如桩模块和驱动模块,其测试环境应通过评审。
               (3)对软件设计文档规定的软件单元的功能、性能、接口等应逐项进行测试。
               (4)软件单元的每个特性应至少被一个正常测试用例和一个被认可的异常测试用例覆盖。
               (5)测试用例的输入应至少包括有效等价类值、无效等价类值和边界数据值。
               (6)语句覆盖率要达到100%。
               (7)分支覆盖率要达到100%。
               (8)对输出数据及其格式进行测试。
               软件单元测试一般应采用静态测试方法和动态测试方法。通常静态测试先于动态测试。软件单元测试完成后形成的文档有:软件单元测试计划;软件单元测试说明;软件单元测试报告;软件单元测试记录;软件单元测试问题报告。
               部件测试
               部件测试的对象包括软件部件的组装过程和组装得到的软件部件,软件部件由软件单元组成。软件部件测试的目的是检验软件单元和软件部件之间的接口关系,并验证软件部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软件部件测试一般由软件供方组织并实施,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应相对独立;也可委托第三方进行软件部件测试。软件部件测试可根据软件部件的重要性、安全性关键等级等对如下技术要求内容进行剪裁,但必须说明理由。部件测试一般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1)应对构成软件部件的每个软件单元的单元测试情况进行检查。
               (2)若对软件部件进行必要的静态测试,应先于动态测试。
               (3)组装过程是动态进行的,因此应标明组装策略。
               (4)应建立部件测试环境,如桩模块和驱动模块,其测试环境应通过评审。
               (5)应逐项测试软件设计文档规定的软件部件的功能、性能等特性。
               (6)软件部件的每个特性应至少被一个正常测试用例和一个被认可的异常测试用例覆盖。
               (7)测试用例的输入应至少包括有效等价类值、无效等价类值和边界数据值。
               (8)应测试软件单元和软件部件之间的所有调用,达到要求的测试覆盖率。
               (9)应测试软件部件的输出数据及其格式。
               (10)应测试软件部件之间、软件部件和硬件之间的所有接口。
               (11)应测试运行条件(如数据结构、输入/输出通道容量、内存空间、调用频度等)在边界状态下,进而在人为设定的状态下,软件部件的功能和性能。
               (12)应按设计文档要求,对软件部件的功能、性能进行强度测试。
               (13)对安全性关键的软件部件,应对其进行安全性分析,明确每一个危险状态和导致危险的可能原因,并对此进行针对性的测试。
               (14)发现是否有多余的软件单元。
               软件部件测试一般应采用静态测试方法和动态测试方法。静态测试方法常采用静态分析、代码审查等方法,动态测试方法常采用白盒测试方法和黑盒测试方法。通常,静态测试先于动态测试。
               在由软件单元和软件部件组装成新的软件部件时,应根据软件单元和软件部件的特点选择便于测试的组装策略。按测试过程中,组合软件单元的方式,有两种不同的组装策略,即一次性组装策略和增值式组装策略。
               一次性组装策略是一种非增值集成方式,首先完成全部软件单元测试,然后再把所有的软件单元集成在一起进行测试,最终得到要求的软件系统。一次性组装策略的优点是工作量相对较小,缺点是定位错误比较困难。
               增值式组装策略也称为递增集成法,即依次将软件单元增加到已测试完成的软件部件中,将已测试的软件部件组装为更大的软件部件,在组装的过程中边增加边测试,以便发现组装过程中的问题。最后增值逐步组装为要求的软件系统。根据组装的过程又可分为自顶向下组装、自底向上组装、“三明治”组装、定向冒险组装、功能定向组装等策略。
               软件部件测试完成后形成的文档包括:软件部件测试计划;软件部件测试说明;软件部件测试报告;软件部件测试记录;软件部件测试问题报告。
               配置项测试
               配置项测试的对象是计算机软件配置项(CSCI,以下简称配置项),软件配置项是为独立的配置管理而设计的并且能满足最终用户功能的一组软件。软件配置项测试的目的是检验软件配置项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致一性。配置项测试可根据软件配置项的重要性、安全性关键等级等对如下技术要求内容进行剪裁,但必须说明理由。配置项测试一般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1)必要时,在高层控制流图中作结构覆盖测试。
               (2)应逐项测试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定的配置项的功能、性能等特性。
               (3)配置项的每个特性应至少被一个正常测试用例和一个被认可的异常测试用例所覆盖。
               (4)测试用例的输入应至少包括有效等价类值、无效等价值和边界数据值。
               (5)应测试配置项的输出及其格式。
               (6)应测试人机交互界面提供的操作和显示界面,包括用非常规操作、误操作、快速操作测试界面的可靠性。
               (7)应测试运行条件在边界状态和异常状态下,或在人为设定的状态下,配置项的功能和性能。
               (8)应按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要求,测试配置项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安全保密性。
               (9)应测试配置项的所有外部输入、输出接口(包括和硬件之间的接口)。
               (10)应测试配置项的全部存储量、输入/输出通道的吞吐能力和处理时间的余量。
               (11)应按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要求,对配置项的功能、性能进行强度测试。
               (12)应测试设计中用于提高配置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方案,如结构、算法、容错、冗余、中断处理等。
               (13)对安全性关键的配置项,应对其进行安全性分析,明确每一个危险状态和导致危险的可能原因,并对此进行针对性的测试。
               (14)对有恢复或重置功能需求的配置项,应测试其恢复或重置功能和平均恢复时间,并且对每一类导致恢复或重置的情况进行测试。
               (15)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应外加相应的专门测试。
               应保证软件配置项测试工作的独立性。软件配置项测试一般由软件的供方组织,由独立于软件开发的组织实施。软件配置项测试一般应采用黑盒测试方法。
               软件配置项测试完成后形成的文档有:软件配置项测试计划;软件配置项测试说明;软件配置项测试报告;软件配置项测试记录;软件配置项测试问题报告。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的对象是完整的、集成的计算机系统(CS),重点是新开发的配置项的集合。系统测试的目的是在真实系统工作环境下检验完整的软件配置项能否和系统正确连接,并满足系统/子系统设计文档和软件开发任务书规定的要求。可根据软件系统的重要性、安全性关键等级等对如下技术要求内容进行剪裁,但必须说明理由。系统测试一般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1)应按系统/子系统设计说明的规定,逐项测试系统的功能、性能等特性。
               (2)系统的每个特性应至少被一个正常测试用例和一个被认可的异常测试用例所覆盖。
               (3)测试用例的输入应至少包括有效等价类值、无效等价类值和边界数据值。
               (4)应测试系统的输出及其格式。
               (5)应测试配置项之间及配置项与硬件之间的所有接口。
               (6)应在边界状态、异常状态或在人为设定的状态的运行条件下,测试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7)应测试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访问的安全保密性。
               (8)应测试系统的全部存储量、输入/输出通道的吞吐能力和处理时间的余量。
               (9)应按系统或子系统设计文档的要求,对系统的功能、性能进行强度测试。
               (10)应测试人机交互界面提供的操作和显示界面,包括用非常规操作、误操作、快速操作测试界面的可靠性。
               (11)应测试设计中用于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方案,如结构、算法、容错、冗余、中断处理等。
               (12)对安全性关键的系统,应对其进行安全性分析,明确每一个危险状态和导致危险的可能原因,并对此进行针对性的测试。
               (13)对有恢复或重置功能需求的系统,应测试其恢复或重置功能和平均恢复时间,并且对每一类导致恢复或重置的情况进行测试。
               (14)对软件系统的安装性进行测试。
               (15)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应外加相应的专项测试。
               系统测试一般由软件的需方组织,由独立于软件开发的组织实施。系统测试一般应采用黑盒测试方法。
               系统测试完成后形成的文档包括:系统测试计划;系统测试说明;系统测试报告;系统测试记录;系统测试问题报告。
               可根据需要对上述文档及文档的内容进行裁剪。
 
       可靠性测试
        软件可靠性是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将软件可靠性定义为:系统在特定的环境下,在给定的时间内无故障地运行的概率。软件可靠性涉及软件的性能、功能、可用性、可服务性、可安装性,以及可维护性等多方面特性,是对软件在设计、生产以及在它所预定环境中具有所需功能的置信度的一个度量。
        可靠性测试一般伴随着强壮性测试,是评估软件在运行时的可靠性,通过测试确认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 Time to Failure,MTTF)、故障发生前平均工作时间(Mean-Time-To-First-Failure,MTTFF)或因故障而停机的时间(Mean Time To Repairs,MTTR)在一年中应不超过多少时间。可靠性测试强调随机输入,并通过模拟系统实现,很难通过实际系统的运行来实现。
 
       网络测试
        网络测试是对网络设备、网络系统以及网络对应用的支持进行检测,以展示和证明网络系统能否满足用户在性能、安全性、易用性、可管理性等方面需求的测试。网络测试的实施一般包括以下环节。
        ◆根据测试目的,确定测试目标。
        ◆在对相关网络技术和实现细节透彻掌握的基础上,设计测试方案。
        ◆建立网络负载模型。
        ◆配置测试环境,包括测试工具的选择及必要的测试工具的研发。
        ◆采集和整理数据。
        ◆分析和解释数据。
        ◆准确、直观、形象地表示测试结果。
        网络测试包括网络设备测试、网络系统测试和网络应用测试3个层次。
        1)网络设备测试
        网络设备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功能测试、可靠性和稳定性测试、一致性测试、互操作性测试和性能测试等。
        (1)功能测试用来验证产品是否具有设计的每一项功能。
        (2)可靠性和稳定性测试往往通过加重负载的办法来分析和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一致性测试用来验证产品的各项功能是否符合标准。
        (4)互操作性测试用来考查一个网络产品是否能在不同厂家的多种网络产品互联的网络环境中很好地工作。网络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的最大特点是必须符合标准,不同的网络产品之间要能互操作。
        (5)性能测试的主要目标是分析产品在各种不同的配置和负载条件下的容量和对负载的处理能力,如交换机的吞吐量、转发延迟等。
        典型的网络设备性能测试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将设备放在一个仿真的网络环境中进行测试,第二种是使用专用的网络测试设备对产品进行测试。
        2)网络系统测试和网络应用测试
        网络系统测试除了普通意义上的物理连通性、基本功能和一致性的测试以外,主要包括网络系统的规划验证测试、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网络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的测试与评估、网络流量的测量和模型化等。
        (1)网络系统的规划验证测试主要采用的两个基本手段是模拟和仿真。
        ◆模拟是通过软件的办法,建立网络系统的模型,模拟实际网络的运行。通过设定各种配置和参数模拟系统的行为,对系统的容量、性能以及对应用的支撑程度给出定量的评价。这对于大型网络的规划设计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仿真是指通过建立典型的试验环境,仿真实际的网络系统。规划验证测试的目的在于分析所采用的网络技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网络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所选网络设备的功能、性能等是否能够合理地、有效地支持网络系统的设计目标。
        (2)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是指通过对网络系统的被动测量和主动测量来确定系统中站点的可达性、网络系统的吞吐量、传输速率、带宽利用率、丢包率、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响应时间、产生最大网络流量的应用和用户,以及服务质量等。此项工作同时可以发现系统的物理连接和系统配置中的问题,确定网络瓶颈,发现网络问题。测试设备记录一段时间内的网络流量,实时和非实时地分析数据。被动测量不干涉网络的正常工作,不影响网络的性能。主动测量向网络发送特定类型的数据包或网络应用,以便分析系统的行为。
        (3)网络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的测试与评估。系统可用性取决于系统的可靠性(MTTF)及可维护性(MTTR)的高低,其中可靠性是指系统服务多久不中断,可维护性是指服务中断后多久可恢复。三者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System Usability=MTTF/(MTTF+MTTR)*100%
        其中,MTTF是指平均无故障时间,MTTR是指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BF是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有MTBF=MTTF+MTTR,故
        System Usability=MTTF/MTBR*100%
        (4)网络流量的测量和模型化。网络流量的测量和模型化对于分析网络性能和带宽的利用率、指导网络流量管理、开发高效的网络应用十分重要。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产生已知特征的流量,使该流量沿网络传播,最后回到测试仪。记录和分析流量特性的任何改变(如延迟漂移)。
        ◆对链路总体流量的测量和传输时间、吞吐量、带宽利用率等进行分析。
        ◆分析特定流量的特征和提供的QoS;收集一个时间段内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流量沿网络传播过程中流量特征的变化和网络流量的统计行为,建立流量模型。
        (5)网络应用层次上的测试则主要体现在测试网络对应用的支持水平,如网络应用的性能和服务质量的测试等。例如,部署基于IP的语音传输VoIP时,最直接的问题是网络中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设备能否有效地支持语音传输,网络能支持多大的语音流量、多少个语音通道;如果网络支持VoIP,对网络的其他业务特别是关键业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网络是否支持服务质量QoS。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网络应用测试来回答。
        (6)网络系统测试的核心工具是协议分析仪。这是一种专用的网络测试设备,它能够连接到网络上,产生并向网络发送数据,捕捉网络数据,分析数据。协议分析仪一般具有网络监测、故障查找、协议解码和流量产生等功能。
   题号导航      2019年下半年 软件评测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65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