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2014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下午试卷 案例
  第3题      
  知识点:   项目组织   概述   工业   管理流程   模板   生产管理系统   数据库   系统安全   项目范围说明书   项目概述   项目验收   项目章程   信息化   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   综合管理   组织结构

 
(25分)
阅读下列说明,回答问题1至问题3,将解答填入答题纸的对应栏内。
【说明】
乙公司是一家信息技术公司,主要从事信息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业务。该公司通过员工王工的介绍与甲公司签参考答案订了大型系统开发合同,合同金额650万元,工期11个月,该项目主要为甲公司开发一套综合管理系统,并要求参考答案新系统要与现有生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连通,以帮助甲公司落实两化(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部参考答案署,提升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甲公司指派信息技术中心的赵主任负责该项目。
项目启动时,乙公司领导安排王工担任此项目的项目经理,王工自己按照公司项目章程模板撰写项目章程,进参考答案入了下一个过程,新撰写的项目章程内容包括:质量控制人员、项目组织结构、项目基本需求、项目完工日期。
同时为了保证项目质量,王工亲自撰写了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王工依照以前公司的经验撰写的初步的项目参考答案范围说明书内容包括:项目概述、产品要求、项目完工日期、项目约定条件、初始风险。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撰参考答案写完成后,王工通知了项目组成员,按照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开始工作,项目组成员有人认为初步范围说明书内参考答案容太过简单,跟以往项目范围说明书差别太大,但担心项目经理不高兴,也没有直接说。
刚进入项目规划阶段,发生的几个事件让王工觉得非常棘手:
(1)项目组成员就系统是否包含数据库导出、备份功能产生了分歧,查看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发现也没有参考答案相应描述。
(2)有项目组成员认为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中给出的系统安全等级过高,实现难度非常大,还可能导致项参考答案目成本大幅度增加
(3)项目组成员不确定项目验收时是否要给客户交付《产品使用手册》,有成员建议既然不确定就不要做了,参考答案这样可以节约成本。
(4)在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中没有涉及到项目的质量管理要求,乙公司内部的质量技术部因此没有安排专参考答案门的人员配合王工工作。
(5)参考答案—些项目组成员经常抱怨王工大包大揽,项目启动阶段的工作不严格遵照公司管理流程执行,也未征求参考答案其他项目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问题:3.1   结合案例,请分析案例中的项目启动过程中参考答案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3.2   结合案例,该项目的干系人参考答案应该包括哪些?
 
问题:3.3   (1)结合案例,从候选答案中选择5个正确选项(每选对一个得1分,选项超过5个该题得0分),将选项编号填入答题纸对应栏内。
以下( )内容应放入组织过程资源库。
候选答案:
A、问题和缺陷管理库  B、经验教训 C、个人周报 D、项目总结 E、风险控制程序 F、合同原件 G、验收标准指南 H、测试记录
(2)根据题干,从候选答案中选择2个正确选项(每选对一个得1分,选项超过2个该题得0分),将选项编参考答案号填入答题纸对应栏内。
SOW包括( )内容。
候选答案:
A、项目概述 B、产品需求 C、组织结构 D、质量控制人员
 
 
 

   知识点讲解    
   · 项目组织    · 概述    · 工业    · 管理流程    · 模板    · 生产管理系统    · 数据库    · 系统安全    · 项目范围说明书    · 项目概述    · 项目验收    · 项目章程    · 信息化    · 质量管理    · 质量控制    · 综合管理    · 组织结构
 
       项目组织
        组织结构一般有三种类型:职能型、矩阵型和项目型。矩阵型可进一步划分为弱矩阵、平衡矩阵和强矩阵。不同组织结构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组织机构的三种类型
        组织文化
        大多数组织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可描述的文化。这些文化体现在:
        .组织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信仰和期望。
        .组织的方针、办事程序。
        .组织对于职权关系的观点。
        .众多其他的因素。
        .组织文化常常会对项目产生直接的影响。
 
       概述
        1)操作系统的定义
        操作系统是这样一些程序模块的集合:它们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及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控制程序的执行,并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功能,使得用户能够灵活、方便、有效地使用计算机,使整个计算机系统能高效地运行。
        2)操作系统的作用
        操作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1)计算机系统资源管理。在一个计算机系统中,通常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归纳起来可分为4类,即处理器、存储器、I/O设备及信息(数据和程序)。相应地,OS的主要功能也正是针对这4类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作业管理。
        ①处理器管理:用于分配和控制计算机。
        ②存储器管理:主要负责内存的分配和回收。
        ③I/O设备管理:负责I/O设备的分配与操纵。
        ④文件管理:负责文件的存取、共享和保护。
        ⑤作业管理:包括任务、界面管理、人机交互、图形界面、语音控制和虚拟现实等。
        (2)OS通过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改善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吞吐量"(即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工作的能力)。
        (3)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OS作为用户和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接口的含义是:OS处于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用户通过OS来使用计算机,也就是用户在OS的帮助下能够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地操纵计算机硬件和运行自己的程序。用户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使用计算机。
        ①命令方式。这是指由OS提供了一组命令,用户可以通过键盘输入有关命令,来直接操纵计算机。
        ②系统调用方式。OS提供了一组系统调用,用户可在应用程序中通过调用相应的系统调用来操纵计算机。
        (4)扩充机器(虚拟机)。对于一台完全无软件的计算机系统(裸机),即使其功能再强,也必定是难以使用的,如果在裸机上覆盖上一层I/O设备管理软件,用户便可利用它提供的I/O命令来进行数据输入和打印输出。此时用户所看到的机器,将是一台比裸机功能更强、使用更方便的机器。通常把覆盖了软件的机器称为扩充机器或虚拟机。装有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极大地扩展了原计算机的功能,把用户面对的一个包含有各种硬件部件的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使用由复杂变得简单,从低级操作上升为高级操作,把基本功能扩展为多种功能。
        3)操作系统的特征
        操作系统主要具有并发、共享、虚拟和异步4个基本特征。
        (1)并发。并发性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着许多同时进行的活动。对计算机系统而言,并发是指宏观上看系统内有多道程序同时运行,微观上看是串行运行。
        (2)共享。共享性是指系统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的程序共同使用,因此操作系统必须解决在多道程序间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资源的问题。由于资源的属性不同,故多个进程对资源的共享方式也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资源共享方式。
        ①互斥共享方式。系统中的某些资源如打印机,虽然它们可以提供给多个进程使用,但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该资源。当一个进程正在访问该资源时,其他欲访问该资源的进程必须等待,仅当该进程访问完并释放该资源后,才允许另一进程对该资源进行访问。
        ②同时访问方式。系统中还有另一类资源,允许在一段时间内有多个进程对它同时进行访问,这里所谓同时也是指宏观上的。典型的可供多个进程访问的资源是磁盘。
        并发和共享是操作系统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它们互为存在条件。一方面,资源共享是以程序(进程)的并发执行为条件的;若系统不允许程序并发执行,自然不存在资源共享的问题。另一方面,若系统不能对资源共享实施有效的管理,则也必将影响到程序的并发执行,甚至无法并发执行。
        (3)虚拟。虚拟是操作系统中的重要特征。虚拟是指把物理上的一台设备变成逻辑上的多台设备。
        (4)异步。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允许多个进程并发执行,但由于资源等因素的制约,通常进程的执行并非一气呵成,而是以走走停停的方式运行。内存中的每个进程在何时执行,何时暂停,以怎样的速度向前推进,每道程序总共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都是不可预知的。或者说,进程是以异步方式运行的,但是只要运行环境相同,作业经过多次运行,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结果。这就是进程的异步性,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4)操作系统的类型
        操作系统可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微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等。
        (1)批处理操作系统。批处理操作系统(Batch Processing Operating System)有两个特点:一是"多道",二是"成批"。"多道"是指系统内可同时容纳多个作业,这些作业存放在外存中,组成一个后备作业队列,系统按一定的调度原则每次从后备作业队列中选取一个或多个作业调入内存运行,运行作业结束并退出运行和后备作业进入运行均由系统自动实现,从而在系统中形成一个自动转接的连续作业流。而"成批"的特点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允许用户与其他的作业发生交互作用。即作业一旦进入系统,用户就不能直接干预作业的运行。
        批处理系统一般分为两种概念,即单道批处理系统和多道批处理系统。它们都是成批处理或者顺序共享式系统,它允许多个用户以高速、非人工干预的方式进行成组作业工作和程序执行。批处理系统将作业成组(成批)提交给系统,由计算机顺序自动完成后再给出结果,从而减少了用户作业建立和结束的时间。
        ①单道批处理系统。单道批处理系统是在单用户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减少员工操作,减少作业建立和结束的时间。在单道批处理系统中,所有用户的作业均交由操作员通过输入设备送入计算机,由操作员、控制台启动并控制计算机,监视作业运行,得到运行结果,交付用户。作业在整个执行过程中,用户不能与作业交互作用,一旦作业出错则停止该作业,同时启动下一作业执行。而且,在输入输出操作过程中,CPU处于等待状态。单道批处理系统是早期计算机系统配置的一种操作系统类型,也具有简单的传统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模块。作业管理完成命令的解释和作业的定序,即解释执行用户作业命令并决定作业的次序,依次将它们调入内存,将处理机分配给调入的作业使之运行,这种作业管理无须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作业完成的顺序只与它们进入内存的顺序有关。存储管理对进入的作业分配所需的内存,并将作业中的多个程序模块装配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程序,然后投入运行。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内存中始终只有一道作业,只有当前一道作业运行完毕或者出现不能处理的异常情况时,才调入下一道作业进入内存运行。设备管理则根据命令来控制输入输出设备的方向,即设备的启动、驱动和读写,处理来自设备的中断。同时,通过简单的文件管理进行系统中程序的打开与关闭。
        ②多道批处理系统。多道批处理系统基于多道程序技术的应用,也就是说,在内存中可以同时存放多个用户作业(程序),允许这些作业在系统中交替运行。在多道批处理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各种功能,如作业控制语言、命令、程序等,将用户程序、数据等分别提交给系统,在外部存储设备上形成作业的后备等待队列。系统根据一定的调度原则从这些队列中选取若干作业调入内存。在内存中的这些作业按照多道方式组织它们的运行,某一道作业运行完毕或暂停运行,系统就调入新的作业,内存中始终存放多个作业,它们交替运行。这样,作业不断进入系统,又不断退出系统,形成源源不断的作业流,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吞吐率。多道批处理与单道批处理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在作业管理中必须有作业调度功能和进程调度功能。宏观上的作业调度是从外存上选择若干作业调入内存,微观的进程调度是从主流在内存的多个作业中选择一个,使它获得处理机并执行。二是多道批处理在内存中可以同时存放多道作业,宏观上这些作业在同时进行,而每一时刻则只有一道作业在运行。而且作业完成的顺序与它们进入内存的顺序无严格的对应关系,后进入内存的程序可能先完成。
        批处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早期采用穿孔卡片作为输入,控制台打印机作为输出。其中,采用间接存储缓冲(磁带卷)称为脱机方式(Off-line),采用直接存储缓冲(磁盘)称为联机方式(On-line)。
        批处理系统的主要优点是系统的吞吐量大,资源利用率高,操作系统的开销较小。它的缺点在于作业处理的平均周转时间较长,用户交互能力较弱等。在现代操作系统中,已经没有单一的批处理系统了,而是将批处理的概念和批处理的技术融合在现代操作系统中,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功能服务模块。而且,现今的批处理也与传统的批处理有了较大的不同,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顺序执行、用户不能干预,发展到批处理系统可控的顺序执行和有限的用户干预,甚至具有高级逻辑编程和控制的功能。
        (2)分时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Time Share Operating System)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联机地使用计算机。一台分时计算机系统连有若干台终端,多个用户可以在各自的终端上向系统发出服务请求,等待计算机的处理结果并决定下一个步骤。操作系统接收每个用户的命令,采用时间片轮转的方式处理用户的服务请求,即按照某个次序给每个用户分配一段CPU时间,进行各自的处理。对每个用户而言,仿佛"独占"了整个计算机系统。具有这种特点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分时系统。其特点如下。
        ①多路性。若干个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微观上看是各用户轮流使用计算机;宏观上看是各用户在并行工作。
        ②交互性。用户可根据系统对请求的响应结果,进一步向系统提出新的请求。这种能使用户与系统进行人一机对话的工作方式,明显地有别于批处理系统,因而分时系统又被称为交互式系统。
        ③独立性。用户之间可以相互独立操作,互不干涉;系统保证各用户程序运行的完整性,不会发生相互混淆或破坏现象。
        ④及时性。系统可对用户的输入及时作出响应。分时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响应时间(指从终端发出命令到系统予以应答所需的时间)。
        分时时间片的长短是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影响终端用户得到的及时响应。由于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数是有限的,只要时间片的长短的选择适当,每一个终端用户从放弃CPU到下次再获得CPU的等待时间就不会很长,不会影响用户程序的执行和终端操作。如果时间片过长,用户等待时间将会延长,严重影响用户操作、思维和心理。而时间片过短,就会增加系统本身的开销。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程序切换、终端切换和内部管理上。
        其次,用作分时系统主计算机的系统配置也将影响分时系统的性能,如果主机系统运行速度太慢、主存容量太小、I/O接口通道太窄,都会直接影响到终端用户的及时响应,影响到交互操作。此时,用户发出请求命令后迟迟得不到系统的响应,将会对系统的操作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每增加一台终端,每开启一个用户,系统反应速度将会更慢。所以,主计算机的配置要求一定要能够满足分时操作系统的要求,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分时操作系统的功能。
        (3)实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是另一类特殊的多道程序系统,它主要应用于需要对外部事件进行及时响应并处理的领域。
        实时含有立即、及时的意思。所以,对时间的响应是实时系统最关键的因素。实时系统是指系统对输入的及时响应,对输出的按需提供,无延迟的处理。换句话说,计算机能及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事件的处理,并能控制所有实时设备和实时任务协调运行。实时系统可以分为实时控制系统和实时信息系统,二者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服务对象,二是对响应时间的要求。
        实时控制系统。把计算机用于飞机飞行、导弹发射等的自动控制时,要求计算机能尽快处理测量系统测得的数据,及时地对飞机或导弹进行控制,或将有关信息通过显示终端提供给决策人员。把计算机用于轧钢、石化、机加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控制时,也要求计算机能及时处理由各类传感器送来的数据,然后控制相应的执行机制。
        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把计算机用于预订飞机票,查询有关航班、航线、票价等事宜时,或把计算机用于银行系统、情报检索系统时,都要求计算机能对终端设备发来的服务请求及时予以正确的回答。
        实时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①及时性。实时系统的及时性是非常关键的,主要反映在对用户的响应时间要求上。对于实时信息系统,其对响应时间的要求类似于分时系统,是由操作者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的,通常为秒级。对于实时控制系统,其对时间的响应要求是以控制对象所能接受的延迟来确定的,它可以是秒级,也可以短至毫秒、微秒级。当然,响应时间的决定既依赖于操作系统本身,也依赖于操作系统宿主机的硬件处理速度。
        ②交互性。实时系统的交互性根据应用对象的不同和应用要求的不同,对交互操作的方便性和交互操作的权限性有特殊的要求。由于实时系统绝大多数都是专用系统,所以对用户能进行的干预赋予了不同的权限。例如,实时控制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不允许用户干预,而实时信息系统只允许用户在授权范围内访问有关计算机资源。
        ③安全可靠性。这是实时系统最重要的设计目标之一。对实时控制系统,尤其是重大控制项目,如航天航空、核反应、药品与化学反应、武器控制等,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必须考虑系统的容错机制。对实时信息系统,则要求数据与信息的完整性,要求经过计算机处理、查询并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是及时的、有效的、完整的和可用的。
        ④多路性。实时系统也具有多路性。实时控制系统常具有现场多路采集、处理和控制执行机构的功能,实时信息系统则允许多个终端用户(或者远程终端用户)向系统提出服务要求,每一个用户都会得到独立的服务和响应。
        (4)微机操作系统。微机操作系统(Micro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 MOS)是指配置在微型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常用的微机操作系统有DOS、Windows、OS/2、UNIX和Linux等。其中,Microsoft公司开发的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DOS是首先在IBM PC上使用的微机操作系统。MS-DOS操作系统是16位微机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的标准。多任务操作系统Windows 98/NT/2000/XP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一系列图形用户界面的多任务、多线程的操作系统。
        (5)网络操作系统。随着社会的信息化,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蓬勃发展,产生了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概念,而信息网络的物理基础则是计算机网络。网络系统软件中的重要一环是网络操作系统(Network Operating System),有人也将它称为网络管理系统,它与传统的单机操作系统有所不同,它是建立在单机操作系统之上的一个开放式的软件系统,它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的计算机系统的互联操作,面对不同的单机操作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用户操作协调和与单机操作系统的交互,从而解决多个网络用户(甚至是全球远程的网络用户)之间争用共享资源的分配与管理问题。
        (6)分布式操作系统。大量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被连接在一起,可以获得极高的运算能力及广泛的数据共享。这种系统被称为分布式操作系统(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分布式操作系统的特征如下。
        ①统一性。即它是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
        ②共享性。即所有的分布式系统中的资源是共享的。
        ③透明性。其含义是用户并不知道分布式系统是运行在多台计算机上,在用户眼里整个分布式系统中的许多计算机就像是一台计算机,对用户来讲是透明的。
        ④独立性。即处于分布式系统的多个主机都处于平等地位,在物理上独立。
        分布式系统的优点是它的分布式。分布式系统可用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运算性能。分布式系统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可靠性。由于有多个独立的CPU系统,因此当一个CPU系统发生故障时,整个系统仍旧能够工作。对于高可靠的环境,如核电站等,分布式系统是有其用武之地的。
        网络操作系统与分布式操作系统在概念上的主要区别是:网络操作系统可以构架于不同的操作系统之上,也就是说,它可以在不同的本机操作系统上,通过网络协议实现网络资源的统一配置,在大范围内构成网络操作系统。在网络操作系统中并不要求对网络资源进行透明的访问,即需要指明资源的位置与类型,对本地资源和异地资源访问区别对待。分布式比较强调单一性,是由一种操作系统构建的。在这种操作系统中,网络的概念在应用层被淡化了。所有资源(本地资源和异地资源)都用同一方式管理与访问,用户不必关心资源在哪里或者资源是怎样存储的。
 
       工业
        立体显示技术可以应用于过程控制、数值模拟、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设计、工业检测、远程监视、危险产品生产安装以及远程机器人视觉显示等各个方面,可以带来前所未有的逼真视觉效果。
        目前,3D技术在专业行业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包括汽车设计制造、船舶设计制造、航天航空、能源动力、机械电子、建筑房产、城市规划等行业,3D技术为设计方式和用户界面带来了新的革命。3D技术常用的设计软件包括ProE、AutoCAD、3Dmax、MAYA等,这些工具已经成为行业必备的设计软件。在工业设计领域,ProE和AutoCAD已经具备了丰富的3D设计功能,并被广大工程设计人员所采用;在图形图像领域,3Dmax、MAYA已经被广大艺术和IT工作者熟练使用。
 
       管理流程
        信息系统软件交付之后就进入了运维阶段,该阶段短则4~5年,长则可达10年以上。运维的目的是保证信息系统软件能正常而可靠地运行,并能使系统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以充分发挥作用。运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满足用户各种维护需求的过程。用户的维护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需要持续地对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修改和维护。这一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P、D、C、A(P-Plan,策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处理)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按照戴明质量控制理论,信息系统软件运维的管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软件运维管理流程
        信息系统软件运维服务的四个关键要素是:人员、资源、技术和过程,每个要素通过关键指标反映运维服务的能力。在运维服务提供过程中,通过应用PDCA的方法论,在运维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等不同阶段,通过对人员、资源、技术和过程四个服务要素的统一管理,来实现运维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
 
       模板
        模板是Word 2003中采用dot为扩展名的特殊文档,它由多个特定的样式组合而成,能为用户提供一种预先设置好的最终文档外观框架,也允许用户加入自己的信息。新建一个文档时,用户可以选择系统提供的模板建立文档。用户也可以自建一个新的模板。
        当用户自己创建好一个文档后,若要保存为模板,只要在“另存为”对话框中选择保存类型为“文档模板(*.dot)”就可以了。使用模板的方法在如何创建一个空白文档时已经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生产管理系统
        一旦管理者确定了需求,而且决定要去实施它,后面的任务就是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了。这里所说的生产是广义的生产。对生产产品的企业来说它就是制造,对于服务业来说它就是服务运营,生产和服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由于生产管理中最困难的最复杂的是制造业,所以这里主要针对制造业来介绍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即制造信息系统。
        制造信息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技术实现产品生产的系统;一类是通过管理实现生产的系统。技术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计算机数字控制(Computer Numeric Control,CNC)和机器人(Robot)等。另一类管理系统是以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MRP-Ⅱ)为中心,还有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Computer Aided Quality Control,CAQ)等将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结合,如计算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CIMS)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nterprises Resources Planning Systems,ERP)等。
               传统物料需求计划MRP
               MRP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主要目的是解决“订货点管理”的不足,发展了主要控制物料的物料需求计划。此阶段的MRP可定义为,利用主生产调度(MPS)对物料用量清单(BOM)、库存(inventory)和未交货单(open order)等各种资料计算后得到未来的物料需求,并进行订单的补充和修改。这一般称为初期的或传统物料需求计划MRP,其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传统MRP的系统结构
               闭环式MRP
               20世纪70年代闭环式(closed loop)MRP逐渐取得成功。在制定主生产计划时进行了产能分析,如果可行就去执行物料计划,如果不可行就要反馈回去,重新修改主生产计划,同样在执行物料计划和执行车间计划时出现问题,也要反馈回去,并修改主计划或物料计划。这样就构成了闭环的动态控制。闭环式MRP加强了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既能适应主生产计划的改变,又能适应现场情况的变化,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闭环式MRP的系统结构
               制造业全面资源计划与控制系统MRP-Ⅱ
               20世纪80年代MRP逐渐为MRP-Ⅱ所代替,这时企业资源不仅是材料,人力、资金、设备和时间也被看成企业资源,并加以控制。它除了生产外,还包括销售、财务、会计及成本的处理,MRP-Ⅱ的功能已能满足制造业的所有经营及生产活动,这也是MRP-Ⅱ被称为“制造业全面资源计划与控制系统”的原因。但总的来说,MRP-Ⅱ是对内管理的系统,企业战略规划、市场方面以及高层决策方面功能较弱,现在又在流行ERP(Enterprises Resources Planning),它是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充市场、财务等功能的系统。一般MRP-Ⅱ均由10个左右的子系统组成,子系统相对独立,但实现时必须有先有后,各子系统之间联系起来构成MRP-Ⅱ的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MRP-Ⅱ的系统结构
               各子系统按运行顺序连接起来称为系统的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MRP-Ⅱ的系统流程图
               MRP-Ⅱ系统的结构和流程因工厂不同可能很不相同。例如有的企业在主计划前还有汇总计划,有的企业财务上有较多的功能等。
               目前国内企业用得较多的MRP产品有:SSA公司在AS400上开发的BPICS;QAD公司在HP9000上开发的OPENMFG;ASC公司在DEC机上开发的MANiMANX 1;SAP公司的MRP软件R3等等。
               这里主要介绍MRP-Ⅱ系统中的几个主要子系统功能。
                      主生产计划子系统
                      主生产计划子系统一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叫总量计划子系统;一部分叫主生产调度计划子系统。
                      总量计划是关于总体水平的计划,它不是细的要求,例如,总量是钢,不是钢板或钢锭等;计划要用人,是忽略了各种技术的人。它是用标准产品代表所有产品。总量计划的目标是充分利用人力和资源设备。总量计划是制定一年的计划,它考虑用一些方法平衡全年的生产。常用的方法有:经验图表法、管理系数法和最优化方法。
                      主生产调度计划就是安排具体的产品的生产计划。如果说总量计划的目的是进行宏观控制的话,那么主生产调度计划就是用微观的方法安排可执行的年度计划。它要回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多少、什么日期生产等问题,最终给出一个报表形式的最终报告。主生产调度子系统是企业高层管理与整个系统的主要界面。为了使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系统要提供多种形式的模拟功能来辅助决策。
                      库存管理子系统
                      库存管理子系统也可以说就是物料需求计划(MRP)子系统,它利用主生产计划(MPS),物料清单(BOM),根据采购、生产等订货资料计算出相关需求的状况,管理库存信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如下。
                      计算各种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时间、需求数量和需求地区。
                      配合作业控制,使仓库和车间管理人员对物料运送、设备和工具需求等事宜及早安排准备。
                      及时采购原材料,避免库存积压。
                      计划和控制产品加工全过程,使其准时交货。
                      库存管理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如下图所示。
                      
                      库存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库存控制有两种基本方法:订货点技术法(即统计库存控制)和物料需求计划法(MRP法)。对于统计的方法,计算机可以根据消耗的历史数据自动统计出消耗的均值与方差,不断修正订货点,如果对前导期t也作均值与方差统计,可使订货点更为精确。但订货点法的前提是消耗平衡,每次消耗量小,而且适应独立需求。对大多数相关需求行为,并且是突发性的批量需求,必须用物料需求计划法来处理。MRP方法要求处理大量数据,一般制造厂大约需要几万个记录,只有借助计算机才能解决。当某种物资需求既来自独立需求,且消耗平衡,又来自相关需求,且消耗是批量的情况,系统将把两种控制方法综合起来。
                      库存计划是通过一个循环机制来实现的,循环的步骤简述如下:
                      (1)库存计划首先确定各个周期的产品总需求,初始根据是主生产计划确定的产品需求量和备品备件需求、试验用需求等。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和生产上的要求,确定安全存储量。
                      (2)根据安全库存的要求和当前可用的库存量求得净需求量。考虑经济批量,确定订货日期。
                      (3)产品按产品结构用MRP的方法逐级进行展开。每展开一级,下一级的组件需求又作为“总需求”的一部分来对待,返回到第(1)步由系统汇总后继续处理,一直展开到原材料、元件为止。
                      由于系统是一个实时系统,对计划变化的适应和库存出入库业务非常敏感,但如果过于敏感则会降低系统运行的效率。因此库存管理系统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每一微小变化,但并不是一有变化立即做出全面反应。抑制变化要制定应变的标准,可以定时采取行动,定时的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可以几小时,也可以一天,也可按模拟的时间周期来定,也可按库存量来制订标准。
                      库存管理系统采用“限定需求”技术,即某项的需求可通过计算机搜索,追溯到需要它的上一级需求项。“限定需求”技术对实现各种跟踪功能有很大作用,“限定”技术一般靠数据库来实现。
                      库存管理系统输出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指示库存管理人员做出行动的命令。
                      向“生产制造活动计划”子系统提供机内输出信息,指示每个项的开发初步计划。
                      库存系统执行主生产调度计划情况报告。
                      库存会计与库存控制的执行情况报表。
                      成本计划与控制子系统
                      成本系统与生产信息系统共享数据,生产系统及工厂监控系统可以向成本管理系统直接提供数据。
                      (1)直接劳动成本的计划与控制。一个项目的计划直接劳动成本可以估算,也可以从直接劳动标准推导而得,即用劳动标准和操作时间数来求得。每个项的记录中都存放该项的计划直接劳动成本。信息系统的计算机一次运行,就可根据产品的结构对一个组件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标准直接劳动成本进行累加,得到该组件的标准直接劳动成本。
                      实际的直接劳动成本的基本信息来自工厂监控子系统,这些信息包括车间工作令号、机器标识、工作令开始结束时间等。系统分析了实际直接劳动成本与标准直接劳动成本之间的偏差,通知有关成本中心,督促管理人员调整不合理偏差。
                      (2)材料成本计划与控制。标准材料成本是按标准材料消耗和标准材料单价来计算的。标准价格要由采购部门经常审核。每个项的合理需用量和合理损耗量定为标准材料消耗,按产品结构逐层累加可以得到最终产品的标准材料消耗。
                      实际材料成本偏差来自采购价格波动、工艺过程变更、加工废品和额外消耗等方面,材料使用的情况来自库存控制系统。
                      成本计划与控制子系统在分析了材料成本变动的情况后,向有关成本中心提供报告。
                      (3)管理费的处理。管理费用的计划和控制对成本管理有很大影响。为了有效控制管理费用,要求做到:
                      对每类开支项目都赋以会计编码,计算机系统可以对会计编码制定得很细。
                      划分成本中心,其目的是使开支按职能区域汇总。
                      对成本中心来说,它对某一项成本的升降是负有责任的。计算机系统对每一成本中心标识编码。成本中心常与部门划分相一致。为了使较低层管理人员也参与成本管理,一般把成本中心划分得很细。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费分摊时,每个成本可以认为是独立的,每个成本中心赋以分摊编号。它决定分摊次序,越是非直接的成本中心它的分摊编号越小。它的成本先分摊到其他非直接成本中心和直接成本中心,然后再来分摊编号高的成本中心。每个成本中心还要确定一个分摊因子,它提供一个分摊基准,比如人数、占地面积、标准劳动工时、标准机器工时等。
                      由于计算机的功能,分摊的分组和分摊因子数目不受限制。生产部门(或成本中心)总的管理费可按生产输出进一步分摊,比如铸造铸件重量;热处理工件数目等。这样可把整个管理费分摊到每个加工操作上,又从每个操作的管理费汇总得到每个产品的管理费用上。
                      计划和控制资产消耗管理子系统
                      无论考虑收入和支出的平衡,还是作长期的利润规划,都要考虑资产和投资项目的问题。系统在计划和控制资产消耗时自动执行一些计算。固定资产一旦设置,就要有相应记录,系统自动按期进行折旧,并记录每一个变化。一个项目开发的过程中,系统不断重复计算项目投资对将来产品成本的影响。在长期计划范围中反映利润的情况,系统可用关键路径方法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加速工程完成,减少投资。
                      以上介绍了MRP-Ⅱ的主要子系统,作为完整的MRP-Ⅱ系统一般还包括采购管理、指令发放、仓库管理和工厂维护等子系统。采购管理的目的是适时、适量,符合质量地提供原材料和外购件,以减少资金支出和库存,它保存有许多行情数据,而且不断更新,如质量、价格、信用等。它还保存有供应商与供应商的报价管理等。指令发放系统是计划与执行间的桥梁,任何计划只有通过指令发放才能执行,它能发出工作令报告,工作令卡等。仓库管理系统是从物流方面指挥仓库,使仓库达到合理的利用,东西放在合适的地方,如早用的放在外面。工厂维护子系统是负责维修,包括维修期的确定、维修计划的安排,维修材料的准备以及维修费用的管理,有时还应包括事故的应急计划等。由于企业不同,MRP的软件厂家不同,MRP系统的结构和子系统划分很不相同,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不过是这些功能的组合。
 
       数据库
        数据库(DataBase,DB)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系统使用的所有数据存储在一个或几个数据库中。
 
       系统安全
        华为EulerOS通过了公安部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四级认证。EulerOS能够提供可配置的加固策略、内核级OS安全能力等各种安全技术以防止入侵,保障客户的系统安全。
 
       项目范围说明书
        项目范围说明书是对项目范围、主要可交付成果、假设条件和制约因素的描述。项目范围说明书记录了整个范围,包括项目和产品范围。项目范围说明书详细描述项目的可交付成果,以及为创建这些可交付成果而必须开展的工作。为了便于管理干系人的期望,项目范围说明书可明确指出哪些工作不属于本项目范围。项目范围说明书使项目团队能进行更详细的规划,在执行过程中指导项目团队的工作,并为评价变更请求或额外工作是否超过项目边界提供基准。
        详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包括以下内容:
        .产品范围描述:逐步细化项目章程和需求文件中所述的产品、服务或成果的特征。
        .验收标准:可交付成果通过验收前必须满足的一系列条件。
        .可交付成果:在某一过程、阶段或项目完成时,必须产出的任何独特并可核实的产品、成果或服务能力。可交付成果也包括各种辅助成果,如项目管理报告和文件。对可交付成果的描述可略可详。
        .项目的除外责任:通常需要识别出什么是被排除在项目之外的。明确说明哪些内容不属于项目范围,有助于管理干系人的期望。
        .制约因素:对项目或过程的执行有影响的限制性因素。需要列举并描述与项目范围有关且会影响项目执行的各种内外部制约或限制条件,例如,客户或执行组织事先确定的预算、强制性日期或进度里程碑。如果项目是根据协议实施的,那么合同条款通常也是制约因素。关于制约因素的信息可以列入项目范围说明书,也可以独立成册。
        .假设条件:在制订计划时,不需验证即可视为正确、真实或确定的因素。还应描述如果这些因素不成立,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在项目规划过程中,项目团队应该经常识别、记录并确认假设条件。关于假设条件的信息可以列入项目范围说明书,也可以独立成册。
        虽然项目章程和项目范围说明书的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它们的详细程度完全不同。项目章程包括高层级的信息,而项目范围说明书则是对项目范围的详细描述。项目范围需要在项目过程中渐进明细。
 
       项目概述
        (1)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
        简要说明本项目在系统分析阶段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是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必要条件,而逻辑模型是书写系统规格说明书的基础。
        (2)现行系统的调查情况。
        新系统是在现行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设计新系统之前,必须对现行系统进行调查,掌握现行系统的真实情况,了解用户的要求和问题所在。
        列出现行系统的目标、主要功能、组织结构、用户要求等,并简要指出主要问题所在。以数据流图为主要工具,说明现行信息系统的概况。
        数据字典、判定表、数据立即存取图等往往篇幅较大,可作为系统说明书的附件。但是由它们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主要的业务量、总的数据存储量等)应被列在正文中。
        (3)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通过对现行系统的分析,找出现行系统的主要问题所在,进行必要的改动,即得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也要通过相应的数据流图加以说明。数据字典等有变动的地方也要做相应说明。
 
       项目验收
        项目验收是项目收尾管理中的首要环节。项目的正式验收包括验收项目产品、文档及已经完成的交付成果。
        系统集成项目的验收依据是项目前期所签署的合同内容以及对应的技术工作内容,如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了合同变更,还应将变更内容也作为项目验收的评价依据。对于软件类型的系统集成项目而言,验收依据除了项目前期的合同内容,还包括甲乙双方签署或认可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系统集成项目在验收阶段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工作内容,分别为:
        .验收测试: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依照双方合同约定的系统环境,以确保系统的功能和技术设计满足建设方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并能正常运行。验收测试阶段应包括编写验收测试用例,建立验收测试环境,全面执行验收测试,出具验收测试报告以及验收测试报告的签署。
        .系统试运行: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测试后,可以开通系统试运行。系统试运行期间主要包括数据迁移、日常维护以及缺陷跟踪和修复等方面的工作内容。
        .系统文档验收:系统经过验收测试后,系统的文档应当逐步、全面地移交给客户。客户也可按照合同或者项目工作说明书的规定,对所交付的文档加以检查和评价;对不清晰的地方可以提出修改要求。系统集成项目所涉及的文档一般包括:
        系统集成项目介绍。
        系统集成项目最终报告。
        信息系统说明手册。
        信息系统维护手册。
        软硬件产品说明书、质量保证书等。
        .项目终验:在系统经过试运行以后的约定时间,例如三个月或者六个月,双方可以启动项目的最终验收工作。最终验收的工作包括双方对验收测试文件的认可和接受、双方对系统试运行期间的工作状况的认可和接受、双方对系统文档的认可和接受、双方对结束项目工作的认可和接受。
        项目最终验收合格后,应该由双方的项目组撰写验收报告提请双方工作主管认可。这标志着项目组开发工作的结束和项目后续活动的开始。
 
       项目章程
        项目章程是由项目启动者或发起人发布的,正式批准项目成立,并授权项目经理动用组织资源开展项目活动的文件。在项目章程中记录业务需要、假设条件、制约因素、对客户需要和高层级需求的理解,以及需要交付的新产品、服务或成果。
        项目章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项目目的或批准项目的原因。
        .可测量的项目目标和相关的成功标准。
        .高层级需求。
        .假设条件和制约因素。
        .高层级项目描述和边界定义。
        .高层级风险。
        .总体里程碑进度计划。
        .总体预算。
        .干系人清单。
        .项目审批要求。
        .委派的项目经理及其权责。
        .发起人或其他批准项目章程的人员的姓名和职权。
 
       信息化
        人们在生活和从事生产等活动中不断产生各种消息,接收者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的消息被称为信息。信息的传送一般应借助一定的运载工具,并将信息变换成各种表现形式,如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像空气一样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各个领域。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交流和处理信息,并根据它决策或采取行动。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获取及时可靠的信息将成为第一需要。信息已同能源和材料一起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是资源,而且是一种战略资源。信息与材料、能源不同,信息可以被很多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创造的价值就越高,而且一条信息可以衍生出多条信息,取之不尽。信息与信息资源不同,信息的日常表现是无序的,但是信息本身存在着内在联系和规律,信息只有通过加工处理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集成电路、计算机等高技术的出现,在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信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获取信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信息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的同时,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称当前的社会为信息社会。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检索、传递、分析与显示的高技术群。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并以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技术为中心。信息产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它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业。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工具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和信息利用的功能。
        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如下。
        (1)信息网络体系,它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
        (2)信息产业基础,即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装备的制造,软件开发与利用,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及信息服务。
        (3)社会支持环境,即现代工农业生产,以及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4)效用积累过程,即劳动者素质、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获得进步。
        通常人们习惯用信息产业部门所制造的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信息从业者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指标。粗略认为两者均超过50%以上,其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
 
       质量管理
        ISO将质量定义为:“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2000将质量定义为:“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些定义表明质量是通过实体来体现的,质量的实体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某项活动或过程的工作质量,还可以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质量。
        ISO将质量管理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2000对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2000对质量保证的定义是:“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也就是,质量保证是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
        我国国家标准GB/T 1900—2000对质量控制的定义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确保产品的质量能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如适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质量控制的范围涉及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如设计过程、采购过程、生产过程和安装过程。
        项目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项目最终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过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可以分解为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三个过程。
        (1)质量计划编制。是指确定与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并决定如何达到这些质量标准。
        (2)质量保证。是定期评估总体项目绩效的活动之一,以树立项目能满足相关质量标准的信心。
        (3)质量控制。是指监控具体的项目结果以判断其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并确定方法来消除绩效低下的原因。
        质量管理与项目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例如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这两门学科都认识到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性:
        (1)顾客的满意程度。强调对顾客的需求深刻理解、认真评估、准确定义和严格管理,以便与顾客的期望相符。这就要求既符合要求(项目交付的产品要与它宣布将交付的产品相符)又适于使用(交付的产品或服务要满足实际需求)。
        (2)预防胜于检查。强调预防比检查更重要。防患于未然的代价总是小于检查所发现错误的纠正代价。
        (3)管理层的责任。成功需要项目团队全体成员的参与,然而提供取得成功所需的资源却仍然是管理层的职责。
        (4)持续改进。计划、执行、检查和改进循环是质量改进的基础。执行组织采取的质量改进措施,不仅会改善项目管理的质量,而且也会改进项目产品的质量。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监督并记录质量活动执行结果,以便评估绩效,并推荐必要的变更过程,其主要作用包括:
        .识别过程低效或产品质量低劣的原因,建议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这些原因。
        .确认项目的可交付成果及工作满足主要干系人的既定需求,足以进行最终验收。
               输入
                      项目管理计划
                      项目管理计划中包含质量管理计划,用于控制质量。质量管理计划描述将如何在项目中开展质量控制。
                      质量测量指标
                      质量测量指标描述了项目或产品属性及其测量方式。质量测量指标的例子包括功能点、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
                      质量核对单
                      质量核对单是结构化清单,有助于核实项目工作及其可交付成果是否满足一系列要求。
                      工作绩效数据
                      工作绩效数据包括实际技术性能(与计划比较)、实际进度绩效(与计划比较)和实际成本绩效(与计划比较)。
                      批准的变更请求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中批准的变更请求,可包括各种修正,如缺陷补救、修订的工作方法和修订的进度计划。需要核实批准的变更是否已得到及时实施。
                      可交付成果
                      可交付成果是任何独特并可核实的产品、成果或能力,最终将成为项目所需的、确认的可交付成果。
                      项目文件
                      项目文件可能包括协议、质量审计报告和变更日志(附有纠正行动计划)、培训计划和效果评估、过程文档。
                      组织过程资产
                      可能影响质量控制过程的组织过程资产包括组织的质量标准和政策、标准化的工作指南、问题与缺陷报告程序及沟通政策。
               工具与技术
                      七种基本质量工具
                      七种基本质量工具包括因果图、流程图、核查图、帕累托图、直方图、控制图和散点图,如本章第1张图所示。
                      统计抽样
                      统抽样是指按照质量管理计划中的规定,抽取和测量样本。
                      检查
                      检查是指检验工作产品,以确定是否符合书面标准。检查的结果通常包括相关的测量数据。检查也可称为审查、同行审查、审计或巡检等。
                      审计已批准的变更请求
                      对所有已批准的变更请求进行审查,以核实它们是否已按批准的方式得到实施。
               输出
                      质量控制测量结果
                      质量控制测量结果是对质量控制活动结果的书面记录。应该以制订质量管理计划过程中所确定的格式加以记录。
                      确认的变更
                      对变更或补救过的对象进行检查,做出接受或拒绝的决定,并把决定通知干系人。被拒绝的对象可能需要返工。
                      核实的可交付成果
                      质量控制过程的一个目的就是确定可交付成果的正确性。核实的可交付成果是范围确认过程的一项输入,以便正式验收。
                      工作绩效信息
                      工作绩效信息是从各控制过程收集,并结合相关背景和跨领域关系进行整合分析而得到的绩效数据。
                      变更请求
                      如果推荐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或缺陷补救导致需要对项目管理计划进行变更,则应按既定的整体变更控制过程的要求,提出变更请求。
                      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项目管理计划中可能需要更新的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计划和过程改进计划。
                      项目文件更新
                      可能需要更新的项目文件包括质量标准、协议、质量审计报告和变更日志(附有纠正行动计划)、培训计划和效果评估、过程文档。
                      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可能需要更新的组织过程资产包括完成的核对单和经验教训文档。
 
       综合管理
               统一门户
               运维门户(如下图所示)是运维管理的人机交互接口,提供了面向不同角色人的友好界面,方便操作。使得相关人员只要通过门户登录系统,就可以将角色所需的信息和功能推送到浏览器上,与其工作职责相关的最新信息,包括待办事宜、系统通知、作业计划以及个人信息等都一目了然,能够办理与该用户相关的所有待办的工作事宜。
               
               统一门户
               系统支持单点登录功能,提供基于Web的统一管理访问入口,支持统一登录、统一认证。
               支持与监控、资产配置和流程等管理系统的数据集成,进行统一展示。
               具备全文检索功能,快速查询工单、知识、配置项等信息。
               支持用户身份认证、授权检查等功能,具备完整的权限管理功能,实现面向组用户组织架构(部门)、角色的单独授权,授权范围包括功能模块、IT资源、展现视图、统计报表、告警列表等。
               针对不同的登录用户,提供个人桌面,定位不同用户各自关注的工作内容。
               通知中心
               系统提供了集中统一的通知中心(如下图所示),将用户关注的信息通过通知中心进行集中展现。
               
               通知中心
               具备统一的通知中心,实现监控、事件告警、资产配置、流程工单的统一通知。
               提供集中的通知页面,按通知发送时间的倒序、分页显示成功发给当前用户的通知记录。
               支持通知策略的定义,包括通知对象、通知方式、业务场景、通知内容等。
               提供邮件通知方式、提供短信通知方式、提供声音通知方式、提供Web弹窗通知方式等。
               系统支持按照权限展现相关通知内容,即技术人员登录系统后只能看到其权限范围内的通知内容,管理人员通过“我的工作台”——“我的通知”即可查看和他有关的通知信息。系统支持按通知发送时间的倒序、分页显示成功发给当前用户的通知记录;帮助管理人员方便、快捷的了解当前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
               通知中心支持灵活的策略设置,包括通知方式、通知对象、业务场景、通知内容等,均可按照实际管理需求进行配置。
               此外,系统还提供通知记录的统计和查询,方便后续的跟踪和追溯,对于通知记录,系统提供多种条件查询,包括按通知方式、通知内容、消息等级、通知状态、接受者、通知时间等,如下图所示。
               
               通知记录与查询
               报表平台
               该维护管理系统包含运行监控、资源配置、运维管理各方面应用的大量原始数据,并支持从多角度综合展现这些数据。广通运维系统内置了大量的运行分析报表,内容包括:资源故障分类统计报表、资源在线率统计报表、资源运行正常率统计报表、资源PKI性能指标分析报表、网络链路性能报表、业务可用性报表,系统用户可通过这些报表和图表,了解IT资源的运行状况和运行趋势。如下图所示为系统内容统计分析报表。
               
               运维统计分析报表
               支持多数据源的报表统计分析功能,能够生成各类资源报表、监控报表和运维报表等。
               具备常用报表模板,通过设置能自动产生各类型报表功能,包括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等。报表模板支持表格、柱状图、饼图等图形方式。
               报表支持PDF、Excel、Word、TXT、Flash样式呈现;支持导出为Word、Excel、PDF等文档格式。
               报表打印支持套打表样、打印控制功能,提供全面的页面打印控制:强制分页,补足空行,行列前后分页、自由分栏、重复标题、PDF打印、服务器打印等。
               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为整体平台及后续管理提供统一的账户管理和授权管理等功能,支持地域、权限、角色和组织的管理。
               支持部门管理:支持多级部门(如处、科)。分配给部门的角色,将被该部门下的所有用户所继承,如下图所示。
               
               业务单位管理
               支持账户管理:对账户能够进行管理维护,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账户信息,如下图所示。
               
               账户管理
               支持角色管理:角色表示一类特定的权限的集合,包括可以进行的操作和可以管理的资源,通过角色管理可以动态地创建、删除和修改角色,形成新的权限集合,以便分配给账户,达到控制账户权限的目的,如下图所示。
               
               角色管理
               支持授权管理:实现细粒度的权限控制,将权限分为操作权限和资源权限两种。操作权限如对表单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审核等,资源权限包括被管设备或资源分组、监控视图分组、报表分组等。通过操作权限和资源权限的有机组合及授权,可以实现对用户权限的细颗粒度的控制。
                      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包括组织架构管理、账户角色管理,能够根据用户实际管理架构设定整个平台的管理架构。
                      授权管理
                      
                      细粒度的权限控制
                      系统将权限分为操作权限和资源权限两种。操作权限如对表单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审核等,资源权限包括被管设备或资源分组、监控视图分组、报表分组等。通过操作权限和资源权限的有机组合及授权,可以实现对用户权限的细颗粒度的控制,如上图和下图所示。
                      
                      对资产资源(操作对象)的操作授权管理
 
       组织结构
        实施项目的组织结构对能否获得项目所需资源和以何种条件获取资源起着制约作用。组织结构一般有三种类型:职能型、矩阵型和项目型。矩阵型可进一步划分为弱矩阵、平衡矩阵和强矩阵。不同组织结构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组织结构的三种类型
        各种组织结构都有其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很多组织在不同的组织层级上用到上述所有的结构,这种组织通常被称为复合型组织。例如,在典型的职能型组织中建立专门的项目团队来实施重要的项目;又如,组织采用强矩阵结构管理其大多数项目,而小项目则采用职能型结构管理。
   题号导航      2014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下午试卷 案例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第3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