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2018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下午试卷 案例
  第1题      
  知识点:   审核   信息系统建设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计划

 
阅读下列说明,回答问题1至问题4,将解答填入答题纸的对应栏内。
[说明]
A公司承接了某银行大型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任命张伟担任项目经理。该项目于2017年年初启动,预计2018年年底结束。
项目启动初期,张伟任命项目成员李明担任项目的质量管理员,专职负责质量管权,考虑到李明是团队中最资深的工程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张伟给予李明充分授权,让他全权负责项目的质量管理
得到授权后,李明制定了质量管理计划,内容包括每月进行质量抽查、每月进行质量指标分析、每半年进行一次内部审核等工作。
2017年7月份,在向客户进行半年度工作汇报时,客户表示对项目的不满,一是项目进度比预期滞后;二是项目的阶段交付物不能满足合同中的质量要求。
由于质量管理工作由李明全权负责,张伟并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因此,他找李明进行了沟通,得到两点反馈:
1.在每月进行质量检查时,李明总能发现些不符合项。每次都口头通知了当事人,但当事人并没有当回事,同样的错误不断重复出现;
2.李明认为质量管理工作太得罪人,自己不想继续负责这项工作。
接着,张伟与项目组其他成员也进行了沟通,也得到两点反馈:
1.李明月度检查工作的颗粒度不一致。针对他熟悉的领域,会检查得很仔细,针对对不熟悉的领域,则一带而过;
2.项目组成员普遍认为:在项目重要里程碑节点进行检查即可,没必要每月进行检查。
 
问题:1.1   (6分)
结合案例,请分析该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
 
问题:1.2   (10分)
结合案例,请分析该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1.3   (6分)请简述IS0 9000质量管理的原则。
 
问题:1.4   (5分)请将下面(1)~(5)处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对应栏内。
国家标准(GB/T 19000 2008)对质量的定义为:一组(1)满足要求的程度。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2)、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管理过程来使其实现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在质量管理的技术和工具中,(3)用来显示在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成一个或多个输出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步骤顺序和可能分支;(4)用于识别造成大多数问题的少数重要原因;(5)可以显示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一条斜线上的数据点距离越近,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密切。
 
 
 

   知识点讲解    
   · 审核    · 信息系统建设    · 质量管理    · 质量管理计划
 
       审核
        依据知识库内容加入的审核标准,由资深技术人员审核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避免与原有的知识库内容重复或冲突,给出审核意见后提交批准加入知识库中。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设备采购、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和运维服务等。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立项、开发、运维和消亡。
                      立项阶段
                      立项阶段即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这一阶段根据用户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构想,然后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并确定立项。
                      开发阶段
                      以立项阶段所做的需求分析为基础进行总体规划,然后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系统验收等工作实现并交付系统。
                      .总体规划:系统开发的起始阶段,以立项阶段所做的需求分析为基础,明确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导信息系统的开发,优化配置并利用各种资源,通过规划过程规范或完善用户单位的业务流程。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总体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实施计划、技术规范等。
                      .系统分析: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及系统初步方案等。
                      .系统设计: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出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安全控制方案设计、代码设计等。
                      .系统实施:将设计阶段的成果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具体实现,即将设计文本变成能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系统。由于系统实施阶段是对以前全部工作的检验,因此用户的参与特别重要。
                      .系统验收:系统实施后经过试运行,就进入系统验收阶段,这也是系统交付的必经阶段。
                      运维阶段
                      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进入运维阶段。系统的运行维护可分为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等类型。
                      .更正性维护:更正系统交付后发现的错误。
                      .适应性维护:使信息系统能在变化后或变化中的环境中继续使用。
                      .完善性维护:改进交付后系统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预防性维护:在信息系统中的潜在错误成为实际错误前进行更正。
                      消亡阶段
                      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废弃重建等情况,因此,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就应注意系统消亡的条件和时机,以及由此花费的成本。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信息系统常用的开发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等。
                      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开发方法。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应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按顺序完成。
                      结构化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取得的成果。
                      .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结构化方法的缺点有:
                      .开发周期长。
                      .文档、设计说明烦琐,工作效率低。
                      .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但这并不十分现实。
                      原型法
                      原型法在很难全面准确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本着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原型法的特点如下:
                      .对用户的需求动态响应,逐步纳入。
                      .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都是随着对原型的不断修改而同时完成的,相互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也没有明确分工。
                      原型可以分为:
                      .抛弃型原型:此类原型在系统真正实现以后就放弃不用了。
                      .进化型原型:此类原型的构造从目标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基本需求出发,通过修改和追加功能的过程逐渐丰富,演化成最终的系统。
                      面向对象方法
                      用对象表示客观事物,对象是一个严格模块化的实体,在系统开发中可被共享和重复利用,以达到复用的目的。面向对象方法的关键是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概念,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既能反映需求对应的问题域,又能被计算机系统对应的求解域所接受。
                      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
                      .开发过程的分析、设计和实现三个阶段使用同一套工具。
                      .分析、设计和实现三个阶段都是对面向对象的三种模型的建立、补充和验证,三个阶段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
                      在系统开发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需要将多种开发方法进行组合应用,以完成系统开发的全部任务。
 
       质量管理
        ISO将质量定义为:“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2000将质量定义为:“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些定义表明质量是通过实体来体现的,质量的实体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某项活动或过程的工作质量,还可以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质量。
        ISO将质量管理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2000对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2000对质量保证的定义是:“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也就是,质量保证是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
        我国国家标准GB/T 1900—2000对质量控制的定义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确保产品的质量能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如适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质量控制的范围涉及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如设计过程、采购过程、生产过程和安装过程。
        项目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项目最终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过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可以分解为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三个过程。
        (1)质量计划编制。是指确定与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并决定如何达到这些质量标准。
        (2)质量保证。是定期评估总体项目绩效的活动之一,以树立项目能满足相关质量标准的信心。
        (3)质量控制。是指监控具体的项目结果以判断其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并确定方法来消除绩效低下的原因。
        质量管理与项目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例如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这两门学科都认识到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性:
        (1)顾客的满意程度。强调对顾客的需求深刻理解、认真评估、准确定义和严格管理,以便与顾客的期望相符。这就要求既符合要求(项目交付的产品要与它宣布将交付的产品相符)又适于使用(交付的产品或服务要满足实际需求)。
        (2)预防胜于检查。强调预防比检查更重要。防患于未然的代价总是小于检查所发现错误的纠正代价。
        (3)管理层的责任。成功需要项目团队全体成员的参与,然而提供取得成功所需的资源却仍然是管理层的职责。
        (4)持续改进。计划、执行、检查和改进循环是质量改进的基础。执行组织采取的质量改进措施,不仅会改善项目管理的质量,而且也会改进项目产品的质量。
 
       质量管理计划
        质量管理计划是项目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描述将如何实施组织的质量政策,以及项目管理团队准备如何达到项目的质量要求。
        质量管理计划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非常详细或高度概括的,这取决于项目的具体需要。应该在项目早期就对质量管理计划进行评审,以确保决策是基于准确信息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加关注项目的价值定位,降低因返工而造成的成本超支金额和进度延误次数。
   题号导航      2018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下午试卷 案例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第1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