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系统分析师 > 2016年上半年 系统分析师 下午试卷 论文
  第4题      
  知识点:   第一个阶段   开发过程   系统工程   信息系统建设   发展目标   生命周期   适应性   系统生命周期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系统   业务系统

 
论信息系统规划及实践
信息系统建设是投资大、周期长、复杂度高的系统工程。系统规划可以减少信息系统建设的盲目性,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较高的适应性,建设工作有良好的阶段性,并能缩短系统开发周期,节约开发费用。信息系统规划紧密围绕组织发展目标,统筹分析组织发展、业务开展所需的各类信息以及相关的业务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提出完整的信息整合、集成方案,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提出面向组织战略发展的系统开发计划。信息系统的规划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系统开发过程的第一步,其质量直接影响系统开发的成败。
 
问题:4.1   请围绕“信息系统规划及实践”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及其其中所担任的主要工作。
2.根据系统规划的主要人数,详细论述系统规划工作的主要步骤。
3.结合你具体参与管理和开发的实际项目,说明如何实施系统规划,并指出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知识点讲解    
   · 第一个阶段    · 开发过程    · 系统工程    · 信息系统建设    · 发展目标    · 生命周期    · 适应性    · 系统生命周期    · 信息管理    · 信息管理系统    · 业务系统
 
       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数据处理为核心,围绕职能部门需求的信息系统规划,主要的方法包括BSP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战略集合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本节主要介绍CSF和SST方法,有关BSP方法,请阅读8.3.1节。
               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CSF方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在现行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的和主要的(即成功变量)。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应用CSF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确定企业目标、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确定关键信息需求三个步骤。
               CSF方法首先通过与高级管理者的交流,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其相关的企业问题,然后识别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定义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最后定义企业的数据字典。根据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来确定信息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别,并能够帮助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发掘新的机遇。由于CSF方法的切入点是高层管理人员,因此,CSF方法的目的是获取关键管理控制的信息需求。
               CSF方法能够直观地引导高级管理者纵观整个企业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是CSF方法的优点。但是,在进行较低一层次的信息需求分析时,效率却不是很高。
               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置于企业其他所有目标、策略和目的之上,寻求管理决策阶层所需的信息层级,并指出管理者应特别注意的范围。若能掌握少数几项重要因素(一般关键成功因素有3~6个),便能确保相当的竞争力,它是一组能力的组合。如果企业想要持续成长,就必须对这些少数的关键领域加以管理,否则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关键成功因素有4个主要的来源,分别是个别产业的结构,竞争策略、产业中的地位及地理位置,环境因素,暂时因素。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确认关键成功因素:环境分析法、产业结构分析法、产业/企业专家法、竞争分析法、产业领导厂商分析法、企业本体分析法、突发因素分析法、市场策略对获利影响的分析法。
               CSF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使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较快地取得收益。应用CSF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当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关键成功因素,就必须再重新开发系统。
               战略集合转化法
               SST方法将整个组织的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与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的习惯、改革的复杂性、重要的环境变量约束等等)组成。战略集合转移法提供了一种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组织战略关联起来的方法,将组织战略转化成为信息系统战略。该方法的步骤是首先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合,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包括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组织及设计原则等等,最后提交整个信息系统的结构。
               三种方法的比较
               CSF方法能抓住主要矛盾,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用这种方法所确定的目标和传统的方法衔接得比较好,但是一般最有利的只是在确定管理目标上。
               SST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识别管理目标,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较少,但它在突出重点方面不如前者。
               BSP方法虽然也首先强调目标,但它没有明显的目标引出过程。它通过管理人员酝酿“过程”引出了系统目标,企业目标到系统目标的转换是通过组织/系统、组织/过程以及系统/过程矩阵的分析得到的。这样可以定义出新的系统以支持企业过程,也就把企业的目标转化为系统的目标,所以,识别企业过程是BSP战略规划的中心,绝不能把BSP方法的中心内容当成U/C矩阵。
               可以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把它叫CSB方法即(CSF,SST和BSP结合)。这种方法先用CSF方法确定企业目标,然后用SST方法补充完善企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用BSP方法校核两个目标,并确定信息系统结构,这样就补充了单个方法的不足。当然这也使得整个方法过于复杂,而削弱了单个方法的灵活性。
 
       开发过程
        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可以分为项目计划、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程序建立、下载、调试、固化、测试及运行等几个阶段。
        项目计划、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及详细设计等几个阶段,与通用软件的开发过程基本一致,都可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来进行,如采用原型化方法、结构化方法等。
        由于嵌入式软件的运行和开发环境不同,开发工作是交叉进行的,所以每一步都要考虑到这一点。
        程序建立阶段的工作是根据详细设计阶段中产生的文档来进行的,主要是源代码编写、编译链接等子过程,这些工作都在宿主机上进行,不需要用到目标机。产生应用程序的可执行文件后,就要用到交叉开发环境中进行调试,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用4.6.2节中的调试方法之一或其有效组合来进行。由于嵌入式系统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比通用计算机系统要高,所以,在对嵌入式系统进行白盒测试时,要求有更高的代码覆盖率。
        最后,要将经调试后正确无误的可执行程序固化到目标机上。根据嵌入式系统硬件配置的不同,可以固化在EPROM和Flash等存储器中,也可固化在DOC(DiskOnChip)等电子盘中,通常还要借助一些专用编程器进行。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从整体出发合理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系统科学的工程技术。它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对系统的结构、元素、信息和反馈等进行分析,以达到最优规划、最优设计、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的目的。
        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了系统方法的三维结构体系,通常称之为霍尔三维结构,这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础。霍尔三维结构以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来概括地表示出系统工程的各阶段、各步骤以及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也就是说,它将系统工程活动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7个阶段和7个步骤,并同时考虑到为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为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方法。
               逻辑维
               逻辑维是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某一大型工程项目时,一般可分为7个步骤:
               (1)明确问题。通过系统调查,尽量全面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把问题讲清楚。
               (2)系统指标设计。选择具体的评价系统功能的指标,以利于衡量所供选择的系统方案。
               (3)系统方案综合。主要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总的功能要求,形成一组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方案是按照问题的性质和总的功能要求,形成一组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
               (4)系统分析。分析系统方案的性能、特点、对预定任务能实现的程度,以及在评价目标体系上的优劣次序。
               (5)系统选择。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从各入选方案中择出最佳方案。
               (6)决策。在分析、评价和优化的基础上作出裁决并选定行动方案。
               (7)实施计划。这是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将系统付诸实施。
               以上7个步骤只是一个大致过程,其先后并无严格要求,而且往往可能要反复多次,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时间维
               时间维是系统的工作进程。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从制定规划起一直到更新为止,全部过程可分为7个阶段:
               (1)规划阶段。即调研阶段,目的在于谋求活动的规划与战略。
               (2)拟定方案。提出具体的计划方案。
               (3)研制阶段。作出研制方案及生产计划。
               (4)生产阶段。生产出系统的零部件及整个系统,并提出安装计划。
               (5)安装阶段。将系统安装完毕,并完成系统的运行计划。
               (6)运行阶段。系统按照预期的用途开展服务。
               (7)更新阶段。即为了提高系统功能,取消旧系统而代之以新系统,或改进原有系统,使之更加有效地工作。
               知识维
               知识维是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专业科学知识。系统工程除了要求为完成上述各步骤、各阶段所需的某些共性知识外,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霍尔把这些知识分为工程、医药、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各类系统工程,如军事系统工程、经济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等,都需要使用其他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比一般技术工程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这是因为技术手段复杂;内容复杂,目标多样;投资密度大,效益难以计算;环境复杂多变。
        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其生存环境的变化,要不断地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的时候就要被淘汰,就要由新系统代替老系统,这种周期循环称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从上图可见,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五个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审议通过后,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信息系统建设与一般工程项目的重要区别所在。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说明书中,这是系统建设的必备文件。它既是给用户看的,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依据。系统说明书一旦经过讨论通过,就是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将来验收系统的依据。
        简单地说,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回答系统“做什么”的问题,而系统设计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怎么做”。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子阶段。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几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展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除技术人员外,开发的各个阶段需要有业务人员的配合。开发的前期需要用户配合系统分析人员做好系统分析工作,后期需要用户承担测试、切换工作。为了使用户配合好开发工作,需要对用户进行培训。下图是各开发阶段的人力需求曲线。
        
        各个开发阶段的人力需求
 
       发展目标
        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
        .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
        .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
        .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
        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生命周期
        IT服务生命周期由规划设计(Planning&Design)、部署实施(Implementing)、服务运营(Operation)、持续改进(Improvement)和监督管理(Supervision)5个阶段组成,简称“PIOIS”。
        (1)规划设计:从客户业务战略出发,以需求为中心,参照ITSS对IT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的战略规划和设计,为IT服务的部署实施做好准备,以确保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IT服务。
        (2)部署实施:在规划设计基础上,依据ITSS建立管理体系、部署专用工具及服务解决方案。
        (3)服务运营:根据IT服务部署情况,依据ITSS,采用过程方法,全面管理基础设施、服务流程、人员和业务连续性,实现业务运营与IT服务运营的全面融合。
        (4)持续改进:根据IT服务运营的实际情况,定期评审IT服务满足业务运营的情况,以及IT服务本身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策略和方案,并对IT服务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部署实施,以提高IT服务质量。
        (5)监督管理:本阶段主要依据ITSS对IT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对IT服务供方的服务过程、交付结果实施监督和绩效评估。
 
       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软件产品无需采用有别于为考虑该软件的目的而准备的活动或手段,就可能适应不同的指定环境的能力。
 
       系统生命周期
        开发一个新的网络系统或修改一个已有的网络系统的过程称为网络的生命周期。网络的生命周期体现的是一个新的网络或新特征的构思计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修改之后又要重新开始。这种生命周期与软件工程中的软件的生命周期非常类似。
        虽然目前没有哪个生命周期可以完美地描述所有的项目开发,但是网络流程周期和网络循环周期这两种基本的生命周期模型得到了软件工程师的认可和应用。下面针对这两种网络生命周期进行介绍。
        1)网络流程周期
        网络流程周期由需求规范、通信规范、逻辑网络设计、物理网络设计和实施阶段等5个不同的阶段组成。生命周期又叫作一个流程,因为每一项工作都是从一个阶段"流到"下一个阶段,正如下图所描绘的那样。当系统正常运行以后,网络生命周期就会由于更新而重新开始。
        
        网络流程周期
        按照这种模型开发网络,在开始下一个阶段之前,前面的每个阶段的工作必须已经完成。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返回前面的阶段,如果前一阶段的工作没有完成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则会造成工期拖延,随之将带来严重的超支。
        网络流程周期的主要优势在于所有的计划都在较早的阶段完成。该系统的所有负责人对系统的具体情况以及工作进度都非常清楚,这就有助于较早地知道工期和更容易地协调工作。
        网络流程周期的缺点是比较呆板、不灵活。因为在项目完成之前,用户的需求往往会发生变化,这使得已开发的部分需要经常修改,从而影响工作的进程。网络流程周期适用于开发很小的项目。
        2)网络循环周期
        网络循环周期又称为网络旋涡周期,是从网络流程周期演变而来的。其出现的目的是克服网络流程周期在灵活性方面的缺点。
        变化管理是网络循环周期的指导性原则。与网络流程周期不同的是,网络循环周期能够快速适应新的需求。这可以通过重复几次所有阶段来实现,每次循环将产生一个新的循环周期。网络循环周期共由4个阶段组成,其各阶段的组成顺序如下图所示。
        
        网络循环周期
        网络循环周期是一个连续体,通过在网络设计中的每一个循环实现最终性能的一个子集,用户就有机会在项目完成之前反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新的一轮循环中加以考虑,新的性能被加入,用户提出的问题随之得以解决。
        虽然网络循环周期在处理需求变化方面比网络流程周期优越,但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就是无法预知用户以后会要求什么,这样就很难估计出最终的经费和完工日期。最糟的是,按照网络循环周期模型开发网络,很容易陷入无休止的更新循环中。
 
       信息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计算机和管理规则等组成,以采集、加工、维护和使用信息为主要功能的人-机系统。例如金融、财会、经营、管理、教育、科研、医疗、人事、档案、物资等各方面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及时分析和处理,以便为决策提供依据。虽然在这方面应用中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数据量极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工已难以胜任这一重任,计算机则成为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该系统一般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核心,以其他软件和网络系统为支撑环境,而用户则通过专门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数据的查询、修改等操作,并实现统计分析、规划、决策等功能。在信息管理方面,我们正经历着从单项事务的电子数据处理,向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及以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过程,并且呈现出系统集成化、结构分布化、信息多元化、功能智能化等趋势。
 
       信息管理系统
        用来管理和分发项目信息的工具有很多,包括:
        .纸质文件管理,如信件、备忘录、报告和新闻稿。
        .电子通信管理,如电子邮件、传真、语音信箱、电话、视频和网络会议、网站。
        .项目管理电子工具,如基于网页界面的进度管理工具和项目管理软件,会议和虚拟办公支持软件,门户网站和协同工作管理工具。
 
       业务系统
        该重工集团有自己的管理模型。顶端按照工业4.0,集团管控,包括阿米巴经营模式;相应的流程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标准,成本绩效。左边是信息化管控,右边是智能化建设,下面是精益管理,底下是企业文化。这样的管理需要用信息化系统去实现。
        在这架构中,ERP系统是基础,利用CRM系统和客户对接,SRM管理供应链,MES监控生产。利用OA把所有业务打通,而后利用专业软件,实现前端的商务智能分析。
        下图的物联网设想把MES系统和机床、物流以及检测设备连起来,做成物联化,把ERP升级到CRM或者SCRM,把供应商和客户打通,形成企业的互联网。
        
        智能工厂物联网体系
        下图是整个业务系统的总体架构图。一个平台、两级部署、三层应用,包括商业分析、移动应用、企业门户和协同管理。
        
        智能工厂业务系统整体架构
        在业务系统这块,先后上线了ERP系统、PLM系统、OA系统和MES系统。上线的这些系统,虽然参与了生产、管理,打通了业务,却没有让领导层参与,反馈报告依然采用Excel、PPT。作为决策者,领导层更应该参与数据的可视化呈现过程。所以,2014年上线了帆软报表系统,提升了数据前端展示,利用某报表软件承担的BOSS系统决策,将领导层纳入管理体系。
   题号导航      2016年上半年 系统分析师 下午试卷 论文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第4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