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 2014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下午试卷 案例
  第5题      
  知识点:   系统转换   信息化   基本功能   计划管理   事务   事务管理   信息发布

 
(共15分)
阅读下列说明,回答问题1至问题3,将解答填入答题纸的对应栏内。
【说明】
某学校原购买的OA系统具有协同办公、公文管理、内部邮件、计划管理信息发布、会议管理、车辆管理等基本功能模块,主要用于学校内部上下级单位、部门之间的公文流转、信息发布、日常事务管理等。系统的用户主要分为学校领导和部门领导,普通教职工没有使用OA系统的权限。部门内部工作部署与信息沟通主要通过传统的直接交流、文件传阅、会议讨论等方式进行。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学校要求全部教职工使用OA系统,以便规范管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学校管理效益的提升。考虑到原购买的OA系统在总体技术水平、功能覆盖范围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有需求,学校从多家公司提供的产品中选定了B公司的OA系统(新系统)替换原有OA系统。该校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将系统转换的计划工作安排给工程师小张来完成,并采取其它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系统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问题:5.1   请简述什么是管理效益,你认为新系统的全面实施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学校管理效益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问题:5.2   请说明该学校要将原有OA系统转换成新系统,工程师小张做的系统转换计划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问题:5.3   请结合实际项目经验说明B公司提供系统用户支持的前提是什么,新系统的用户支持方案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知识点讲解    
   · 系统转换    · 信息化    · 基本功能    · 计划管理    · 事务    · 事务管理    · 信息发布
 
       系统转换
        新的计算机系统在投入使用、替换原有的手工系统或旧的计算机系统之前,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在系统转换之际,应制定一个详细的系统转换计划,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做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例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
               系统转换计划
               系统转换的组织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必须根据详细的系统转换计划进行,根据事先确定的转换范围以及在设计阶段设计的转换步骤进行综合考虑,并根据以往的测试情况和测试数据精确地估计转换中的每一个步骤所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依赖关系设定每一个步骤的先后次序、并行关系,最终确定转换的每一个步骤的内容、起止时间和责任人。并要求将转换方案细化到单个任务的命令清单和验证清单。此外,新旧系统的转换应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因而,系统转换方案要被制定得非常细致,每一个任务都明确了移植工作的内容、开始和完成的时间、每一个网点、每一个任务都要上报指挥中心。
               系统转换计划和进度安排是一个动态的和持续的过程,应当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系统转换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转换项目
                      要转换的项目可以是软件、数据库、文件、网络、服务器、磁盘设备,等等。这几种项目的转换方法是不同的。在系统转换之前,要确定转换项目,并充分了解转换该项目的基本经验和注意事项。
                      此外,还要做好转换准备,做好系统数据转换前的工作,并建立相关系统运行、内部支持和业务权限划分等系统管理制度,将培训贯彻到相关用户。
                      起草作业运行规则
                      作业运行规则根据单位的业务要求和系统的功能与特性来制定。可以先根据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讨论结果起草一个临时规则,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随时对其进行修改。
                      系统转换时,可以先以原系统的作业为正式作业,新系统处理做为校对;然后以新系统处理为正式作业,原系统作业做为校对。
                      确定转换方法
                      系统转换的方法有4种:直接转换、试点后直接转换、逐步转换、并行转换。
                      (1)直接转换。在确定新系统运行准确无误后,用新系统直接替换旧系统,终止旧系统运行,中间没有过渡阶段。这种方式最简单最节省人员和设备费用,但风险大,很有可能出现想不到的问题。因此,这种方式不能用于重要的系统。
                      (2)试点后直接转换。某些系统有一些相同部分,例如系统中包括多个销售点、多个仓库等。转换时先选择一个销售点或仓库作为试点,试点成功后,其他部分可同时进行直接转换。这种方式风险较小,试点的部分可用来示范和培训其他部分的工作人员。
                      (3)逐步转换。它的特点是分期分批地进行转换。既避免了直接转换的风险性,又避免了平行转换时费用大的问题。此方式的最大问题表现在接口的增加上。由于系统的各部分之间往往相互联系,当旧系统的某些部分转换给新系统去执行时,其余部分仍由旧系统来完成,于是在已转换部分和未转换部分就出现了如何衔接的问题。所以,需要很好地处理新、旧系统之间的接口。在系统转换过程中,要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调试,因此它也是新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
                      (4)并行转换。这种方式安排了一段新、旧系统并行运行的时期。并行运行时间视业务内容及系统运行状况而定,一般来说,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直到新系统正常运行有保证时,才可停止旧系统运行。其优点是可以进行两系统的对比,发现和改正新系统的问题,风险小、安全、可靠;缺点是耗费人力和设备。
                      许多新系统的实施不只是简单的功能转换,还是一个全新设计,新旧交易难以一一对比,新旧凭证差异较大。而且整个系统转换的范围可能是硬件、网络、系统软件、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复杂组合,实现新旧系统并行有一定困难。
                      并行转换的转换风险较小,但投入较大,而且新旧并行的条件较苛刻,要求做到主机的新旧并行;主机系统的新旧并行;网络的新旧并行;终端设备的新旧并行;主机应用系统的新旧并行;终端应用系统的新旧并行;对外接口的新旧并行;操作管理办法的新旧并行。
                      确定转换工具和转换过程
                      转换工具可以使系统转换的工作更有效率、更快地完成,在系统转换之前应当确定转换所用的工具。这种工具包括:基本软件、通用软件、专用软件以及其他软件,这几个种类的工具可以同时使用。
                      系统转换过程是系统转换计划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描述了执行系统转换所用的软件过程、设置运行环境的过程、检查执行结果的过程。在制定系统转换计划的时候,要准确地制定好系统的转换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定更详细、可不断修改的工作执行计划。
                      转换工作执行计划
                      转换工作执行计划是执行系统转换工作的一个具体的行动方面的计划,规定了在一定长度的时间内需要完成的一项一项的工作。转换过程中每一步骤要有检查核对手段,确认这一步正确后才能进行下一步。为了验证整个转换成功与否,转换后需进行内部试运行。同时也要做好新系统的初始化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转换时点的选择与实际操作很重要,是关系转换成败的重要内容。
                      由于系统转换成功与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制定转换工作计划时,对转换的风险和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仔细分析转换中的每一步骤中可能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设置恢复点,制定出现问题后的应对措施,并在整个转换时间上考虑一定的缓冲时间。技术应急方案和配套制度要在转换之前准备好,以备不时之需。应急方案中必须有恢复到初始点的能力,保证万一转换失败能恢复到启点以保证次日的正常使用。应急方案还包括投入使用后新系统中的应急措施。
                      转换期间的配套制度是另外一个成功关键点。为保证系统的顺利实施,在系统转换前,针对软件特点,对参与系统转换流程的人员、应用开发经理、项目经理、将服务导入业务领域的运作层用户,以及需要新服务满足业务需要的业务用户进行培训(包括事前的业务和管理培训、系统新功能培训、业务操作差异讲解)。同时要考虑系统整合与其他并购过渡方案的关系,包括时间上的关系、做法上的步骤等。
                      风险管理计划
                      为了确保系统转换的万无一失,不仅要在前期做很多次的模拟测试,对于最后的转换过程,也需要制定周密的风险管理计划,一般至少要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1)系统环境转换。保证原来所有到旧系统的访问,都能被转换到新系统上,这不仅包括应用系统的前端,还包括各类周边的相关应用系统,必须要同时指向新的应用系统。如果这方面出现问题,则只好退回到原有系统上。通常这方面的问题在多次的测试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但在向生产系统正式转换时,还是不可掉以轻心。
                      (2)数据迁移。原有的旧系统从启用到被新系统取代,在其使用期间往往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数据,其中许多历史数据都是新系统顺利启用所必需的。另外,这些历史数据也是进行决策分析的重要依据。数据迁移,就是将这些历史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并装载到新系统中的过程。在银行、电信、税务、工商、保险以及销售等领域发生系统转换时,一般都需要进行数据迁移。数据迁移的质量不仅仅是新系统成功上线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新系统今后稳定运行的有力保障。如果数据迁移失败,新系统将不能被正常启用;如果数据迁移的质量较差,没能屏蔽全部的垃圾数据,对新系统将会造成很大的隐患,新系统一旦访问这些垃圾数据,可能会由这些垃圾数据产生新的错误数据,严重时还会导致系统异常。相反,成功的数据迁移可以有效地保障新系统的顺利运行,能够继承珍贵的历史数据。
                      将业务数据从旧系统迁移到新的系统中,不仅要保证在数据转换过程中保持数据逻辑的一致性(如果新、旧系统的数据逻辑不同),而且在实际转换过程中,还要保证新旧系统之间数据的同步,保证在转换之前新旧系统的数据是一致的,在转换之后,新产生的业务数据都能反映到新的系统中,不会有任何遗漏。为了准备在出现意外时能够将新的业务数据传回到旧系统中,需要充分做好数据备份,做好数据从新系统向旧系统转换的准备,而且也要充分考虑到数据同步的问题。其实将新系统转换回旧系统,其面临的风险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在新旧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工作,可以在前期的测试中完成,但新旧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只有在实际转换时才能完成,所以一般都会受到项目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3)业务操作的转换。由于新旧系统在业务操作方面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变化,无论对业务人员做多少前期的培训,也难以完全改变旧的操作习惯,所以在转换到新的系统之后,还可能出现人为的业务操作方面的问题,导致业务处理方面出现差错。所以在系统转换后的相当时期内,仍然需要对业务处理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发现由于业务操作可能导致的问题。
                      (4)防范意外风险。在风险管理中,除了计划内考虑到的可能的风险,还可能出现许多意料不到的风险,所以在风险管理计划中,不仅要有对已经识别的风险的应对措施,还要有防范其他意外的应对措施,这主要就是一种管理上的措施,一旦出现事先没有考虑到的情况,仍要能够有条不紊地应对,各种资源保持就位,随时注意发现异常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报告,明确对各类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责任归属。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套能够应对各种风险的报告、决策机制。
                      系统转换人员计划
                      转换工作涉及的人员有:转换负责人、系统运行管理负责人、从事转换工作的人员、开发负责人、从事开发的人员、网络工程师和数据库工程师。
                      系统转换之前,要确保系统转换工作得到高级领导层的充分支持,并具有专职的、称职的、经授权的、有经验的负责人和精干的、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以及企业代表及技术代表的配备(若新系统是从其他公司购买的产品)。工作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有:实用经验;行业经验;分析技能;具体的技术专长;领导才能及经验。系统转换不仅是机器的转换、程序的转换,更难的是人工的转换,所以要提前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
                      新旧系统的转换是一项严密的系统工程,组织、协调工作相当重要。首先,带领好这个团队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有:正式的任务和职责;培训及知识共享举措;任务目标、计划、进度、问题及风险的传达;对人员配备水平、变化、缺少量及工作量的监控。然后要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来保证各级组织严格按照预定程序或指令执行,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准确地报告。组织体系中的指挥中心非常重要,整个上线工作如同是一次全方位的协同作战,需要一个由各方面人员组成的指挥中心来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系统转换的执行
               用新系统替换旧系统,从实施工作量到复杂程度都要大于单纯上一个新系统,因为要在面临如何解决好在不停止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或者是使业务的暂停时间最短的情况下,顺利实现系统转换。还面临着如何使业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放弃多年来在旧系统应用中已经形成的观念、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熟练使用新的系统等问题。
               为了顺利地执行系统转换,需要以下的要素。
               .一套包括转换结束后的审查阶段在内的转换管理方法。
               .一个包括任务、资源及时间安排等方面在内的系统转换计划。
               .由负责质量监督或内部审计的人员完成的实施后审查。
               .使用模板并进行调查,以收集转换结束后的资料,并征求转换工作参与者的反馈。
               .在阶段和/或转换工作完成后,召开项目结束后的审查会议。
               .召开汇报会以交流实施后审查的成果,确保将改进措施编入现有方针、规程及未来的项目。
               系统转换的执行要由转换负责人、系统运行管理负责人、从事转换工作的人员、开发负责人、从事开发的人员、网络工程师和数据库工程师等共同合作完成。由于在制定系统转换计划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转换项目、作业运行的规则、转换方法、转换过程、转换工具、转换工作执行计划、系统转换人员计划,所以在实际的系统转换实施的时候,就只需要按照先前设计的系统转换计划来进行工作。在进行系统转换的同时还要建立系统使用说明文档。系统使用说明文档应当使用简明、通用的语言说明系统各部分应如何工作、维护和恢复,主要使用说明文档有:用户操作手册(用户使用说明书)、计算机操作规程、程序说明书。
               系统转换评估
               系统转换完成后,要对转换后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我们所关心的系统的性能主要是在CPU、主存、I/O设备、线路(速度、线数、流率)、工作负载、进度与运行时间区域等方面。
               新系统实际地运转起来,从而可以对新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进行监测,得到实际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得到对系统的各方面指标评价的结论。最后可以确定是否达到了系统转换的要求,鉴别出有可能进一步改进的领域以及项目的优点和缺点,以便进行改进。
 
       信息化
        人们在生活和从事生产等活动中不断产生各种消息,接收者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的消息被称为信息。信息的传送一般应借助一定的运载工具,并将信息变换成各种表现形式,如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像空气一样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各个领域。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交流和处理信息,并根据它决策或采取行动。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获取及时可靠的信息将成为第一需要。信息已同能源和材料一起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是资源,而且是一种战略资源。信息与材料、能源不同,信息可以被很多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创造的价值就越高,而且一条信息可以衍生出多条信息,取之不尽。信息与信息资源不同,信息的日常表现是无序的,但是信息本身存在着内在联系和规律,信息只有通过加工处理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集成电路、计算机等高技术的出现,在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信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获取信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信息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的同时,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称当前的社会为信息社会。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检索、传递、分析与显示的高技术群。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并以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技术为中心。信息产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它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业。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工具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和信息利用的功能。
        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如下。
        (1)信息网络体系,它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
        (2)信息产业基础,即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装备的制造,软件开发与利用,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及信息服务。
        (3)社会支持环境,即现代工农业生产,以及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4)效用积累过程,即劳动者素质、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获得进步。
        通常人们习惯用信息产业部门所制造的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信息从业者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指标。粗略认为两者均超过50%以上,其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
 
       基本功能
        路由器在网络层对分组信息进行存储转发,实现多个网络互联。因此,路由器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协议转换。能对网络层及其以下各层的协议进行转换。
        (2)路由选择。当分组从互联的网络到达路由器时,路由器能根据分组的目的地址按某种路由策略选择最佳路由,将分组转发出去,并能随网络拓扑的变化,自动调整路由表。
        (3)能支持多种协议的路由选择。路由器与协议有关,不同的路由器有不同的路由器协议,支持不同的网络层协议。如果互联的局域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协议,一种是TCP/IP协议;另一种是SPX/IPX协议(即Netware的运输层/网络层协议),由于这两种协议有许多不同之处,分布在互联网中的TCP/IP(或SPX/IPX)主机上,只能通过TCP/IP(或SPX/IPX)路由器与其他互联网中的TCP/IP(或SPX/IPX)主机通信,但不能与同一个局域网或其他局域网中的SPX/IPX(或TCP/IP)主机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互联网主机之间的通信受到路由器协议的限制。因此,近年来推出了一种多协议路由器,它能支持多种协议,如IP,IPX,X.25及DEC Net协议等,能为不同类型的协议建立和维护不同的路由表。这样利用路由器不仅能连接同构型局域网,还能用它连接局域网和广域网。例如,利用一个多协议路由器来连接以太网、令牌环网、FDDI网、X.25网及DEC Net等,从而使大、中型网络的组建更加方便,并获得较高的性能价格比。但是,由于目前多协议路由器尚未标准化,不同厂家的多协议路由器不一定能协同工作,在选购时应加以注意。
        (4)流量控制。路由器不仅具有缓冲区,而且还能控制收发双方数据流量,使两者更加匹配。
        (5)分段和组装功能。当多个网络通过路由器互联时,各网络传输的数据分组的大小可能不相同,这就需要路由器对分组进行分段或组装。即路由器能将接收的大分组分段并封装成小分组后转发,或将接收的小分组组装成大分组后转发。如果路由器没有分段组装功能,那么整个互联网就只能按照所允许的某个最短分组进行传输,大大降低了网络的效能。
        (6)网络管理功能。路由器是连接多种网络的汇集点,网间信息都要通过它,在这里对网络中的信息流、设备进行监视和管理是比较方便的。因此,高档路由器都配置了网络管理功能,以便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计划管理
        根据订单和生产计划制定详细排程和车间生产作业计划(是一种资源分配的决策活动。考虑订单优先级、交货期、库存、加工路径、产品特性、加工工序、设备负荷、资源限制等条件,将生产计划与用户订单转化为具体的生产作业计划,排出高效率的作业顺序)。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需求:
        总厂计划(系统集成):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整厂对各类订单的加工生产计划和交货期,并在MES中进行车间现场详细排产工作。
        手动排产:该功能模块主要是根据从总厂中读取的主计划进行分解,企业工作人员根据现场设备负荷、交货期等情况在系统中进行手动排产、派工等操作,可具体到人员、设备、工位等。
        生产进度跟踪:可实时了解车间生产线现场的各订单的实际进度。
 
       事务
               概述
               事务(Transaction)是一系列的数据库操作,是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基本逻辑单位,即应用程序对数据库的操作都应该以事务的方式进行。
               事务是一个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是数据库环境中不可分割的逻辑工作单位。事务和程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一个程序可包含多个事务。
               事务通常由数据库操纵语言或其他高级语言(如SQL、CoBOL、C、C++、Java等)书写的用户程序来实现。一个事务由应用程序的一组操作序列组成,它以BEGIN TRANSACTION语句开始,以END TRANSACTION结束语句。
               事务定义的语句如下:
               (1)BEGIN TRANSACTION:事务开始。
               (2)END TRANSACTION:事务结束。
               (3)COMMIT:事务提交。该操作表示事务成功地结束,它将通知事务管理器该事务的所有更新操作现在可以被提交或永久地保留。
               (4)ROLLBACK:事务回滚。该操作表示事务非成功地结束,它将通知事务管理器出故障了,数据库可能处于不一致状态,该事务的所有更新操作必须回滚或撤销。
               典型的例子是银行转账业务。对“从账户A转入账户B金额x元”业务,站在顾客角度来看,转账是一次单独操作;而站在数据库系统的角度它至少是由两个操作组成的,第一步从账户A减去x元,第二步给账户B加上x元。下面是银行转账事务的伪代码:
               
               SQL中事务的开始与结束
               SQL标准规定当一条SQL语句被执行,就隐式地开始了一个事务,SQL中的Commit work和Rollback work语句之一会结束一个事务。
               (1)Commit work:提交当前事务。这意味着将该事务所做的更新在数据库中永久保存。一旦事务被提交后,一个新的事务自动开始。
               (2)Rollback work:回滚当前事务。这意味着将撤销该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这样,数据库恢复到该事务执行第一条语句之前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若事务已执行了Commit work,就不能用Rollback work来撤销。数据库系统能保证在发生诸如某条SQL语句错误、断电、系统崩溃的情况下,若事务还没有执行Commit work,则所造成的影响将被回滚。对断电、系统崩溃的情况,回滚是在系统重新启动时进行。
 
       事务管理
        事务是一个操作序列,是数据库环境中不可分割的逻辑工作单位。
        事务的4个特性是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原子性。事务的所有操作在数据库中要么全做,要么全都不做。
        .一致性。一个事务独立执行的结果,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即数据不会因为事务的执行而被破坏。
        .隔离性。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
        .持久性。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必须是永久的,即便系统出现故障时也是如此。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是按沟通管理计划向项目干系人提供相关信息的过程,在整个项目生命期和全部管理过程中都要执行该过程。
        输入
        1.工作绩效信息
        2.沟通管理计划
        工具与技术
        1.沟通技能
        沟通技能是通用管理技能的一部分,用于交换信息。沟通技能包括确保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信息。作为沟通过程的一部分,发送者要负责确保信息清楚完整,以便接收者可以正确接收并理解。接收者负责确保接收到完整的信息并正确理解。
        2.信息收集和检索系统
        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和检索,包括手工存档系统、电子数据库、项目管理软件以及允许查询的技术文档系统,如工程图纸、设计规划和测试计划等。
        3.信息发布方法
        信息发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包括:
        .项目会议、书面文档发布、手工归档系统和共享的电子数据库等;
        .电子通信和会议工具,如电子邮件、传真、电话和网络会议等;
        .项目管理电子工具,如项目管理软件、会议和虚拟办公室支持软件等。
        4.经验教训总结
        经验教训总结过程强调识别项目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包括就如何改进项目的未来绩效提供建议。在项目生命期中,项目团队和干系人应识别项目技术、管理和过程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整个项目期间都需要对经验教训进行汇编、格式化和正式归档。
        经验教训总结会议的重点各不相同,可能侧重于技术,或产品开发过程,或其他方面。项目经理的职责之一就是在所有项目中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干系人召开经验总结会。
        输出
        1.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可能需要更新的组织过程资产包括:
        .干系人通知。向干系人提供有关已解决的问题、已批准的变更和总体项目状态信息。
        .项目报告。
        .项目演示资料。
        .项目记录。
        .干系人的反馈意见。
        .经验教训文档。
        2.请求的变更
   题号导航      2014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下午试卷 案例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第5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