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 2019年上半年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下午试卷 案例
  第4题      
  知识点:   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风险清单   风险应对措施   兼容性   排序   网络设备   维护   稳定性   业务系统   运行维护   中标   中断

 
【说明】
A公司中标某客户业务系统的运行维护服务项目,服务期从2018年1月1日至2018 年12月31日。在服务合同中,A公司向客户承诺该系统全年的非计划中断时间不超过20小时。
1月初,项目经理小贾组织项目相关人员召开项目风险管理会议,从人员、资源、技术、管理、客户、设备厂商等多方面对项目风险进行了识别,并制定了包含50多条风险的《风险清单》。小贾按照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对这些风险进行了优先级排序。在讨论风险应对措施时,工程师小王建议:针对来自项目团队内部的风险,可以制定应对措施;针对来自外部(如客户、设备厂商)的风险,由于超出团队成员的控制范围,不用制定应对措施。小贾接受了建议,针对《风险清单》中的内部风险制定了应对措施,并将措施的实施责任落实到人,要求所有的应对措施在3月底前实施完毕。
3月底,小贾通过电话会议的方式了解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应对措施都已实施完成。小贾对大家的工作表示感谢,将《风险清单》中的所有风险进行了关闭,并宣布风险管理工作结束。
5月初,客户想用国外某厂商研发的新型网络设备替换原有的国产网络设备,并征询小贾的建议。小贾认为新产品一般会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的稳定性和性能相比原来设备应该会有.较大提升,强烈建议客户尽快替换。
6月份,由于产品bug以及与主机、存储设备兼容性问题,新上线网络设备接连发生了5次故障。每次发生故障时,小贾第一时间安排人员维修,但故障复杂,加上工程师对新设备操作不熟练,每次维修花费时间较长。5次维修造成的系统中断时间超过了20小时,客户对此非常不满意。
 
问题:4.1   结合以上案例,请指出A公司在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4.2   如果你是该项目的项目经理,针对新设备上线的风险,你有什么应对措施?
 
问题:4.3   结合本案例,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填写在答题纸的对应栏内,正确的选项填写 “ √ ”,错误的选项填写“× ”):
(1)定量风险分析是评估并综合分析风险的概率和影响,对风险进行优先排序,从而为后续分析或行动提供基础的过程。( )
(2)在没有足够的数据建立模型的时候,定量风险分析可能无法实施。( )
(3)风险再评估指的是检查并记录风险应对措施在处理已识别风险及其根源方面的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
(4)在股票市场上买卖股票属于纯粹风险。( )
(5)如果风险管理所花费的成本超过所管理的风险事件的预期货币价值,则可以考虑任其发生不进行管理。( )
(6)风险的后果会因时空变化而有所变化,这反映了风险的偶然性。( )
 
 
 

   知识点讲解    
   · 项目风险管理    · 风险管理    · 风险清单    · 风险应对措施    · 兼容性    · 排序    · 网络设备    · 维护    · 稳定性    · 业务系统    · 运行维护    · 中标    · 中断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项目中积极事件的概率和影响,降低项目中消极事件的概率和影响。项目风险管理包括六个过程,分别为:
        .规划风险管理:定义如何实施项目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
        .风险识别:判断哪些风险可能影响项目并记录其特征的过程。
        .定性风险分析:评估并综合分析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对风险进行优先排序,从而为后续分析或行动提供基础的过程。
        .定量风险分析:就已识别风险对项目整体目标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
        .规划风险应对:针对项目目标,制订提高机会、降低威胁的方案和措施的过程。
        .控制风险:在整个项目中实施风险应对计划、跟踪已识别风险、监督残余风险、识别新风险,以及评估风险过程有效性的过程。
        组织和干系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愿意接受风险的程度也不同。这些因素大体可分为三类:
        .风险偏好:为了预期的回报,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的程度。
        .风险承受力:能承受的风险程度、数量或容量。
        .风险临界值:特别关注的特定的不确定性程度或影响程度。低于风险临界值会接受风险;高于风险临界值将不能承受风险。
        积极和消极风险通常称为机会和威胁。如果风险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并且与冒风险可能得到的回报相平衡,那么项目就是可接受的。为了增加价值,可以在风险承受力允许的范围内,追求那些能带来机会的积极风险。例如,采取激进的资源优化技术,就是为减少资源使用量而冒风险。
        以上项目风险管理各过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及输入、输出、工具与技术已经在知识结构图中给出,本节对各过程的输入、输出和工具技术进行进一步解释。
 
       风险管理
        没有绝对安全的环境,每个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漏洞和风险。风险是指某种破坏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潜在的风险有多种形式,并且不只同计算机有关。考虑信息安全时,必须重视的几种风险有:物理破坏;人为错误;设备故障;内、外部攻击;数据误用;数据丢失;程序错误,等等。在确定威胁的时候,不能只看到那些比较直接的容易分辨的外部威胁,来自内部的各种威胁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很多时候来自内部的威胁由于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透明性导致更加难以控制和防范。
        风险管理是指识别、评估、降低风险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实施适当机制控制风险保持在此程度之内的过程。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以及信息系统在现有条件下的安全保障能力级别,进而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需求;风险管理则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从管理(包括策略与组织)、技术、运行三个层面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级别,使得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级别高于或者等于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的方法与途径可以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是试图从数字上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对安全风险进行准确的分级,但实际上,定量分析所依靠的数据往往都是不可靠的,这就给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定性分析是被广泛采用的方法,通过列出各种威胁的清单,并对威胁的严重程度及资产的敏感程度进行分级。定性分析技术包括判断、直觉和经验,但可能由于直觉、经验的偏差而造成分析结果不准确。风险分析小组、管理者、风险分析工具、企业文化等决定了在进行风险分析时采用哪种方式或是两者的结合。风险分析的成功执行需要高级管理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管理部门需要确定风险分析的目的和范围,指定小组进行评估,并给予时间、资金的支持。风险小组应该由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可以是管理者、程序开发人员、审计人员、系统集成人员、操作人员等。
               风险评估
               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决定要保护的资产及要保护的程度,对于每一个明确要保护的资产,都应该考虑到可能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对已存在的或已规划的安全管制措施进行鉴定。仅仅确定资产是不够的,对有形资产(设备、应用软件等)及人(有形资产的用户或操作者、管理者)进行分类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有形资产可以通过资产的价值进行分类,如:机密级、内部访问级、共享级、未保密级。对于人员的分类类似于有形资产的分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复杂程度将取决于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受保护资产的敏感程度,所采用的评估措施应该与组织对信息资产风险的保护需求相一致。
               控制风险
               对风险进行了识别和评估后,可通过降低风险(例如安装防护措施)、避免风险、转嫁风险(例如买保险)、接受风险(基于投入/产出比考虑)等多种风险管理方式得到的结果来协助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安全策略。制定安全策略时,首先要识别当前的安全机制并评估它们的有效性。由于所面临的威胁不仅仅是病毒和攻击,对于每一种威胁类型要分别对待。在采取防护措施的时候要考虑如下一些方面:产品费用、设计/计划费用、实施费用、环境的改变、与其他防护措施的兼容性、维护需求、测试需求、修复、替换、更新费用、操作/支持费用。
 
       风险清单
        风险清单是一种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指明了服务在任何时候面临的最大风险。风险管理负责人应经常维护这张清单,直到结束前不断更新这张清单,并给这些风险排列优先顺序,更新风险解决情况,对这些风险的严重程度的变化保持警惕。
 
       风险应对措施
        到目前为止,我们先后介绍了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识别并分析风险。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减少项目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风险带来的危害、提高风险带来的收益。可见,还必须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防范风险的发生或增加风险收益,这些措施就体现在风险应对计划中。在风险应对计划中,包括了应对每一个风险的措施、风险的责任人等内容。项目经理可以将风险应对措施和责任人编排到项目进度表中,并进行跟踪和监控。
        制定风险应对计划时有多种不同的策略,对于相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通常可以把风险应对策略分为两种类型:防范策略和响应策略。防范策略指的是在风险发生前,项目组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而响应策略则是在风险发生后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制订风险防范策略
               消极的风险(负面风险,威胁)防范策略是最常用的策略,其目的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例如:避免策略、转移策略和减轻策略。
               (1)避免策略。指想方设法阻止风险的发生或消除风险发生的危害。避免策略如果成功则可以消除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例如,针对技术风险可以采取聘请技术专家的方法;针对项目进度风险可以采取延长项目时间或缩减项目范围的办法。
               (2)转移策略。指将风险转嫁给其他的组织或个体,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风险发生后的损失。例如,在固定成本的项目中,进行需求签字确认,对于超出签字范围的需求变更需要客户增加费用。这种方式就是一种将需求风险转移的策略。经过转移的风险并没有消失,其发生的可能性也没有变化,但对于项目组而言,风险发生后的损失降低了。
               (3)减轻策略。当风险很难避免或转移时,可以考虑采取减轻策略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风险是一种不确定因素,可以通过前期的一些工作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些准备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损失。例如,对于需求风险,如果认为需求变化可能很剧烈,那么可以考虑采用柔性设计的方法降低需求变更的代价。尤其对于IT项目而言,越早发现问题越容易解决。例如,对于需求风险带来的问题,在设计阶段发现要好过编码阶段才发现。针对这种特点,也可以采用尽早暴露风险的方法降低风险发生的损失。
               对于正向风险(机会)的应对策略也有3种,分别是开拓、分享和强大。
               (1)开拓。当组织希望更充分地利用机会的时候采用开拓策略,其目的是创造条件使机会确实发生,减少不确定性。一般的做法是分配更多的资源给该项目,使之可以提供比计划更好的成果。
               (2)分享。包括将相关重要信息提供给一个能够更加有效利用该机会的第3方,使项目得到更大的好处。
               (3)强大。目的是通过增加可能性和积极的影响来改变机会的大小,发现和强化带来机会的关键因素,寻求促进或加强机会的因素,积极地加强其发生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制定出的风险防范措施需要对应到项目进度表中,安排出专门的人员来执行一些工作来防范风险的发生。否则制定出风险防范措施也不会对项目有太大的意义。
               制订风险响应策略
               虽然我们采用了很多方法来防范风险的发生。但风险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因素,不可能在项目中完全消除。那么,我们还需要制定一些风险发生后的应急措施来解决风险带来的问题。例如,对于系统性能的风险,由于不清楚目前的系统体系结构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可能在系统发布后出现系统性能不足的问题。对于这个风险,我们可以定义其风险响应策略来增加硬件资源以提高系统性能。
               风险响应策略与风险防范策略不同,无论风险是否发生,风险防范策略都需要体现在项目计划中,在项目过程中需要有人来执行相应的防范策略;而风险响应策略是事件触发的,直到当风险发生后才会被执行,如果始终没有发生该风险,则始终不会被安排到项目活动中。
 
       兼容性
        兼容性是指一个系统的硬件或软件与另一个系统或多种操作系统的硬件或软件的兼容能力,是指系统间某些方面具有的并存性,即两个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兼容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数据和文件的兼容、程序和语言级的兼容、系统程序的兼容、设备的兼容,以及向上兼容和向后兼容等。
        除了上述性能指标之外,还有其他性能指标,如综合性能指标如吞吐率、利用率;定性指标,如保密性、可扩充性;功能特性指标,如文字处理能力、联机事务处理能力、I/O总线特性、网络特性等。
 
       排序
        假设含n个记录的文件内容为{R1R2,…,Rn},其相应的关键字为{k1k2,…,kn}。经过排序确定一种排列{Rj1Rj2,…,Rjn},使得它们的关键字满足如下递增(或递减)关系:kj1≤kj2≤…≤kjn(或kj1kj2≥…≥kjn)。
 
       网络设备
        网络互联的目的是使一个网络的用户能访问其他网络的资源,使不同网络上的用户能够互相通信和交换信息,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在网络互联时,一般不能简单地直接相连,而是通过一个中间设备来实现。按照ISO/OSI的分层原则,这个中间设备要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功能,根据它们工作的协议层不同进行分类。网络互联设备可以有中继器(实现物理层协议转换,在电缆间转发二进制信号)、网桥(实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转换)、路由器(实现网络层和以下各层协议转换)、网关(提供从最低层到传输层或以上各层的协议转换)和交换机等。
               网络传输介质互联设备
               网络线路与用户节点具体衔接时,需要网络传输介质的互联设备。如T型头(细同轴电缆连接器)、收发器、RJ-45(屏蔽或非屏蔽双绞线连接器)、RS232接口(目前计算机与线路接口的常用方式)、DB-15接口(连接网络接口卡的AUI接口)、VB35同步接口(连接远程的高速同步接口)、网络接口单元和调制解调器(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转换器)等。
               物理层的互联设备
               物理层的互联设备有中继器(Repeater)和集线器(Hub)。
                      中继器
                      它是在物理层上实现局域网网段互联的,用于扩展局域网网段的长度。由于中继器只在两个局域网网段间实现电气信号的恢复与整形,因此它仅用于连接相同的局域段。
                      理论上说,可以用中继器把网络延长到任意长的传输距离,但是,局域网中接入的中继器的数量将受时延和衰耗的影响,因而必须加以限制。例如,在以太网中最多使用4个中继器。以太网设计连线时指定两个最远用户之间的距离,包括用于局域网的连接电缆,不得超过500m。即便使用了中继器,典型的Ethernet局域网应用要求从头到尾整个路径不超过1500m。中继器的主要优点是安装简便、使用方便、价格便宜。
                      集线器
                      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多路中继器,也具有信号放大功能。使用双绞线的以太网多用Hub扩大网络,同时也便于网络的维护。以集线器为中心的网络优点是当网络系统中某条线路或某节点出现故障时,不会影响网上其他节点的正常工作。集线器可分为无源(passive)集线器、有源(active)集线器和智能(intelligent)集线器。
                      无源集线器只负责把多段介质连接在一起,不对信号做任何处理,每一种介质段只允许扩展到最大有效距离的一半;有源集线器类似于无源集线器,但它具有对传输信号进行再生和放大从而扩展介质长度的功能;智能集线器除具有有源集线器的功能外,还可将网络的部分功能集成到集线器中,如网络管理、选择网络传输线路等。
               数据链路层的互联设备
               数据链路层的互联设备有网桥(Bridge)和交换机(Switch)。
                      网桥
                      用于连接两个局域网网段,工作于数据链路层。网桥要分析帧地址字段,以决定是否把收到的帧转发到另一个网络段上。确切地说,网桥工作于MAC子层,只要两个网络MAC子层以上的协议相同,都可以用网桥互联。
                      网桥检查帧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如果目的地址和源地址不在同一个网络段上,就把帧转发到另一个网络段上;若两个地址在同一个网络段上,则不转发,所以网桥能起到过滤帧的作用。网桥的帧过滤特性很有用,当一个网络由于负载很重而性能下降时,可以用网桥把它分成两个网络段并使得段间的通信量保持最小。例如,把分布在两层楼上的网络分成每层一个网络段,段中间用网桥相连,这样的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网络通信繁忙的程度,提高通信效率。同时,由于网桥的隔离作用,一个网络段上的故障不会影响到另一个网络段,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交换机
                      交换机是一个具有简化、低价、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点的交换产品,它是按每一个包中的MAC地址相对简单地决策信息转发,而这种转发决策一般不考虑包中隐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交换机转发数据的延迟很小,操作接近单个局域网性能,远远超过了普通桥接的转发性能。交换技术允许共享型和专用型的局域网段进行带宽调整,以减轻局域网之间信息流通出现的瓶颈问题。
                      交换机的工作过程为:当交换机从某一节点收到一个以太网帧后,将立即在其内存中的地址表(端口号一MAC地址)进行查找,以确认该目的MAC的网卡连接在哪一个节点上,然后将该帧转发至该节点。如果在地址表中没有找到该MAC地址,也就是说,该目的MAC地址是首次出现,交换机就将数据包广播到所有节点。拥有该MAC地址的网卡在接收到该广播帧后,将立即做出应答,从而使交换机将其节点的“MAC地址”添加到MAC地址表中。
                      交换机的三种交换技术:端口交换、帧交换和信元交换。
                      (1)端口交换技术用于将以太模块的端口在背板的多个网段之间进行分配、平衡。
                      (2)帧交换技术对网络帧的处理方式分为直通交换和存储转发。其中,直通交换方式可提供线速处理能力,交换机只读出网络帧的前14个字节,便将网络帧传送到相应的端口上;存储转发方式通过对网络帧的读取进行验错和控制。
                      (3)信元交换技术采用长度(53个字节)固定的信元交换,由于长度固定,因而便于用硬件实现。
               网络层互联设备
               路由器(Router)是网络层互联设备,用于连接多个逻辑上分开的网络。逻辑网络是指一个单独的网络或一个子网,当数据从一个子网传输到另一个子网时,可通过路由器来完成。
               路由器具有很强的异种网互联能力,互联的网络最低两层协议可以互不相同,通过驱动软件接口到第三层上而得到统一。对于互联网络的第三层协议,如果相同,可使用单协议路由器进行互联;如果不同,则应使用多协议路由器。多协议路由器同时支持多种不同的网络层协议,并可以设置为允许或禁止某些特定的协议。所谓支持多种协议,是指支持多种协议的路由,而不是指不同类协议的相互转换。
               通常把网络层地址信息叫作网络逻辑地址,把数据链路层地址信息叫作物理地址。路由器最主要的功能是选择路径。在路由器的存储器中维护着一个路径表,记录各个网络的逻辑地址,用于识别其他网络。在互联网络中,当路由器收到从一个网络向另一个网络发送的信息包时,将丢弃信息包的外层,解读信息包中的数据,获得目的网络的逻辑地址,使用复杂的程序来决定信息经由哪条路径发送最合适,然后重新打包并转发出去。路由器的功能还包括过滤、存储转发、流量管理和介质转换等。一些增强功能的路由器还可有加密、数据压缩、优先和容错管理等功能。由于路由器工作于网络层,它处理的信息量比网桥要多,因而处理速度比网桥慢。
               应用层互联设备
               网关(Gateway)是应用层的互联设备。在一个计算机网络中,当连接不同类型而协议差别又较大的网络时,则要选用网关设备。网关的功能体现在OSI模型的最高层,它将协议进行转换,将数据重新分组,以便在两个不同类型的网络系统之间进行通信。由于协议转换是一件复杂的事,一般来说,网关只进行一对一转换,或是少数几种特定应用协议的转换,网关很难实现通用的协议转换。
 
       维护
        维护阶段是软件生存期中时间最长的阶段。软件一旦交付正式投入运行后便进入软件维护阶段。该阶段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各种必要的维护活动使系统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要。每一项维护活动都应该准确地记录下来,作为正式的文档资料加以保存。
 
       稳定性
        运维要求系统不间断服务,即提供7×24不间断服务,专人值守,监控网站;意外情况下,及时通知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定期向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汇报网站运营情况。另外,对于响应时间也有要求,所以要监控网站群访问速度,如访问响应时间过长,及时查找原因,并向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汇报;监控网站群动态应用,对影响应用性能方面因素及时预警,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及时汇报给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
               IT服务体系整体结构
               只有高效、稳定、个性化的本地化服务模式才能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服务需求;也只有迅速的维护响应才能真正保证用户的利益不受损害。因此在自身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政府门户网站内容管理平台运维项目,特定IT服务体系,由响应体系、维护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构成。
               (1)客户需求。在服务协议规定范围内的任何服务请求,包括咨询、问题申报、投诉等。
               (2)响应体系。第一时间受理客户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保障客户系统尽快恢复正常。
               (3)维护体系。对客户系统进行主动式服务,发现并解决系统隐患,优化系统性能,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和升级建议。
               (4)质量监督体系。为保障服务的质量制定相关的服务协议,通过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评估服务的提供是否正常。
               IT服务体系最终都可以通过本次项目建设的ITIL运维体系落实,响应体系对应ITIL运维体系的“事件管理”,维护体系对应ITIL运维体系的“问题管理”,质量监督体系则通过“运维管理”来实现。
               响应体系
               响应体系包含服务台和突发事件管理,主要任务是受理客户的服务需求,尽快恢复客户系统的正常运行。
               客户有问题可以通过热线电话、Email与服务台联系,服务台负责接听技术服务电话、受理客户问题,进行记录,分类并转给相应的工程师处理。二线工程师负责处理服务台分配的事件或问题,当二线工程师需要技术支持时,可以从公司总部或第三方获得到技术支持和实验室环境支持。
 
       业务系统
        该重工集团有自己的管理模型。顶端按照工业4.0,集团管控,包括阿米巴经营模式;相应的流程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标准,成本绩效。左边是信息化管控,右边是智能化建设,下面是精益管理,底下是企业文化。这样的管理需要用信息化系统去实现。
        在这架构中,ERP系统是基础,利用CRM系统和客户对接,SRM管理供应链,MES监控生产。利用OA把所有业务打通,而后利用专业软件,实现前端的商务智能分析。
        下图的物联网设想把MES系统和机床、物流以及检测设备连起来,做成物联化,把ERP升级到CRM或者SCRM,把供应商和客户打通,形成企业的互联网。
        
        智能工厂物联网体系
        下图是整个业务系统的总体架构图。一个平台、两级部署、三层应用,包括商业分析、移动应用、企业门户和协同管理。
        
        智能工厂业务系统整体架构
        在业务系统这块,先后上线了ERP系统、PLM系统、OA系统和MES系统。上线的这些系统,虽然参与了生产、管理,打通了业务,却没有让领导层参与,反馈报告依然采用Excel、PPT。作为决策者,领导层更应该参与数据的可视化呈现过程。所以,2014年上线了帆软报表系统,提升了数据前端展示,利用某报表软件承担的BOSS系统决策,将领导层纳入管理体系。
 
       运行维护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测试、试运行后即可正式投入运行。运行维护是系统投入使用后,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直至系统消亡。
        在任一设计阶段,一旦发现不能满足用户数据需求时,均需返回到前面的适当阶段进行必要的修正。经过如此的迭代求精过程,直到能满足用户需求为止。在进行数据库结构设计时,应考虑满足数据库中数据处理的要求,将数据和功能两方面的需求分析、设计和实现在各个阶段同时进行,相互参照和补充。
        事实上,在数据库设计中,对每一个阶段设计成果都应该通过评审。评审的目的是确认某一阶段的任务是否全部完成,从而避免出现重大的错误或疏漏,保证设计质量。评审后还需要根据评审意见修改所提交的设计成果,有时甚至要回溯到前面的某一阶段,进行部分重新设计乃至全部重新设计,然后再进行评审,直至达到系统的预期目标为止。
 
       中标
        中标人的投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
        (2)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评标委员会经评审,认为所有投标都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可以否决所有投标。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所有投标被否决的,招标人应当重新招标。
        在确定中标人前,招标人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评标委员会成员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务,遵守职业道德,对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评标委员会成员不得私下接触投标人,不得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其他好处。评标委员会成员和参与评标的有关工作人员不得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情况,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
        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招标人改变中标结果的,或者中标人放弃中标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的,中标人应当提交。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15日内,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
 
       中断
        中断是异步发生的,是来自处理器外部的I/O设备的信号的结果。硬件中断不是由任何一条专门的指令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异步的。硬件中断的异常处理程序常常被称为中断处理程序(interrupt handler)。
               硬中断与软中断
               硬中断是由硬件产生的,例如磁盘、网卡、键盘、时钟等。每个设备或设备集都有它自己的IRQ(中断请求)。基于IRQ,CPU可以将相应的请求分发到对应的硬件驱动上。
               软中断是一组静态定义的下半部分接口,可以在所有的处理器上同时执行,即使两个类型相同也可以。但是一个软中断不会抢占另外的一个软中断,唯一可以抢占软中断的是硬中断。
               可屏蔽中断与不可屏蔽中断
               可屏蔽中断和不可屏蔽中断都属于外部中断,是由外部中断源引起的。不可屏蔽中断源一旦提出请求,CPU必须无条件响应,而对可屏蔽中断源的请求,CPU可以响应,也可以不响应。
               CPU一般设置两根中断请求输入线:可屏蔽中断请求INTR(Interrupt Require)和不可屏蔽中断请求NMI(Non Maskable Interrupt)。对于可屏蔽中断,除了受本身的屏蔽位控制外,还都要受一个总的控制,即CPU标志寄存器中的中断允许标志位IF(Interrupt Flag)的控制,IF位为1,可以得到CPU的响应,否则,得不到响应。IF位可以由用户控制,指令STI或Turbo C的Enable()函数,将IF位置1(开中断),指令CLI或Turbo_c的Disable()函数,将IF位清0(关中断)。
               中断优先级
               当多个中断源同时请求中断时,而CPU一次只能响应其中的一个中断,同时为了能响应所有中断,就引入中断优先级来处理。系统会根据引起中断事件的重要性和紧迫程度,将中断源分为若干个级别,称作中断优先级。中断优先级有两种:查询优先级和执行优先级。
               查询优先级是不可以更改和设置的,在该方式下当多个中断源同时产生中断信号时,中断仲裁器会选择中断源优先处理的顺序,此过程与是否发生中断服务程序的嵌套毫不相干。当CPU查询各个中断标志位的时候,会依照优先级顺序依次查询,当数个中断同时请求的时候,会优先查询到高查询优先级的中断标志位,但并不代表高查询优先级的中断可以打断已经并且正在执行的低查询优先级的中断服务。
               由于可屏蔽的中断源很多,故需要对其进行管理,如区分是哪个中断源发出的中断信号?哪个中断源最优先及怎样处理多级中断嵌套等。为此,可使用中断控制器对多个可屏蔽中断源进行管理。
               中断控制器能够对中断进行排队管理,避免中断信号的丢失,同时支持对不同中断进行优先级的配置,使高优先级中断能够中断低优先级中断,满足系统中具有更高时间约束特性功能的需要。
               中断嵌套
               当处理器正在处理一个中断时,有比该中断优先级高的中断源发出中断请求时,如果处理器正在执行中断处理程序,那么处理器会对高优先级的中断进行立即处理,处理完之后再返回到低优先级的中断服务程序继续执行。这样就形成了中断服务程序中套用中断服务程序的情况,即中断嵌套。可嵌套中断的处理流程和中断服务框图如下图所示。
               
               可嵌套中断处理流程
   题号导航      2019年上半年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下午试卷 案例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第4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