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软件设计师 > 2023年上半年 软件设计师 下午试卷 案例
  第1题      
  知识点:   数据流图   APP   结构化方法   人员管理   实施计划   数据流   维护   信息化

 
阅读下列说明和图回答问题1至问题4,将解答填入答题纸的对应框内。
【说明】
随着农业领域科学种植的发展,需要对农业基地及农事进行的信息化管理,为租户和农户等人员提供种植相关服务.现欲开发农事管理服务平台.其主要功能是:
(1)人员管理平台管理员管理租户:租户管理农户并为其分配负责的地块,租户和农户以人员类型区分
(2)基地管理户填写基地名称、地域等描述信息在显示的地图上绘制地块
(3)种植管理租户设定作物及其从种植到采收的整个农事过程包括农事活动及其实施计划.农户根据相应农事过程提醒进行农事活动并记录。系统会在设定时间向农户进行农事提醒,对逾期未实施活动向租户发出逾期告警
(4)投入品管理租户统一维护化肥杀虫剂等投入品信息农户在农事活动中设定投入品的实际消耗
(5)信息服务:用户按查询条件发起农事信息请求对相关地块农事活动实施情况(如与农事过程比对)等农事信息进行第选、对比和统计等处理.并将响应信息进行展示.系统也给其他第三方软件提供APP接口,通过接口访问的方式提供账号密码和查询条件发起农事信息请求返回特定格式的农事信息,无查询条件时默返回账号下所有信息多查询条件时返回满足全部条件的信息。
现采用结构化方法对农事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分析与设计,获得如图所示的上下文数据流和图2所示的0层数据流


 
问题:1.1   使用说明中的词语,给出图1-1中的实体E1-E4的名称
 
问题:1.2   使用说明中的词语,给出图1-2中的数据存储D1-D4的名称
 
问题:1.3   根据说明和图中术语,补充1-2中缺失的数据流及其起点和终点。
 
问题:1.4   根据说明,给出“农事信息请求”数据流的组成,
 
 
 

   知识点讲解    
   · 数据流图    · APP    · 结构化方法    · 人员管理    · 实施计划    · 数据流    · 维护    · 信息化
 
       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也称数据流程图(Data Flow Diagram,DFD),它是一种便于用户理解、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它摆脱了系统的物理内容,精确地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是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数据流图的基本图形元素
        数据流图中的基本图形元素包括数据流(Data Flow)、加工(Process)、数据存储(Data Store)和外部实体(Extemal Agent)。其中,数据流、加工和数据存储用于构建软件系统内部的数据处理模型;外部实体表示存在于系统之外的对象,用来帮助用户理解系统数据的来源和去向。
        (1)数据流。
        数据流由一组固定成分的数据组成,表示数据的流向。在DFD中,数据流的流向可以有以下几种:从一个加工流向另一个加工;从加工流向数据存储(写):从数据存储流向加工(读);从外部实体流向加工(输入);从加工流向外部实体(输出)。
        DFD中的每个数据流用一个定义明确的名字表示。除了流向数据存储或从数据存储流出的数据流不必命名外,每个数据流都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名字,以反映该数据流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DFD中描述的是数据流,而不是控制流。
        数据流或者由具体的数据属性(也称为数据结构)构成,或者由其他数据流构成。组合数据流是由其他数据流构成的数据流,它们用于在高层的数据流图中组合相似的数据流,以使数据流图更便于阅读。
        (2)加工。
        加工描述了输入数据流到输出数据流之间的变换,也就是输入数据流经过什么处理后变成了输出数据流。每个加工都有一个名字和编号。编号能反映出该加工位于分层DFD中的哪个层次和哪张图中,也能够看出它是哪个加工分解出来的子加工。
        一个加工可以有多个输入数据流和多个输出数据流,但至少有一个输入数据流和一个输出数据流。
        (3)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用来存储数据。通常,一个流入加工的数据流经过加工处理后就消失了,而它的某些数据(或全部数据)可能被加工成输出数据流,流向其他加工或外部实体。除此之外,在软件系统中还常常要把某些信息保存下来以供以后使用,这时可以使用数据存储。
        每个数据存储都有一个定义明确的名字标识。可以有数据流流入数据存储,表示数据的写入操作;也可以有数据流从数据向数据存储,表示对数据的修改。
        这里要说明的是,DFD中的数据存储在具体实现时可以用文件系统实现,也可以用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存储的存储介质可以是磁盘、磁带或其他存储介质。
        (4)外部实体(外部主体)。
        外部实体是指存在于软件系统之外的人员或组织,它指出系统所需数据的发源地(源)和系统所产生的数据的归宿地(宿)。例如,对于一个考务处理系统而言,考生向系统提供报名单(输入数据流),所以考生是考务处理系统的一个源;而考务处理系统要将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表(输出数据流)传递给考试中心,所以考试中心是该系统的一个宿。
        在许多系统中,某个源和某个宿可以是同一个人员或组织,此时,在DFD中可以用同一个符号表示。考生向系统提供报名单,而系统向考生送出准考证,所以在考务处理系统中,考生既是源又是宿。
        源和宿采用相同的图形符号表示,当数据流从该符号流出时,表示它是源;当数据流流向该符号时,表示它是宿;当两者皆有时,表示它既是源又是宿。
        2)数据流图的扩充符号
        在DFD中,一个加工可以有多个输入数据流和多个输出数据流,此时可以加上一些扩充符号来描述多个数据流之间的关系。
        (1)星号(*)。
        星号表示数据流之间存在"与"关系。如果是输入流则表示所有输入数据流全部到达后才能进行加工处理;如果是输出流则表示加工结束将同时产生所有的输出数据流。
        (2)加号(+)。
        加号表示数据流之间存在"或"关系。如果是输入流则表示其中任何一个输入数据流到达后就能进行加工处理;如果是输入流则表示加工处理的结果是至少产生其中一个输出数据流。
        (3)异或(⊕)。
        异或表示数据流之间存在"互斥"关系。如果是输入流则表示当且仅当其中一个输入流到达后才能进行加工处理;如果是输出流则表示加工处理的结果是仅产生这些输出数据流中的一个。
        3)数据流图的层次结构
        从原理上讲,只要纸足够大,一个软件系统的分析模型就可以画在一张纸上。然而,一个复杂的软件系统可能涉及上百个加工和上百个数据流,甚至更多。如果将它们画在一张图上,则会十分复杂,不易阅读,也不易理解。
        根据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思想,可以将数据流图按照层次结构来绘制,每张图中的加工个数可大致控制在"7加减2"的范围内,从而构成一套分层数据流图。
        (1)层次结构。
        分层数据流图的顶层只有一张图,其中只有一个加工,代表整个软件系统,该加工描述了软件系统与外界之间的数据流,称为顶层图。
        顶层图中的加工(即系统)经分解后的图称为0层图,也只有一张。处于分层数据流图最底层的图称为底层图,在底层图中,所有的加工不再进行分解。分层数据流图中的其他图称为中间层,其中至少有一个加工(也可以是所有加工)被分解成一张子图。在整套分层数据流图中,凡是不再分解成子图的加工称为基本加工。
        (2)图和加工的编号。
        首先介绍父图和子图的概念。
        如果某图(记为A)中的某一个加工分解成一张子图(记为B),则称A是B的父图,B是A的子图。若父图中有n个加工,则它可以有0一刀张子图,但每张子图只对应一张父图。
        为了方便对图进行管理和查找,可以采用下列方式对DFD中的图和加工编号。
        ①顶层图中只有一个加工(代表整个软件系统),该加工不必编号。
        ②0层图中的加工编号分别为1、2、3--。
        ③子图号就是父图中被分解的加工号。
        ④对于子图中加工的编号,若父图中的加工号为X的加工分解成某一子图,则该子图中的加工编号分别为x.1、x.2、X.3…。
        4)分层数据流图的审查
        在分层数据流图画好后,应该认真检查图中是否存在错误或不合理(不理想)的部分。
        (1)分层数据流图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①分层数据流图的一致性。
        a.父图与子图的平衡。
        b.数据守恒。
        c.局部数据存储。
        d.一个加工的输出数据流不能与该加工的输入数据流同名。
        ②分层数据流图的完整性。
        a.每个加工至少有一个输入数据流和一个输出数据流。
        b.在整套分层数据流图中,每个数据存储应至少有一个加工对其进行读操作,另一个加工对其进行写操作。
        c.分层数据流图中的每个数据流和文件都必须命名(除了流入或流出数据存储的数据流),并保持与数据字典一致。
        d.分层数据流图中的每个基本加工都应有一个加工规约。
        (2)构造分层DFD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适当命名。
        a.名字应反映整个对象(如数据流、加工),而不是只反映它的某一部分。
        b.避免使用空洞的、含义不清的名字,如"数据""信息""处理""统计"等。
        c.如果发现某个数据流或加工难以命名,往往是DFD分解不当的征兆,此时应考虑重新分解。
        ②画数据流而不是控制流。
        ③避免一个加工有过多的数据流。
        a.把需要重新分解的某张图的所有子图连接成一张图。
        b.把连接后的图重新划分成几个部分,使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最小。
        c.重新定义父图,即第b步中的每个部分作为父图中的一个加工。
        d.重新建立各子图,即第b步中的每个部分都是一张子图。
        e.为所有的加工重新命名并编号。
        ④分解尽可能均匀。
        ⑤先考虑确定状态,忽略琐碎的细节。
        ⑥随时准备重画。
        (3)分解的程度。
        在自顶向下画数据流图时,为了便于对分解层数进行把握,可以参照以下几条与分解有关的原则。
        ①7加减2。
        ②分解应自然,概念上应合理、清晰。
        ③只要不影响DFD的易理解性,可适当增加子加工数量,以减少层数。
        ④一般来说,上层分解得快一些(即多分解几个加工),下层分解得慢一些(即少分解几个加工)。
        ⑤分解要均匀。
 
       APP
        (1)APP的定义。APP就是应用程序Application的意思,APP营销是通过智能手机、社区、SNS等平台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来开展的营销活动。
        (2)APP营销模式。APP营销的主要模式有广告植入、用户植入和购物网站植入。
        ①广告植入。APP营销常见的广告植入有三种:加载应用时段植入的广告、运行应用时穿插的广告及运行主界面中商家LOGO广告。
        ②用户植入。主要的应用类型是网站移植类和品牌应用类,企业把符合自己定位的应用发布到应用商店内,供智能手机用户下载,用户利用这种应用可以很直观地了解企业的信息。这种营销模式具有很强的实验价值,让用户了解产品,增强产品信心,提升品牌美誉度。
        ③购物网站植入。将购物网站移植到收集上,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站获取商品信息,进行下单。这种模式相对于手机购物网站的优势是快速便捷、内容丰富,并且这种应用一般具有很多优惠措施。
 
       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属于自顶向下的开发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强调开发方法的结构合理性及所开发软件的结构合理性。结构是指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化开发方法提出了一组提高软件结构合理性的准则,如分解与抽象、模块独立性、信息隐蔽等。针对软件生存周期各个不同的阶段,它包括了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 SA)、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 Design, SD)和结构化程序设计(Structured Programing, SP)等方法。本章后续介绍的分析、设计、测试等内容,都是以结构化方法为基础的。
               结构化方法的基本原则
               为保证系统开发的顺利进行,结构化方法强调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面向用户的观点。在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应该始终与用户保持联系,从调查研究入手,充分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业务活动,不断地让用户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校准工作方向。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和应得的成果。
               (3)按照系统的观点,自顶向下地完成系统的开发工作。
               (4)充分考虑变化的情况。在系统设计中,把系统的可变更性放在首位。
               (5)工作成果文献化、文档化。
               结构化分析
               SA方法使用抽象模型的概念,按照软件内部数据传递、变换的关系,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直至找到满足功能要求的所有可实现的软件为止。SA方法给出一组帮助系统分析人员产生功能规约的原理与技术。它一般利用图形表达用户需求,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及判定树等。
               SA方法的步骤如下:
               (1)分析当前的情况,做出反映当前物理模型的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 DFD)。
               (2)推导出等价的逻辑模型的DFD。
               (3)设计新的逻辑系统,生成数据字典和基元描述。
               (4)建立人机接口,提出可供选择的目标系统物理模型的DFD。
               (5)确定各种方案的成本和风险等级,据此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
               (6)选择一种方案。
               (7)建立完整的需求规约。
               结构化设计
               SD方法给出一组帮助设计人员在模块层次上区分设计质量的原理与技术。它通常与SA方法衔接起来使用,以数据流图为基础得到软件的模块结构。SD方法尤其适用于变换型结构和事务型结构的目标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它从整个程序的结构出发,利用模块结构图表述程序模块之间的关系。
               SD方法的步骤如下:
               (1)评审和细化数据流图。
               (2)确定数据流图的类型。
               (3)把数据流图映射到软件模块结构上,设计出模块结构的上层。
               (4)基于数据流图逐步分解高层模块,设计中下层模块。
               (5)对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得到更为合理的软件结构。
               (6)描述模块接口。
               SD方法的设计原则是:
               (1)使每个模块执行一个功能(坚持功能性内聚)。
               (2)每个模块使用过程语句(或函数方式等)调用其他模块。
               (3)模块间传送的参数作为数据使用。
               (4)模块间共用的信息(如参数等)尽量少。
               结构化方法的缺点
               结构化方法是目前最成熟、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工程化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不足和局限性:
               (1)开发周期长。一方面使用户在较长的时间内不能得到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物理系统,另一方面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2)早期的结构化方法注重系统功能,兼顾数据结构的方面不多。
               (3)结构化程度较低的系统,在开发初期难于锁定功能要求。
               这些问题在应用中有的已经解决,同时也产生了其他一些方法,例如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等。
 
       人员管理
        合理地组织好参加软件项目的人员,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有利于软件项目的成功开发。在人员组织时,应考虑软件项目的特点、软件人员的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
        可以按软件项目对软件人员进行分组,如需求分析组、设计组、编码组、测试组和维护组等,为了控制软件的质量,还可以有质量保证组。
        程序设计小组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有多种,如主程序员组、无主程序员组和层次式程序员组等。
        (1)主程序员组。主程序员组由一名主程序员、一名后备程序员(back up programmer)、一名资料员和若干名程序员组成。主程序员由经验丰富、能力强的高级程序员担任,他是该组织的技术领导和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软件项目的开发。后备程序员是主程序员的助手,协助主程序员工作,必要时能代替主程序员工作。资料员负责保存和管理所有的软件配置元素,如文档资料、程序清单和存储介质等,还编译和链接代码、对提交的所有模块进行初步的测试。程序员则集中精力负责完成主程序员分配给他的最擅长的任务——编程。这种组织形式便于集中领导,步调统一,容易按规范办事,但不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
        (2)无主程序员组。无主程序员组中的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工作目标和决策都由全体成员民主讨论,根据需要也可以轮流坐庄。这种组民主气氛比较足,依赖个人的成分少,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但这种组中交流量大,往往职责不明确,出了问题谁也不负责,而且不利于与外界的联系。
        (3)层次式程序员组。层次式组中有一位组长,组长负责全面的工作,他领导若干名高级程序员,每个高级程序员又领导若干名程序员。这种组适合于具有层次结构特点的更大型的软件项目,该项目可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高级程序员负责一个子项目,然后再对子项目分解,并分配给程序员。
 
       实施计划
        (1)工作任务的分解:指对开发中应完成的各项工作按子系统(或系统功能)划分,指定专人分工负责。
        (2)进度:指给出各项工作的预定日期和完成日起,规定任务完成的先后顺序及完成的界面。可用PERT图或甘特图表示进度。
        (3)预算:指逐项列出本项目所需要的劳务以及经费的预算,包括办公费、差旅费、资料费,等等。
        系统说明书内容指南
        1.引言
        1.1摘要
        (摘要说明所建议开发的系统的名称、目标和功能。)
        1.2背景
        (1)项目的承担者
        (2)用户
        (3)本系统和其他系统或机构的关系和联系
        1.3参考和引用资料
        (1)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
        (2)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3)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
        (列出上述文件资料的标题、编号、发表日期和制定单位,说明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1.4专门术语定义
        (本文件所用到的术语。)
        2.项目概述
        2.1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
        (简要地说明本项目在开发中须进行的各项主要工作,这些工作是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必要条件,而逻辑模型是书写系统说明书的基础。)
        2.2系统需求说明
        (新系统是在现行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新系统设计工作开展之前,必须对系统调查清楚,掌握现行系统的真实情况,了解用户的新要求和问题所在。)
        2.2.1现行系统的现状调查说明
        (列出现行系统的目标、主要功能、用户要求等,并简要指出问题所在。)
        2.2.2业务流程说明
        (简要说明现行系统现场工作流程和事务流程概况。反映这些业务流程的业务流程图,若需要,可另附。)
        2.3系统功能说明
        (在现行系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透过具体工作,分析组织内信息、数据流动的路径和过程,真正弄清用户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系统的功能要求。)
        2.3.1新系统功能要求
        (数据流程图是系统需求的高度概括,是调查研究的重要产物,它源于现行系统,又高于现行系统。这里主要通过数据流程图概况说明系统的功能要求。)
        (1)系统的目标
        (从新系统数据流程图的分析中,说明新系统有哪些目标。)
        (2)新系统的功能要求
        (列出新系统的主要功能)
        (3)验收
        (简单说明分析员和用户一起讨论分析的验收是否达到要求。)
        2.4系统的数据要求说明
        (从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分析逻辑数据结构,标识每个数据结构中的每个数据项、记录和文件的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4.1系统的数据要求
        (这里的数据是指静态数据,即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作为参考的数据,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变化,一般不随运行而改变。)
        (1)数据项定义
        (说明数据项定义中出现的例外情况,列出作为控制或参考的主要数据项。)
        (2)容量
        (本系统所有数据项的总长度。)
        (3)用户
        (4)验收
        (指出验收情况。)
        2.4.2系统的数据要求的粗略估计
        (粗略估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动态数据的内容。)
        上述工作,再加上环境对系统影响的估计,以及研制时间和人力、物力引起的费用估计,构成系统规格说明书。
        3.实施总计划
        3.1工作任务的分解
        (对于项目开发中应完成的各项工作,按系统功能(或子系统)划分,指定专人(或小组)分工完成,指明每项任务的负责人。)
        3.2进度
        (给出每项工作任务的预定开始日期和完成日期,规定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的先后顺序以及每项工作任务完成的界面。)
        3.3预算
        (逐项列出本开发项目所需要的劳务(包括工作量/人)以及经费的预算(包括办公费、差旅费、资料费等)。)
 
       数据流
        数据流由一组固定成分的数据组成,表示数据的流向。在DFD中,数据流的流向可以有以下几种:从一个加工流向另一个加工;从加工流向数据存储(写);从数据存储流向加工(读);从外部实体流向加工(输入);从加工流向外部实体(输出)。
        DFD中的每个数据流用一个定义明确的名字表示。除了流向数据存储或从数据存储流出的数据流不必命名外,每个数据流都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名字,以反映该数据流的含义。
        数据流或者由具体的数据属性(也称为数据结构)构成,或者由其他数据流构成。组合数据流是由其他数据流构成的数据流,它们用于在高层的数据流图中组合相似的数据流,以使数据流图更便于阅读。
        控制流是对数据流图的补充,采用虚线表示,是对由触发系统功能的事件进行描述。
        另外,一个加工可以有多个输入数据流和多个输出数据流,此时可以加上一些扩充字符符号或图形元素来描述多个数据流之间的关系。如:
        (1)星号(*)。星号表示数据流之间存在“与”关系。如果是输入流则表示所有输入数据流全部到达后才能进行加工处理;如果是输出流则表示加工结束将同时产生所有的输出数据流。
        (2)加号(+)。加号表示数据流之间存在“或”关系。如果是输入流则表示其中任何一个输入数据流到达后就能进行加工处理;如果是输出流则表示加工处理的结果是至少产生其中一个输出数据流。
        (3)异或(⊕)。异或表示数据流之间存在“互斥”关系。如果是输入流则表示当且仅当其中一个输入流到达后才能进行加工处理;如果是输出流则表示加工处理的结果是仅产生这些输出数据流中的一个。
 
       维护
        维护阶段是软件生存期中时间最长的阶段。软件一旦交付正式投入运行后便进入软件维护阶段。该阶段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各种必要的维护活动使系统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要。每一项维护活动都应该准确地记录下来,作为正式的文档资料加以保存。
 
       信息化
        人们在生活和从事生产等活动中不断产生各种消息,接收者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的消息被称为信息。信息的传送一般应借助一定的运载工具,并将信息变换成各种表现形式,如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像空气一样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各个领域。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交流和处理信息,并根据它决策或采取行动。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获取及时可靠的信息将成为第一需要。信息已同能源和材料一起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是资源,而且是一种战略资源。信息与材料、能源不同,信息可以被很多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创造的价值就越高,而且一条信息可以衍生出多条信息,取之不尽。信息与信息资源不同,信息的日常表现是无序的,但是信息本身存在着内在联系和规律,信息只有通过加工处理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集成电路、计算机等高技术的出现,在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信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获取信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信息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的同时,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称当前的社会为信息社会。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检索、传递、分析与显示的高技术群。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并以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技术为中心。信息产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它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业。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工具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和信息利用的功能。
        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如下。
        (1)信息网络体系,它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
        (2)信息产业基础,即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装备的制造,软件开发与利用,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及信息服务。
        (3)社会支持环境,即现代工农业生产,以及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4)效用积累过程,即劳动者素质、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获得进步。
        通常人们习惯用信息产业部门所制造的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信息从业者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指标。粗略认为两者均超过50%以上,其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
   题号导航      2023年上半年 软件设计师 下午试卷 案例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第1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