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网络工程师 > 2016年上半年 网络工程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13题      
  知识点:   X.25   路由器   端口   广域网   网络设备   帧中继
  关键词:   PSTN   X.25   端口   广域网   路由器   网络设备   帧中继   路由   网络        章/节:   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互联       

 
路由器包含多种端口以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其中能够连接DDN、帧中继X.25和PSTN等广域网络的是(13)。
 
 
  A.  同步串口
 
  B.  异步串口
 
  C.  AUX端口
 
  D.  Consol端口
 
 
 

 
  第25题    2016年上半年  
   30%
OSPF将路由器连接的物理网络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以太网属于(25),X.25分组交换网属于(26)。
  第26题    2016年上半年  
   41%
OSPF将路由器连接的物理网络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以太网属于(25),X.25分组交换网属于(26)。
 
 
  第53题    2019年上半年  
   46%
路由器收到一个数据报文,其目标地址为20.112.17.12,该地址属于( )子网。
  第53题    2011年下半年  
   17%
假设用户Q1有2000台主机,则必须给他分配(53)个C类网络,如果分配给用户Q1的超网号为200.9.64.0,则指定给Q1的地址掩码为(54):假..
  第28题    2014年上半年  
   49%
网络配置如下图所示,在路由器Router中配置网络1访问DNS服务器的命令是(28),网络1访问Internet的默认路由命令是(29)。
   知识点讲解    
   · X.25    · 路由器    · 端口    · 广域网    · 网络设备    · 帧中继
 
       X.25
        X.25是CCITT在1976年公布的公用数据网(PDN)标准,后来又经过了两次修订。X.25包括了通信子网最下边的3个逻辑功能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与SNA下面3层是对应的。
        最低层用X.21作为用户节点(DTE)和通信子网之间建立电气连接的对等协议。虚电路连接(VC)的建立和释放既关系到端对端的功能特性,也关系到端节点对网络的功能特性。
 
       路由器
        路由器适合于连接复杂的大型网络,它工作在网络层,可以用于连接下面3层执行不同协议的网络,协议的转换由路由器完成,从而可消除网络层协议之间的差别。通过路由器连接的子网在网络层之上必须执行相同的协议。
        相比于网桥,路由器的互联能力更强,可以执行复杂的路由选择算法。但路由器处理的信息量比网桥要多,因此处理速度比网桥慢。要注意的是,路由器是具有路由选择功能的网桥,路由器虽然能运行路由选择算法,但它不涉及第三层协议,仍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端口
        在TCP/IP网络中,传输层的所有服务都包含端口号,它们可以唯一区分每个数据包包含哪些应用协议。端口系统利用这种信息来区分包中的数据,尤其是端口号使一个接收端计算机系统能够确定它所收到的IP包类型,并把它交给合适的高层软件。
        端口号和设备IP地址的组合通常称作插口(socket)。任何TCP/IP实现所提供的服务都用知名的1~1023之间的端口号。这些知名端口号由Internet号分配机构(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ANA)来管理。例如,SMTP所用的TCP端口号是25,POP3所用的TCP端口号是110,DNS所用的UDP端口号为53,WWW服务使用的TCP端口号为80。FTP在客户与服务器的内部建立两条TCP连接,一条是控制连接,端口号为21;另一条是数据连接,端口号为20。
        256~1023之间的端口号通常由UNIX系统占用,以提供一些特定的UNIX服务。也就是说,提供一些只有UNIX系统才有的而其他操作系统可能不提供的服务。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改变服务器上各种服务的保留端口号,但要注意,在需要服务的客户端也要改为同一端口号。
 
       广域网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是在传输距离较长的前提下所发展的相关技术的集合,用于将大区域范围内的各种计算机设备和通信设备互联在一起组成一个资源共享的通信网络。其主要特点如下。
        (1)长距离。跨越城市,甚至联通全球进行远距离连接。
        (2)低速率。一般情况下,广域网的传输速率是以Kb/s为单位的。随着应用的需要,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现在也出现了许多像ISDN和ADSL这样的高速广域网,其传输速率也能达到Mb/s,当然费用也大大地提高了。
        (3)高成本。相对于城域网和局域网来说,广域网的架设成本是很昂贵的,当然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极大的。像现在的Internet就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WAN一般用电话线路,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的媒介如光纤、卫星来建立。目前,经常采用的几种电话线路技术如下。
        (1)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在大多数家庭中使用。
        (2)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最常用的是基带ISDN,被分为三条信道,两条用于数据传输,一条用于控制,称为2B+D,每条B信道速率为64Kb/s,而D信道则为16Kb/s。
        (3)T1线路。主要用于商业应用,其传输速率达到了1.544Mb/s。
        WAN由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两个部分组成,通信子网通常由通信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通信节点往往就是一台计算机,它一方面提供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接口,另一方面对其他节点而言又是一个存储转发节点。作为网络接口节点,它能提供信息的接口,并对传输及网络信息进行控制。通信子网中,软件必须遵循网络协议,实现对链路及节点存储器的管理,还必须提供与主处理器、终端集中器进信息交换的接口。资源子系统是指连在网上的各种计算机、终端和数据库等。这不仅指硬件,也包括软件和数据资源。通信子网主要使用分组交换技术,根据网络通信原理,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一般是通过第三层设备路由器实现的。
 
       网络设备
        网络互联的目的是使一个网络的用户能访问其他网络的资源,使不同网络上的用户能够互相通信和交换信息,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在网络互联时,一般不能简单地直接相连,而是通过一个中间设备来实现。按照ISO/OSI的分层原则,这个中间设备要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功能,根据它们工作的协议层不同进行分类。网络互联设备可以有中继器(实现物理层协议转换,在电缆间转发二进制信号)、网桥(实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转换)、路由器(实现网络层和以下各层协议转换)、网关(提供从最低层到传输层或以上各层的协议转换)和交换机等。
               网络传输介质互联设备
               网络线路与用户节点具体衔接时,需要网络传输介质的互联设备。如T型头(细同轴电缆连接器)、收发器、RJ-45(屏蔽或非屏蔽双绞线连接器)、RS232接口(目前计算机与线路接口的常用方式)、DB-15接口(连接网络接口卡的AUI接口)、VB35同步接口(连接远程的高速同步接口)、网络接口单元和调制解调器(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转换器)等。
               物理层的互联设备
               物理层的互联设备有中继器(Repeater)和集线器(Hub)。
                      中继器
                      它是在物理层上实现局域网网段互联的,用于扩展局域网网段的长度。由于中继器只在两个局域网网段间实现电气信号的恢复与整形,因此它仅用于连接相同的局域段。
                      理论上说,可以用中继器把网络延长到任意长的传输距离,但是,局域网中接入的中继器的数量将受时延和衰耗的影响,因而必须加以限制。例如,在以太网中最多使用4个中继器。以太网设计连线时指定两个最远用户之间的距离,包括用于局域网的连接电缆,不得超过500m。即便使用了中继器,典型的Ethernet局域网应用要求从头到尾整个路径不超过1500m。中继器的主要优点是安装简便、使用方便、价格便宜。
                      集线器
                      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多路中继器,也具有信号放大功能。使用双绞线的以太网多用Hub扩大网络,同时也便于网络的维护。以集线器为中心的网络优点是当网络系统中某条线路或某节点出现故障时,不会影响网上其他节点的正常工作。集线器可分为无源(passive)集线器、有源(active)集线器和智能(intelligent)集线器。
                      无源集线器只负责把多段介质连接在一起,不对信号做任何处理,每一种介质段只允许扩展到最大有效距离的一半;有源集线器类似于无源集线器,但它具有对传输信号进行再生和放大从而扩展介质长度的功能;智能集线器除具有有源集线器的功能外,还可将网络的部分功能集成到集线器中,如网络管理、选择网络传输线路等。
               数据链路层的互联设备
               数据链路层的互联设备有网桥(Bridge)和交换机(Switch)。
                      网桥
                      用于连接两个局域网网段,工作于数据链路层。网桥要分析帧地址字段,以决定是否把收到的帧转发到另一个网络段上。确切地说,网桥工作于MAC子层,只要两个网络MAC子层以上的协议相同,都可以用网桥互联。
                      网桥检查帧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如果目的地址和源地址不在同一个网络段上,就把帧转发到另一个网络段上;若两个地址在同一个网络段上,则不转发,所以网桥能起到过滤帧的作用。网桥的帧过滤特性很有用,当一个网络由于负载很重而性能下降时,可以用网桥把它分成两个网络段并使得段间的通信量保持最小。例如,把分布在两层楼上的网络分成每层一个网络段,段中间用网桥相连,这样的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网络通信繁忙的程度,提高通信效率。同时,由于网桥的隔离作用,一个网络段上的故障不会影响到另一个网络段,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交换机
                      交换机是一个具有简化、低价、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点的交换产品,它是按每一个包中的MAC地址相对简单地决策信息转发,而这种转发决策一般不考虑包中隐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交换机转发数据的延迟很小,操作接近单个局域网性能,远远超过了普通桥接的转发性能。交换技术允许共享型和专用型的局域网段进行带宽调整,以减轻局域网之间信息流通出现的瓶颈问题。
                      交换机的工作过程为:当交换机从某一节点收到一个以太网帧后,将立即在其内存中的地址表(端口号一MAC地址)进行查找,以确认该目的MAC的网卡连接在哪一个节点上,然后将该帧转发至该节点。如果在地址表中没有找到该MAC地址,也就是说,该目的MAC地址是首次出现,交换机就将数据包广播到所有节点。拥有该MAC地址的网卡在接收到该广播帧后,将立即做出应答,从而使交换机将其节点的“MAC地址”添加到MAC地址表中。
                      交换机的三种交换技术:端口交换、帧交换和信元交换。
                      (1)端口交换技术用于将以太模块的端口在背板的多个网段之间进行分配、平衡。
                      (2)帧交换技术对网络帧的处理方式分为直通交换和存储转发。其中,直通交换方式可提供线速处理能力,交换机只读出网络帧的前14个字节,便将网络帧传送到相应的端口上;存储转发方式通过对网络帧的读取进行验错和控制。
                      (3)信元交换技术采用长度(53个字节)固定的信元交换,由于长度固定,因而便于用硬件实现。
               网络层互联设备
               路由器(Router)是网络层互联设备,用于连接多个逻辑上分开的网络。逻辑网络是指一个单独的网络或一个子网,当数据从一个子网传输到另一个子网时,可通过路由器来完成。
               路由器具有很强的异种网互联能力,互联的网络最低两层协议可以互不相同,通过驱动软件接口到第三层上而得到统一。对于互联网络的第三层协议,如果相同,可使用单协议路由器进行互联;如果不同,则应使用多协议路由器。多协议路由器同时支持多种不同的网络层协议,并可以设置为允许或禁止某些特定的协议。所谓支持多种协议,是指支持多种协议的路由,而不是指不同类协议的相互转换。
               通常把网络层地址信息叫作网络逻辑地址,把数据链路层地址信息叫作物理地址。路由器最主要的功能是选择路径。在路由器的存储器中维护着一个路径表,记录各个网络的逻辑地址,用于识别其他网络。在互联网络中,当路由器收到从一个网络向另一个网络发送的信息包时,将丢弃信息包的外层,解读信息包中的数据,获得目的网络的逻辑地址,使用复杂的程序来决定信息经由哪条路径发送最合适,然后重新打包并转发出去。路由器的功能还包括过滤、存储转发、流量管理和介质转换等。一些增强功能的路由器还可有加密、数据压缩、优先和容错管理等功能。由于路由器工作于网络层,它处理的信息量比网桥要多,因而处理速度比网桥慢。
               应用层互联设备
               网关(Gateway)是应用层的互联设备。在一个计算机网络中,当连接不同类型而协议差别又较大的网络时,则要选用网关设备。网关的功能体现在OSI模型的最高层,它将协议进行转换,将数据重新分组,以便在两个不同类型的网络系统之间进行通信。由于协议转换是一件复杂的事,一般来说,网关只进行一对一转换,或是少数几种特定应用协议的转换,网关很难实现通用的协议转换。
 
       帧中继
        帧中继是在X.25协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向可变长度帧的数据传输技术。通信的数字化提高了网路的可靠性和终端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使数据传输的差错率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帧中继正是利用现代通信网的这一优点,以帧为单位在网络上传输,并将流量控制、纠错等功能全部交由智能终端设备处理的一种高速网络接口技术。
               帧中继的特点
               取消了流量与差错控制:帧中继对协议进行了简化,取消了第3层的流量与差错控制,仅有端到端的流量与差错控制,且这部分功能由高层协议来完成。
               取消了第3层的协议处理:将第3层的复用与交换功能移到了第2层,需要指出的是帧中继在数据传送阶段的协议只有两层。对交换虚电路(Switching Virtual Circuit,SVC)方式而言,在呼叫建立与释放阶段的协议有3层,其第3层为呼叫信令控制协议。目前世界上所应用的帧中继网均为固定虚电路(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PVC)方式,采用固定路由表,并不存在呼叫的建立与释放过程。
               采用“带外信令”:X.25在通信建立后,通信过程中所需的某些控制、管理功能由控制数据分组传送。控制数据分组和信息数据分组具有相同的逻辑信道号,故可称为“带内信令”。而帧中继单独指定一条数据链路,专门用于传送信令,故可称为“带外信令”。
               利用链路帧的拥塞通知位进行拥塞管理:帧中继没有流量控制功能,对用户发送的数据量不做强制,以满足用户传送突发数据的要求。这样有可能造成网络的拥塞,帧中继对拥塞的处理是通过链路帧的拥塞通知位,通知始发用户降低数据发送速率或暂停发送。
               采用带宽管理机制:由于帧中继采用了非强制性的拥塞管理,为防止网络过度拥塞,以及防止某一用户大量地发送数据而影响对其他用户的服务质量,帧中继对用户使用的带宽进行了一定的控制。
               帧中继的带宽管理
               帧中继网络通过为用户分配带宽控制参数,对每条虚电路上传送的用户信息进行监视和控制,实施带宽管理,以合理地利用带宽资源。
               (1)虚电路带宽控制。帧中继网络为每个用户分配三个带宽控制参数BcBe和CIR。同时,每隔Tc时间间隔对虚电路上的数据流量进行监视和控制。Tc值是通过计算得到的,Tc=Bc/CIR。CIR是网络与用户约定的用户信息传送速率。如果用户以小于或等于CIR的速率传送信息,正常情况下,应保证这部分信息的传送。Bc是网络允许用户在Tc时间间隔传送的数据量,Be是网络允许用户在Tc时间间隔内传送的超过Bc的数据量。
               (2)网络容量配置。在网络运行初期,网络运营部门为保证CIR范围内用户数据信息的传送,在提供可靠服务的基础上积累网管经验,使中继线容量等于经过该中继线的所有PVC的CIR之和,为用户提供充裕的数据带宽,以防止拥塞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多提供一些CIR为0的虚电路业务,充分利用帧中继动态分配带宽资源的特点,降低维护通信费用,以吸引更多用户。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在运营过程中,可逐步增加PVC数量,以保证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CIR为0的业务应尽量提供给那些利用空闲时间(如夜间)进行通信的用户,对要求较高的用户应尽量提供有一定CIR值的业务,以防止因发生阻塞而造成用户信息的丢失。
               帧中继标准
               制定帧中继标准的国际组织主要有ITU-T、ANSI和帧中继论坛(FR Forum),这3个组织目前已制定了一系列帧中继标准。
                      ITU-T标准
                      .I.122帧中继承载业务框架;
                      .I.233帧方式承载业务;
                      .I.370帧中继承载业务的拥塞管理;
                      .I.372帧中继承载业务的网络——网络间接口(NNI)要求;
                      .I.555帧中继承载业务的互通;
                      .I.655帧中继网络管理;
                      .Q.922用于帧方式承载业务的ISDN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
                      .Q.933 1号数字用户信令(DSS1)帧模式基本呼叫控制的信令规范;
                      .X.36通过专线线路提供FRDTS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的接口;
                      .X.76提供FRDTS的公用数据网网间接口;
                      .X.144国际帧中继PVC业务数据网络用户信息传送性能参数。
                      ANSI标准
                      .T1S1结构框架与业务描述;
                      .T1.620 ISDN数据链路层信令规范;
                      .T1.606帧中继承载业务描述;
                      .T1.617帧中继承载业务的信令规范;
                      .T1.618用于帧中继承载业务的帧协议核心部分。
                      帧中继论坛标准
                      .FRF.1用户—网络接口实施协议;
                      .FRF.2网络—网络接口实施协议;
                      .FRF.3多协议包封实施协议;
                      .FRF.4SVC用户—网络接口实施协议;
                      .FRF.5帧中继与ATM PVC网络互通实施协议;
                      .FRF.6帧中继业务用户网络管理实施协议;
                      .FRF.7帧中继PVC广播业务和协议描述实施协议;
                      .FRF.8帧中继与ATM业务互通实施协议。
               帧中继协议
               帧中继的协议主要有数据链路层帧方式接入协议(Link Access Procedures to Frame Mode Bearer Services,LAPF)和数据链路层核心协议。
                      LAPF
                      LAPF是帧方式承载业务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和规程,包含在ITU-T标准Q.922中。LAPF的作用是在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B、D或H通路上为帧方式承载业务,在用户平面上的数据链路业务用户之间传递数据链路层业务数据单元。
                      LAPF使用I.430和I.431支持的物理层服务,并允许在ISDN B/D/H通路上统计复用多个帧方式承载连接。LAPF也可以使用其他类型接口支持的物理层服务。
                      LAPF的一个子集,对应于数据链路层核心子层,用来支持帧中继承载业务。这个子集称为数据链路核心协议。LAPF的其余部分称为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LAPF提供两种信息传送方式,分别为非确认信息传送方式和确认信息传送方式。
                      LAPF的帧由5种字段组成,分别为标志字段F、地址字段A、控制字段C、信息字段I和帧检验序列字段FCS,如下图所示。
                      
                      LAPF帧结构
                      标志字段F是一个特殊的八位数据01111110,它的作用是标志帧的开始和结束。在地址字段之前的标志为开始标志,在FCS字段之后的标志为结束标志。
                      地址字段A的主要用途是区分同一通路上多个数据链路连接,以便实现帧的复用/分路。地址字段的长度一般为2字节,必要时最多可扩展到4字节。地址字段通常包括地址字段扩展位EA,命令/响应指示C/R,帧可丢失指示位DE,前向显式拥塞位FECN,后向显示拥塞位BECN,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DLCI和DLCI扩展/控制知识位D/C等7个组成部分。
                      控制字段C分3种类型的帧:信息帧(I帧)用来传送用户数据,但在传送数据的同时,I帧还捎带传送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信息,以保证用户数据的正确传送;监视帧(S帧)专门用来传送控制信息,当流量和差错控制信息没有I帧可以“搭乘”时,需要用S帧来传送;无编号帧(U帧)有两个用途:传送链路控制信息及按非确认方式传送用户数据。
                      信息字段I包含的是用户数据,可以是任意的位序列,它的长度必须是整数字节,LAPF信息字节的最大默认长度为260字节,网络应能支持协商的信息字段的最大字节数至少为1598,用来支持例如LAN互联之类的应用,以尽量减少用户设备分段和重装用户数据的需要。
                      FCS是一个16位的序列。具有很强的检错能力,能检测出在任何位置上的3个以内的错误、所有的奇数个错误、16位之内的连续错误及大部分的大量突发错误。
                      LAPF的帧交换过程是对等实体之间在D/B/H通路或其他类型物理通路上传送和交换信息的过程,进行交换的帧有I帧、S帧和U帧。
                      采用非确认信息传送方式时,LAPF的工作方式十分简单,用到的帧只有一种,即无编号信号帧UI。UI帧的I段包含了用户发送的数据,UI帧到达接收端后,LAPF实体按FCS字段的内容检查传输错误,如没有错误,则将I字段的内容送到第3层实体,如有错误,则将该帧丢弃,但不论接收是否正确,接收端都不给发送端任何回答。
                      采用确认信息传送方式时,LAPF的帧交换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连接释放。
                      数据链路层核心协议
                      帧中继承载业务使用Q.922协议的“核心”协议作为数据链路层协议,并透明地传递DL-CORE服务用户数据。
                      在帧中继接口,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帧由4种字段组成,分别为标志字段F、地址字段A、信息字段I和帧校验序列字段FCS,如下图所示。
                      
                      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帧结构
                      .标志字段F与LAPF标志字段一样;
                      .地址字段A与LAPF地址字段基本相同,只是不使用地址字段中的C/R位;
                      .信息字段I与LAPF的I字段一样;
                      .帧校验序列字段FCS与LAPF帧结构中的FCS字段一样。
                      数据链路层核心业务的数据传送功能是通过原语的形式来描述的。只使用一种原语类型DL-CORE-DATA,用来允许核心业务用户之间传送核心用户数据。数据传送业务不证实服务,因此只有DL-CORE-DATA请求和DL-CORE-DATA指示两种原语可供使用。
                      DL-CORE子层实体与其他实体之间的通信是通过原语来实现的。
                      在永久帧中继承载连接的情况下,与DL-CORE协议操作有关的信息均由DL-CORE层管理实体负责维护。对于即时的(On-Demand)帧中继承载连接,建立和释放DL-CORE连接均由第三层来实现。与DL-CORE协议操作有关的信息均通过第三层管理和DL-CORE子层管理之间进行协调来管理。
                      帧中继的寻址功能
                      帧中继采用统计复用技术,以虚电路机制为每一帧提供地址信息,每一条线路和每一个物理端口可容纳许多虚电路,用户之间通过虚电路进行连接。在每一帧的帧头中都包含虚电路号,即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Data Link Connection Identifier,DLCI),这是每一帧的地址信息。目前帧中继网只提供PVC业务,每一个结点机中都存在PVC路由表,当帧进入网络时,结点机通过DLCI值识别帧的去向。DLCI只具有本地意义,它并非指终点的地址,而只是识别用户与网络间及网络与网络间的逻辑连接(虚电路段)。
                      帧中继的虚电路是由多段DLCI的逻辑连接链接而构成的端到端的逻辑链路。当用户数据信息被封装在帧中进入结点机后,首先识别帧头中的DLCI,然后在PVC路由表中找出对应的下段PVC的号码DLCI,从而将帧准确地送往下一结点机。
               帧中继用户接入
               用户和网络之间的接口称为UNI,在用户网络接口的用户侧是帧中继接入设备,用于将本地用户设备接入到帧中继网。
               帧中继接入设备可以是标准的帧中继终端、帧中继装/拆设备,以及提供LAN接入的网桥或路由器等。在UNI网络侧的是帧中继网络设备,帧中继网络设备可以是电路交换的,也可以是帧交换的或是信元交换的。
               用户接入规程是指帧中继接入设备接入到帧中继网络设备应具有的或实现的规程协议。对于用户接入规程,ITU-T、ANSI和帧中继论坛各自制订了有关UNI的标准,如下表所示。用户设备接入帧中继时,应符合其中之一的要求,并与帧中继网络设备支持的标准相兼容。由于这3种标准之间差别并不大,大多数生产厂商都支持这些标准。
               
               FRUNI的相关标准
               用户接入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物理层接口规程。用户设备与帧中继网之间的物理层接口,通常提供下列之一的接口规程。
               .X系列接口,如X.21接口等;
               .V系列接口,如V.35,V.36,V.10,V.11,V.24接口等;
               .G系列接口,如G.703,速率可为2Mb/s、8Mb/s、34Mb/s或155Mb/s等;
               .I系列接口,如支持ISDN基本速率接入的I.430接口和支持ISDN基群速率接入的I.431接口等。
               (2)数据链路传输控制。用户接入规程必须支持Q.922附件A规定的帧中继数据链路层协议,包括帧中继帧结构、地址格式、寻址方式及传输方面的规定。
               (3)SVC信令。对于支持帧中继SVC业务的用户设备,其接入规程必须提供帧中继交换虚电路控制使用的信令,该信令在ITU-TQ.933标准中规定。
               (4)业务参数和服务质量。帧中继承载业务的服务质量由以下一些参数来表示:吞吐量、接入速率(AR)、承诺信息速率(CIR)、承诺突发尺寸(Bc)、超过的突发尺寸(Be)、承诺时间间隔(Tc)、中转时延(Transit Delay),以及一些误传、丢失、失步、错帧数等参数。AR也等效于端口速率,对一条虚连接,CIR是在正常网络条件下网络向用户承诺的数据吞吐量,Be是在Tc时间内,网络试图转发高于Bc的最大允许,但并非承诺的数据量。网络通过确定上述参数对全网的带宽进行控制和管理。在UNI,服务质量参数值管理根据帧中继连接方式(PVC和SVC)的不同而不同。对于PVC来说,用户在申请入网时,需与网络运营者共同协商,确定上述参数。此外,还应协调丢帧率、帧长度、DLCI等参数。对于SVC来说,上述这些参数及丢帧率、帧长度等应在呼叫建立阶段在UNI处交换,或使用默认值。
   题号导航      2016年上半年 网络工程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13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