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监理师 > 2015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监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30题      
  知识点:   配置项标识   软件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   软件生存周期
  关键词:   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生存周期   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        章/节:   软件与软件工程知识       

 
软件生存周期内,( )不属于构成软件配置管理项的内容。
 
 
  A.  管理文档和技术文档
 
  B.  接口、环境
 
  C.  源代码列表和可执行代码
 
  D.  运行所需的各种数据
 
 
 

 
  第28题    2012年上半年  
   68%
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28)不属于配置管理工具。
  第33题    2010年下半年  
   61%
基线(Baseline)是指一个(或一组)配置项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通过(33)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
  第25题    2019年下半年  
   45%
软件配置管理通过标识产品的组成元素来实现产品的( )。
   知识点讲解    
   · 配置项标识    · 软件配置管理    · 配置管理    · 软件配置    · 软件生存周期
 
       配置项标识
        软件过程的输出信息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类别:
        (1)计算机程序,包括源代码和可执行程序。
        (2)描述计算机程序的文档,分别针对技术开发者、管理人员和用户。
        (3)数据,包含在程序内部或外部。
        这些信息包含了所有在软件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总称为软件配置项(Software Configuration Item,SCI)。由此可见,配置项的识别是配置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制订配置管理计划的重要内容。
        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把所有需要加以控制的配置项分为基线配置项和非基线配置项两类。例如,基线配置项可能包括所有的设计文档和源程序等,非基线配置项可能包括项目的各类计划和报告等。基线又称为里程碑,通常作为一个阶段完成的标志。
        所有配置项都应按照相关规定统一编号,按照相应的模板生成,并在文档的规定章节(部分)中记录对象的标识信息。在引入软件配置管理工具进行管理后,这些配置项都应以一定的目录结构保存在配置库中。
        在配置管理系统中,应建立下列三个库。
        (1)开发库(动态系统)。存放开发过程中需要保留的各种信息,供开发人员个人专用。库中的信息可能有较为频繁的修改,只要开发库的使用者认为有必要,无须对其做任何限制。因为这通常不会影响到项目的其他部分,而仅在项目开发组内设立,并由其负责维护。
        (2)受控库(主库)。在信息系统开发的某个阶段工作结束时,将工作产品存入或将有关的信息存入。存入的信息包括计算机可读的及人工可读的文档资料,通常以软件配置项为单位建立并维护。
        (3)产品库(静态系统,备份库)。在开发的信息系统产品完成系统测试之后,作为最终产品存入库存内,等待交付用户或现场安装,可在系统、子系统级上设立并维护。
        各类库中应存放哪些配置项,应根据所开发软件的实际情况决定。
 
       软件配置管理
        在软件配置管理方面,监理的主要工作如下。
        (1)确保应用软件系统建设承建单位的配置管理组织和环境按照软件项目计划的要求成立并配备。
        (2)控制承建单位依据书面规程,为应用软件系统建设项目制定软件配置管理计划。
        (3)监督承建单位使用审批通过的、文档化的软件配置管理计划作为实施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的基础。
        (4)控制承建单位依据的书面规程,对所有配置项/单元的更改请求和问题报告实施初始准备、记录、评审、批准和跟踪。
        (5)监督承建单位依据书面规程,控制对基线的更改。
        (6)控制承建单位编制软件配置管理报告,证明软件配置管理活动和软件基线库的内容,并提供给建设单位。
        (7)监督承建单位依据书面规程进行软件基线库的审核,进行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状态的跟踪和记录。
        (8)定期审查软件配置管理活动和软件配置管理基线,以验证它们与文档定义的一致性。
        (9)审核软件配置管理活动及其工作产品,并给出软件配置管理监理报告。
 
       配置管理
        随着信息系统软件版本不断变化,开发时间的紧迫以及多平台开发环境的采用,使得软件开发、维护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包括对当前多种软件的开发和维护、保证产品版本的精确、重建先前发布的产品、加强开发政策的统一和对特殊版本需求的处理等等。
        信息系统软件配置管理是一种应用于整个软件工程过程的标识、组织和控制修改的围绕软件资产的管理技术。界定软件的组成项目,对每个项目的变更进行管控(版本控制),并维护不同项目之间的版本关联,以使软件在开发过程中任一时间的内容都可以被追溯。其关键活动包括:配置管理计划、配置项管理、版本控制、变更控制、配置审计、状态报告等。
               配置管理计划
               根据信息系统软件运维制度和规范、标准,制定配置管理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该项目对配置管理的要求。
               (2)实施配置管理的责任人、组织及其职责。
               (3)需要开展的配置管理活动及其进度安排。
               (4)采用的方法和工具等。
               配置与配置项
               “配置”是在技术文档中明确说明并最终组成软件产品的功能或物理属性。因此“配置”包括了即将受控的所有产品特性,及其内容及相关文档,软件版本,变更文档,软件运行的支持数据,以及其他一切保证软件一致性的组成要素。
               为了方便对“配置”进行管理,“配置”经常被划分为各类配置项,这类划分是进行软件配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配置项是一组软件功能或者物理属性的组合,在配置管理过程中,配置项被作为一个单一的实体对待。配置项包括各种管理文档和技术文档,源程序与目标代码,以及运行所需的各种数据等。同时,应该建立配置库来管理所有的配置项。
               版本控制
               版本是表示一个配置项具有一组定义的功能的一种标识。随着功能的增加,修改或删除,配置项的版本随之演变。应当记录每个软件配置项的所有历史记录,并记录该软件配置项由何人创建,何人在何时因何原因进行了修改等信息,以及对这些软件配置项版本的进行检索和信息查询等活动。
               变更控制
               变更在信息系统软件运维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变更控制是配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评估、协调、批准/拒绝、实施对配置项的变更。
               配置审计
               配置审计是对配置管理的独立的查检过程,确认受控软件配置项满足需求并就绪。其内容如下。
               (1)功能审计:配置项的变更控制是否和配置管理计划中的描述相一致。
               (2)物理审计:配置项的完整性、正确性、一致性和可跟踪性。
               状态报告
               状态报告用来记录和报告有效管理配置所需要的必要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一个已批准的配置标识清单,变更请求当前的处理状态,以及批准的变更的实现情况。配置状态报告可以跟踪对软件的更改的过程,它保证对正在进行和已完成的变更进行记录、监视并通报给相关人员。
 
       软件配置
        软件配置是指一个软件产品在软件生存周期各个阶段所产生的各种形式(机器可读和人工可读)和各种版本的文档、程序及其数据的集合。该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该软件产品软件配置中的一个配置项。
 
       软件生存周期
        同任何事物一样,一个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也要经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许多阶段,一般称为软件生存周期。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相对独立,而且比较简单,便于不同人员分工协作,从而降低了整个软件开发工程的困难程度。通常,软件生存周期包括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及维护阶段。
               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可行性。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有可行的解决办法吗?”等。可行性分析的任务不是具体解决问题,而是研究问题的范围,探索这个问题是否值得去解,是否有可行的解决办法。该阶段应该给出关于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和项目开发计划。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不是具体地解决问题,而是准确地确定软件系统必须做什么,确定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能、数据和界面等要求,从而确定系统的逻辑模型。
               概要设计
               在概要设计阶段,开发人员需要将确定的功能需求转换成相应的体系结构。在该体系结构中,每个成分都是意义明确的模块,即每个模块都和某些功能需求相对应。可见,概要设计就是设计软件的结构,明确软件有哪些模块组成,模块的层次以及功能。与此同时,还要应用系统的总体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结构。
               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每个模块完成的功能进行具体描述,不是编写程序,而是设计出程序的详细规格说明,该说明应该包含必要的细节,使程序员可以根据它们写出实际的程序代码。通常采用HIPO(层次加输入/处理/输出图)或PDL语言(过程设计语言)描述详细设计的结果。
               编码和单元测试
               编码和单元测试阶段就是把每个模块的控制结构转换成计算机可接受的程序代码,即写成某种特定程序设计语言表示的源程序清单,并仔细测试编写出的每一个模块。
               综合测试
               综合测试阶段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测试(及相应的调试)使软件达到预定的要求。最基本的测试是集成测试和验收测试。所谓集成测试是根据设计的软件结构,把经过单元测试检验的模块按某种选定的策略装配起来,在装配过程中对程序进行必要的测试。所谓验收测试是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通常在需求分析阶段确定),由用户(或在用户积极参与下)对目标系统进行验收。通过对软件测试结果的分析可以预测软件的可靠性;反之,根据对软件可靠性的要求,也可以决定测试和调试过程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应该用正式的文档资料把测试计划、详细测试方案以及实际测试结果保存下来,作为软件配置的一个组成部分。
               维护
               维护阶段是软件生存期中时间最长的阶段。软件一旦交付正式投入运行后便进入软件维护阶段。该阶段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各种必要的维护活动使系统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要。每一项维护活动都应该准确地记录下来,作为正式的文档资料加以保存。
   题号导航      2015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监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30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