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 2013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下午试卷 案例
  第1题      
  知识点:   处理过程设计   代码设计   输出设计   数据库设计   详细设计   信息管理   编程语言   抽象   概要设计   功能描述   界面设计   数据库   信息管理系统   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每个模块完成的功能进行具体描述,并将功能描述转变为精确的、结构化的过程描述。详细设计一般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过程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等。其中,数据库设计分为4个主要阶段,在对应用对象的功能、性能和限制等要求进行分析后,进入对应用对象进行抽象和概括阶段,完成企业信息模型;处理过程设计是用一种合适的表达方法来描述每个模块的执行过程,并可由此表示方法直接导出用编程语言表示的程序。
 
问题:1.1   请指出数据库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哪4个阶段。
 
问题:1.2   概念结构设计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哪些步骤。
 
问题:1.3   请指出处理过程设计常用的描述方式有哪3种,常用的图形表示方法是哪2种图。
 
 
 

   知识点讲解    
   · 处理过程设计    · 代码设计    · 输出设计    · 数据库设计    · 详细设计    · 信息管理    · 编程语言    · 抽象    · 概要设计    · 功能描述    · 界面设计    · 数据库    · 信息管理系统    · 用户界面    · 用户界面设计
 
       处理过程设计
        系统的处理过程设计是系统模块设计的展开和具体化,要确定各个模块的实现算法和处理过程,并精确地表达这种算法,所以其内容更为详细。通过这样的设计,为编写程序做好准备,并制定出一个周密的计划。当然,对于一些功能比较简单的模块,也可以直接编写程序。
               程序流程图
               程序流程图即程序框图(Flow Chart),是指通过对输入输出数据和处理过程的详细分析,将计算机的主要运行步骤和内容用框图表示出来。程序流程图是进行程序设汁的基本依据,因此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程序设计的质量。
               为了消除程序流程图绘制符号和方法不规范的缺点,对程序流程图定义了很多基本的符号和结构。程序框图包括三种基本成分:加工步骤,用方框表示;逻辑条件,用菱形表示;控制流,用箭头表示。
               此外,还规定用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即由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来编写程序流程图。一是顺序型:顺序结构是一种线性有序的结构,由一系列依次执行的语句或模块构成。二是循环型:循环结构由一个或几个模块构成,程序运行时重复执行,直到满足某一条件为止。三是选择型:选择结构是根据条件成立与否选择执行路径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基本逻辑结构
               上图所示的几种标准结构反复嵌套而绘制的流程图成为结构化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程序流程图示意
               N-S图
               N-S图是一种符合结构化设计原则的图形描述工具,又称盒图。在N-S图中,每个处理步骤用一个盒子表示。盒子可以嵌套。盒子只能从上面进入,从下面走出,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出入口。所以,盒图限制了控制的随意转移,保证了程序的良好结构。
               与程序流程图中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列应,盒图中规定了相应的图形构件,如下图所示。程序流程图也可用盒图表达。
               
               盒图的主要构件
               与流程图相比,N-S图的优点在于:
               .它强制设计人员按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进行思考并描述其方案。
               .图像直观,容易理解设计意图,为编程、复查、测试和维护带来方便。
               .简单易学。
               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 Design Language)是用来描述模块内部具体算法和加工细节的非正式的、比较灵活的语言。其外层语法是确定的,符合一般程序设计语言常用语句的语法规则,用以描述控制结构;而内层语法不确定,可以使用自然语言中的简单句子、短语和数学符号,用以描述程序的功能。通常情况下,流程图和N-S图都可以用程序设计语言的方式来表达。
 
       代码设计
        代码是代表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名称、属性或状态的一个或一组有序符号,它应易于计算机和人进行识别和处理。组成代码的符号可以包括数字、字母或者混合组成。代码设计是一个科学管理的问题,设计出一个好的代码方案对于系统的开发工作是一件极为有利的事情。
               代码的功能
               (1)唯一标识功能。
               唯一标识是代码最基本的特征。在一个信息分类代码标准中,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表示一个对象,而一个分类对象只能有一个唯一的代码。对于相同名称的人和物,也可以用不同的代码加以区分,这样便于信息的存储和检索。
               (2)分类功能。
               代码可以作为分类对象类别的标识。这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
               (3)排序功能。
               当按分类对象产生的时间、所占空间或其他方面的顺序关系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代码时,代码可以作为排序的标识。
               代码种类
               实际应用中,常常根据需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代码的组合。根据代码的组织特点和编排方式来分类,一般有以下几种。
               (1)顺序码。
               顺序码又被称为系列码,它用一串连续的数字来代表系统的实体或实体属性。顺序码是一种无实义的代码,这种代码只作为分类对象的唯一标识,只代替对象名称,而不提供对象的任何其他信息。
               顺序码的优点是短小精悍,易于管理。缺点是不能反映代码对象的特征,代码本身无任何含义。另外,由于代码按顺序排列,新增加的数据只能排在最后,删除数据则要造成空码,缺乏灵活性,所以通常作为其他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
               (2)区间码。
               区间码单代码对象的特点把代码分成若干个区段,每一个区段表示代码对象的一个类别。它的优点是信息处理比较可靠,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易于进行,但这种代码的长度与它分类属性的数量有关,有时可能造成很长的码。
               (3)助忆码。
               助忆码用文字、数字或文字数字相结合来描述对象。它用可以帮助记忆的字母和数字来表示代码对象,所以它的优点是直观、便于记忆和使用,甚至可以通过联系帮助记忆,缺点是不利于计算机处理。当代码对象较多时也容易引起联想出错,所以这种代码主要用于数量较少的人工处理系统。
               助忆码适用于数据项数目较少的情况(一般少于50个),否则可能引起联想出错。此外,太长的助忆码占用存储容量过多,也不宜使用。
               (4)缩写码
               缩写码把人们习惯使用的缩写直接用于代码,简单、直观,便于记忆和使用。
               此外,根据代码所选用的符号类型,代码又分为字符码、数字码和混合码。
               代码设计的原则
               (1)唯一性。
               一个对象可能有多个名称,也可按不同的方式对它进行描述,但每个对象只能赋予它一个唯一的代码,每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代表系统中的一个实体或实体属性。例如在人事档案管理中,人的姓名很可能出现重名,为了便于计算机识别,解决的方法就是编制职工号。
               (2)标准化。
               代码的设计要尽量采用国际或国内的标准,某些行业的代码还应该遵循行业内部的代码标准。采用标准的代码方案,不仅能够减少代码的工作量,还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系统更新和维护的工作量,而且能够为今后的信息共享创造条件。
               (3)规范化。
               代码的结构、类型和代码格式必须严格统一,同时要有规律性,以便于计算机进行处理。在一个代码体系中,代码结构、类型、编写格式必须统一。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息息相关的,在一个代码体系中,有关代码标准是代码设计的重要依据,已有的标准必须遵循。
               (4)合理性。
               代码设计必须与代码对象的分类体系相适应,以保证代码对代码对象的分类具有表示作用。
               (5)可扩展性。
               代码所对应的对象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代码体系本身应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备将来不断扩充的需要。当然,备用代码也不能留得过多,那样会增加处理的难度。
               (6)简单性。
               代码结构要尽可能简单,尽量缩短代码的长度,以方便利用、提高处理效率,并减少各种差错。
               (7)实用性。
               代码应尽可能反映对象的特点,以利于记忆、便于填写。例如,数据库代码名应尽量采用其相应汉字的汉语拼音头一个字母表示。
               代码设计的步骤
               代码设计需要科学的编码思路,进行严谨、全面的调查研究。一般来讲,代码设计可以遵循步骤如下。
               (1)确定编码对象和范围。
               罗列要进行编码的对象,划清编码范围。
               (2)调查是否已有标准代码。
               遵循标准化原则,在进行代码具体设计之前调查是否已有相关标准。
               (3)确定编排方式和符号类型。
               根据代码的使用范围、使用时间等实际情况选择代码的编排方式和代码符号类型。
               (4)考虑检错功能。
               代码出错将引发非常难以处理的问题,因此代码必须进行校验。代码校验利用在源代码的基础上增设一位或几位校验位的方式来实现。校验位通过事先规定好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
               (5)编写代码表。
               编制代码表并作详细的说明,通知有关部门组织学习,以便正确使用。
 
       输出设计
        输出指系统经过对原始数据的加工处理后,最终产生的结果或提供的信息。输出的结果是用户所直接面对和所需要的,输出的信息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是衡量信息系统成败的关键。从系统开发的角度看,输出决定了输入,输入信息必须满足输出的种种要求。
               输出设计的内容
               (1)确定输出内容。
               用户是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因此,输出内容设计时首先耍确定输出信息的使用方式,如使用者、使用目的、输出速度、频率、使用周期、数量、安全性、有效期、保管方法和份数等。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进一步确定输出信息的名称和形式、输出数据结构、数据类型、数据位数、取值范围、数据完整性,等等。
               (2)选择输出设备。
               数据信息必须通过特定的设备才能为用户所接受和利用,输出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常用的输出设备及主要用途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常见输出设备
               (3)确定输出信息格式。
               系统设计阶段应当对数据输出的格式做出说明。输出格式设计必须考虑到用户的要求和习惯,满足用户清晰、美观、易于理解和阅读的要求。常用输出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报表,以表格的形式提供,常用来表示较为详细信息,如月终、年终的汇总,上级部门要求上缴的统计数字等。
               .图形,主要有直方图、圆饼图、曲线图、地图等。它适合表示事物的发展趋势,可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具有可充分利用大量历史数据等综合信息的表达能力,以及表示方式直观等优点。
               .图标,图标即赋以特定含义的小图例。常用来表示数据间的比例关系和比较情况,具有易于辨认、无需过多解释等优点。其中,报表是最常用的一种输出形式,其具体格式因用途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般都由表头、表体和表尾三部分组成。表头是标题;表体为表格主体,反映具体内容;表尾部分则是补充说明或脚注。报表的格式应当与系统主体所采用的表格形式相一致,与系统总体风格相一致。
               报表的输出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供单个用户一次性使用的表格,缺乏保留价值,可直接在显示终端输出;供多个用户多次使用的表格,为满足重复利用的需要,应当打印输出。在打印报表时。应当充分考虑保存时间、装订、归档等要求,确定不同的保存形式、保存份数、存储载体以及物理方面的特殊要求等。
               输出设计评价
               输出设计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能否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因此,对输出设计进行评价也应当从用户信息使用质量的角度进行。下面是一些应当考虑的方面:
               .输出设计能否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
               .输出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和利用了各种输出设备的功能。
               .数据输出格式是否与现行系统相一致,所进行的修改是否有充足的理由并征得了用户的同意。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质量对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数据库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根据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要求,结合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一个数据模式。设计的基本要求是:
        .符合用户需求,能正确反映用户的工作环境
        .设计与所选用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式相匹配
        .数据组织合理,易操作、易维护、易理解
               数据库设计步骤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即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下图反映和分析了这一设计过程,其中:
               
               数据库设计步骤
               .用户需求分析是对现实世界的调查和分析
               .概念结构设计是从现实世界向信息世界的转换。根据用户需求来进行数据库建模,也称为概念模型,常用实体关系模型表示。
               .逻辑结构设计是从信息世界向数据世界的转化。将概念模型转化为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物理结构设计是为数据模型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
               用户需求分析
               用户需求分析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需求分析,确定信息系统的各类使用者以及管理员对数据及其处理、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主要设计如下三方面:
               (1)系统应用环境分析。
               系统应用环境及系统所服务和运行的特殊组织环境。不同业务单位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工作流程。环境的特殊性将决定数据库的整体设计思路和风格。
               (2)用户数据需求及加工分析。
               用户需求及加工分析指用户希望从数据库中获得那些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要求。由此决定数据库中应该存储哪些信息以及对数据需要进行哪些加工处理,包括在处理过程中特定的查询要求、响应时间要求,以及数据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的要求,应在此基础上编制数据字典。
               (3)系统约束条件分析。
               系统约束条件分析及分析现有系统的规模、结构、资源和地理分布,明确现有系统存在的种种限制或约束,从而使系统设计不至于脱离实际条件,确保系统设计顺利实施。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是指由现实世界的各种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转化为信息世界中的信息模型的过程,即为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E-R模型即实体-联系模型是描述数据库概念结构的有力工具。下面结合实例说明E-R模型的构建。
               在一个政府部门中存在着多个不同科室,每一个由若干名科员构成,每个科室都有一名主管上级领导,科室公务员负责为前来机关办事的群众提供相关的服务。现分别画出各个科室的E-R模型图,再画出整个机关的E-R模型。
               一个科室结构应包括:
               (1)实体,即上级领导、科室、科员、群众。
               (2)实体联系,主管领导与科室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科室与科员之间的联系也是一对多的关系,科员与群众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3)各个实体所具有的属性。
               .主管上级领导,属性可以有编号、姓名、性别、年龄、职务、任职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
               .科室的属性可以包括科室号
               .科员的属性包括编号、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
               .群众属性包括服务日期、服务事宜、处理结果
               .服务,包括服务日期、服务事宜、处理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E-R模型,如下图所示(部分属性)。
               
               科室E-R模式图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是要将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完成的概念模型转换成能被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现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一般支持网状、层次和关系三种数据模型中的一种,其中关系型的数据模型在DBMS中的应用和支持较为广泛,已成为主流。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由E-R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的转化规则。在关系数据模型下,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为一张二维表格。E-R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的转化规则如下。
               .每一实体及其属性对应于一个关系模式。实体名作为关系名,实体的属性作为对应关系的属性。所谓关系模式,就是对关系的描述,用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3,……属性n)来表示。
               .两两实体之间的联系及其属性一般对应一个关系模式,联系名作为对应的关系名,联系的属性作为对应关系的属性;不带属性的联系可以去掉。
               .实体和联系中关键字属性在关系模式中仍作为关键字。
               上图中所示的实体关系图可以按照这些转换规则进行转化得到如下对应的关系模型。
               .主管上级领导,编号、姓名、性别、年龄、职务、任职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
               .科室,包括主管上级领导编号、科室号
               .科员,包括科室号、编号、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
               .群众,包括来访者编号、姓名、性别、年龄、来访日期、服务事宜
               .服务,包括受理公务员编号、来访者编号、服务日期、服务事宜、处理结果
               不同的系统配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性能不同,因而必须结合具体DBMS的性能和要求将一般数据模型转换成所选用的数据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若选用的DBMS支持层次、网络模型,则还要完成从关系模型向层次或网络模型的转换。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以逻辑结构设计的结果为输入,结合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和应用环境、存储设备等具体条件为数据模型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从而提高数据库的效率。物理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如下。
               (1)确定存储结构。
               根据用户对数据结构和处理的要求,权衡数据存取时间、空间利用率和维护代价等三方面的利弊,综合考虑存储效率、维护成本等相关因素,从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各种存储结构(例如顺序存储结构、索引存储结构,等等)中,选取合适的结构并加以实现。
               (2)选择和调整存储路径。
               数据库必须支持多个用户的多种应用,因此必须提供多个存取入口、多条存取路径,建立多个辅助索引。此过程中需要考虑一些问题,例如如何选取合适的数据项建立索引,如何建立辅助索引从而达到检索效率和存储空间的统一等。
               (3)确定数据存储位置。
               按照不同的应用可将数据分为若干个组。根据各组数据利用频率和存储要求的不同,各类数据的存放位置、存储设备以及区域划分都应有所不同。应该把存取频率和存取速度要求较高的数据存储在高速存储器上,把存取频率和存取速度要求较低的数据存储在低速存储器上。
               (4)确定存储分配。
               大多数据库管理系统会提供一些存储分配参数,例如溢出区大小、块大小、缓冲区大小和个数等,设计人员应全面考虑这些参数,以进行物理优化。
               (5)确定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约束。
               进行物理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所选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安全机制和完整性约束,还要考虑用户使用制度、应用程序、计算机系统等各个涉及具体应用的方面。
               (6)考虑数据恢复方案。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阶段也要考虑数据库的恢复问题,采取必要的物理措施和手段,为突发事件和故障后的恢复做好准备,提供必要的物理工具。
 
       详细设计
        总体设计只是为整个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设计思路和框架,框架内的血肉需要系统的设计人员在详细设计这个阶段充实。总体设计完成后,设计人员要向用户和有关部门提交一份详细的报告,说明设计方案的可行程度和更改情况,得到批准后转入系统详细设计。详细设计阶段主要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将设计方案进一步详细化、条理化和规范化,为各个具体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系统的详细设计一般包括如下。
        (1)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就是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工作,是将系统中有某些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归并在一起,并利用便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来表示这些信息的设计工作。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就是构建既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外部世界,又便于人类大脑认识的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建模,转化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最终完成数据库的设计工作。
        (3)输入/输出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主要是对以记录为单位的各种输入输出报表格式的描述。另外,对人机对话格式的设计和输入输出装置的选择也在这一步完成。
        (4)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是指在用户与系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主要内容包括:定义界面形式;定义基本的交互控制形式;定义图形和符号;定义通用的功能键和组合键的含义及其操作内容;定义帮助策略,等等。
        (5)处理过程设计。
        总体设计将系统分解为许多模块,并基本决定了每个模块的功能和界面。处理过程设计则定义每个模块的内部执行过程,包括数据的组织、控制流、每一步的具体加工要求和实施细节。通过处理过程设计,为编写程序制定一个周密的计划。一般来说,每一个功能模块都应设计一个处理流程。
 
       信息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计算机和管理规则等组成,以采集、加工、维护和使用信息为主要功能的人-机系统。例如金融、财会、经营、管理、教育、科研、医疗、人事、档案、物资等各方面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及时分析和处理,以便为决策提供依据。虽然在这方面应用中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数据量极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工已难以胜任这一重任,计算机则成为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该系统一般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核心,以其他软件和网络系统为支撑环境,而用户则通过专门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数据的查询、修改等操作,并实现统计分析、规划、决策等功能。在信息管理方面,我们正经历着从单项事务的电子数据处理,向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及以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过程,并且呈现出系统集成化、结构分布化、信息多元化、功能智能化等趋势。
 
       编程语言
        尽管高级语言能够完成大部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工作,但汇编语言仍然不可替代。汇编语言可以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代码效率高,所以经常应用在系统移植以及直接控制硬件的场合。此外,良好的汇编基础也有助于程序的调试。
        越是高级的语言,其编译和运行的系统开销就越大,应用程序也越大,运行越慢。因此一般来说,编程人员都会首选汇编语言和C语言,然后才会考虑C++语言或Java语言。
 
       抽象
        抽象是一种设计技术,重点说明一个实体的本质方面,而忽略或者掩盖不很重要或非本质的方面。抽象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来将复杂的现象简化到可以分析、实验或者可以理解的程度。软件工程中从软件定义到软件开发要经历多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可看作是对软件解法的抽象层次的一次细化。抽象的最低层就是实现该软件的源程序代码。在进行模块化设计时也可以有多个抽象层次,最高抽象层次的模块用概括的方式叙述问题的解法,较低抽象层次的模块是对较高抽象层次模块对问题解法描述的细化。
 
       概要设计
        1)设计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设计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基本任务是采用某种设计方法,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功能划分成模块;确定每个模块的功能;确定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确定模块之间的接口,即模块之间传递的信息;评价模块结构的质量。
        2)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
        (1)数据结构的设计。在需求分析阶段,已经通过数据字典对数据的组成、操作约束和数据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描述,确定了数据的结构特性,在概要设计阶段要加以细化,详细设计阶段则规定具体的实现细节。在概要设计阶段,宜使用抽象的数据类型。
        (2)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的设计是指数据存储文件的设计,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①概念设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从用户角度进行视图设计,一般用ER模型来表述数据模型。
        ②逻辑设计。ER模型是独立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要结合具体的DBMS特征来建立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③物理设计。物理设计就是设计数据模式的一些物理细节,如数据项存储要求、存取方法和索引的建立等。
        3)编写概要设计文档
        文档主要有概要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以及修订测试计划。
        4)评审
        对设计部分是否完整地实现了需求中规定的功能、性能等要求,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关键的处理及内外部接口定义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各部分之间的一致性等都一一进行评审。
 
       功能描述
        与PC端一样,移动端登录是商务活动不可或缺的功能。用户应用社交、电商、金融等App必须进行注册登录,如微信、QQ、支付宝、淘宝、美团等。移动端用户账号登录注册主要有几种形式:第三方账号、手机号、邮箱。
        (1)第三方账号(QQ、微信、微博等)。使用第三方账号优势是用户操作简单,方便用户快速的体验产品;其缺点是通过第三方平台获取到的用户信息太少,手机没有安装对应App时,通过网页进行登录认证需要输入账号密码,复杂度很高。移动端第三方登录模块的基本功能如下图所示。
        
        移动第三方登录模块基本流程图
        (2)手机号注册登录。通过手机获取验证码(短信),验证后设置密码进行注册;登录时使用手机号和密码登录。获取验证码的优点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恶意注册,可以导入通讯录关系而且用户不需要记忆成本;其缺点是短信验证码需要成本,用户隐私可能泄露,手机号丢失后找回复杂。移动端手机号注册登录模块的基本功能如下图所示。
        
        移动手机号注册登录模块基本流程图
        (3)邮箱登录注册。邮箱登录验证成本低,对用户来说隐私性更好,但是移动端邮箱输入复杂,验证不方便,普及率不高普及率高。
 
       界面设计
        由于移动端(手机)屏幕的限制,长字符串的输入以及字母数字符号间的切换对用户来说很不方便,因此要特别注意在注册登录界面的设计环节。在输入方面增加单词的输入联想,邮箱的后缀列为选择菜单,输入手机号/卡号/验证码时自动弹出数字输入面板,减少冗余操作,默认勾选用户协议等;在显示方面,手机号、银行卡等长字符串应进行分类,如手机号显示为***_****_****,验证码短信发送时将数字显示到短信最前方,这样用户可以直接从短信摘要取得信息而不需要切换到短信应用。
 
       数据库
        数据库(DataBase,DB)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系统使用的所有数据存储在一个或几个数据库中。
 
       信息管理系统
        用来管理和分发项目信息的工具有很多,包括:
        .纸质文件管理,如信件、备忘录、报告和新闻稿。
        .电子通信管理,如电子邮件、传真、语音信箱、电话、视频和网络会议、网站。
        .项目管理电子工具,如基于网页界面的进度管理工具和项目管理软件,会议和虚拟办公支持软件,门户网站和协同工作管理工具。
 
       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是计算机中实现用户与计算机通信的软件和硬件部分的总称。用户界面也称为用户接口或人机界面。
               控制面板式用户界面
               计算机发展早期,用户通过控制台开关、板键或穿孔纸带向计算机送入命令或数据,而计算机通过指示灯及打印机输出运行情况或结果。这种界面的特点是人去适应计算机,现在看来是十分笨拙的。
               字符用户界面
               字符用户界面是基于字符型的。用户通过键盘或其他输入设备输入字符,由显示器或打印机输出字符。字符用户界面的优点是功能强、灵活性好、屏幕开销少;缺点是操作步骤繁琐,学会操作较费时。
               图形用户界面
               随着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各种图形用户界面应运而生,用户既可使用传统的字符,也可以使用图形、图像和声音同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更为自然、更加方便,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推广、发展与完善。现代界面的关键技术是超文本。超文本的"超"体现在它不仅包括文本,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即将文本的概念扩充到超文本,超文本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指向性。
               新一代用户界面
               多媒体、多通道及智能化是新一代用户界面的技术支持。新的、更加自然的交互技术,将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输入技术。计算机将通过多种感知通道来理解用户的意图,实现用户的要求;计算机不仅以二维屏幕向用户输出,而且能以真实感的计算机仿真环境向用户提供真实的体验。
 
       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应坚持友好、简便、实用的原则。例如,在设计菜单时应尽量避免菜单嵌套层次过多,在设计大批数据输入屏幕界面时,应避免颜色过于鲜艳和多变。
        界面设计包括菜单方式、会话方式、操作提示方式以及操作权限管理方式等。
        1)菜单方式
        菜单是信息系统功能选择操作的最常用方式。按目前软件所提供的菜单设计工具,菜单的形式可以是下拉式、弹出式的,也可以是按钮选择方式的。
        2)会话管理方式
        一般会话系统是面向企业领导的。会话系统设计必须满足会话的基本要求,如画面清晰,形象直观,简洁明了,具有容错和纠错能力,提供信息汉字化、图形化、表格化等功能。因此,会话设计的重点是设计会话方式、容错能力和系统的模块结构。
        会话的基本工具是键盘、屏幕和打印机,常用的方式是回答式、菜单式、表格式和图形式。纠错、容错的目的是保证会话的正确性,提高会话的效率,在系统中可采用下列方法。
        .提示法:分简单提示和重复提示法。
        .确认回答法:为用户误操作提供改错机会。
        .无效处理法:系统拒绝接收错误操作。
        .返回处理法:拒绝不熟悉系统的用户使用操作。
        .延时处理法:让用户有足够的时间理解系统的提问内容,防止错误回答。
        .帮助处理法:给用户提供帮助信息,并给予重新操作的机会。
        3)提示方式与权限管理
        为了操作和使用方便,在设计系统时,常常把操作提示和要点同时显示在屏幕的旁边,以使用户操作方便,这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用户界面设计方式。另一种操作提示设计方式则是将整个系统操作说明书全送入到系统文件中,并设置系统运行状态指针。当系统运行时,指针随着系统运行状态改变。当用户按"帮助"键时,系统则立刻根据当前指针调出相应的操作说明。
        与操作方式有关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对数据操作权限的管理。权限管理一般是通过入网口令和建网时定义该节点级别,将这两点结合起来实现的。
   题号导航      2013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下午试卷 案例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第1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