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 2017年下半年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69题      
  知识点:   功能性   应用系统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   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管理   系统运行
  关键词:   安全管理   保密   功能性安全   数据域安全   系统安全   系统级安全   资源访问安全   安全   数据        章/节:   系统集成常用技术标准       

 
应用系统运行中涉及的安全和保密层次包括系统级安全、资源访问安全、功能性安全和数据域安全。针对应用系统安全管理,首先要考虑( )。
 
 
  A.  系统级安全
 
  B.  资源访问安全
 
  C.  功能性安全
 
  D.  数据域安全
 
 
 

 
  第9题    2009年上半年  
   56%
在GBAT 14394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标准中,(9)不是详细设计评审的内容。
  第6题    2015年下半年  
   42%
任何企业都是依赖于客户而生存的,某电子商务公司为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决定引入(6)系统。
  第15题    2014年上半年  
   60%
GB/T14394-93《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标准提出了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要求。其中“分析和确定软..
   知识点讲解    
   · 功能性    · 应用系统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 系统安全    · 系统安全管理    · 系统运行
 
       功能性
        功能性是指当软件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提供满足明确和隐含要求的功能的能力。
        .适合性:指软件产品为指定的任务和用户目标提供一组合适的功能的能力。
        .准确性:指软件产品提供具有所需精度的正确或相符的结果或效果的能力。
        .互操作性:指软件产品与一个或更多的规定系统进行交互的能力。
        .安全保密性:指软件产品保护信息和数据的能力,以使未授权的人员或系统不能阅读或修改这些信息和数据,而不拒绝授权人员或系统对它们的访问。
        .功能性的依从性:指软件产品遵循与功能性相关的标准、约定或法规以及类似规定的能力。
 
       应用系统安全管理
               应用系统安全管理的实施
               应用系统安全管理的实施包括如下内容:
               .建立应用系统的安全需求管理:安全控制需求规范应考虑在系统中所包含的自动化控制以及人工控制的需要。在评价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买时,需要进行安全控制方面的考虑。信息安全系统需求与实施安全的过程应该在信息安全工程的早期阶段集成。
               .严格应用系统的安全检测与验收:对软件的安全检测与验收主要可依据《GB/T 18336.1—2008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第1部分:简介和一般模型》《GB/T 18336.2—2008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第2部分:安全功能要求》以及《GB/T 18336.3—2008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第3部分:安全保证要求进行》。
               .加强应用系统的操作安全控制:应用系统内设计合适的控制以确保处理的正确性。这些控制包括输入数据的验证、内部处理控制和输出数据的确认。对于处理敏感的、有价值的或关键的组织资产的系统或对组织资产有影响的系统可以要求附加控制。这样的控制应在安全要求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加以确定。
               .规范变更管理:为使信息系统的损坏程度减到最小,应实施正式的变更控制规程。变更管理过程应包括风险评估、变更效果分析和安全控制。确保变更不损坏安全和控制规程,确保支持性程序员仅能访问其工作所需的系统的某些部分,确保对任何变更要获得正式协商和批准。
               .防止信息泄露:为了限制信息泄露的风险,如通过应用隐蔽通道泄露信息,可以考虑扫描隐藏信息的外部介质和通信,掩盖和调整系统与通信的行为,以减少第三方访问信息或推断信息的能力;使用可信赖的应用系统和软件进行信息处理;在法律和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定期监视个人系统的行为,监视计算机系统的源码使用。
               .严格访问控制:严格控制对应用系统的访问包括建立访问控制策略,建立正式的授权程序来控制对应用系统和服务的访问权力的分配,避免未授权用户的信息访问和信息处理设施。组织只能针对具有合适的安全设计和控制,并且符合组织的安全策略的情况授权远程工作活动。
               .信息备份:制定应用系统的备份策略,根据策略对信息和软件进行备份并定期测试。提供足够的备份设施,保持信息和信息处理设施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确保所有必要的信息和软件能在灾难或介质故障后进行恢复。建立例行程序来执行针对数据备份以及恢复演练的策略和战略。
               .应用系统的使用监视:检测未经授权的信息处理活动,记录用户活动、异常和信息安全事件的日志,并按照约定的期限进行保留,以支持将来的调查和访问控制监视。记录系统管理员和系统操作者的活动,并对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的活动日志定期评审。记录并分析错误日志,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改正错误。
               应用系统运行中的安全管理
                      组织管理层在系统运行安全管理中的职责
                      组织管理层对应用系统的安全负有全部责任,其安全管理包括:
                      .资源分配:管理层负责为计划内应用系统的安全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
                      .标准和程序:管理层负责为所有运行建立必要的,符合总体业务战略和政策的标准和程序,并且符合组织业务的安全规定。
                      .应用系统的过程监控:应用系统管理人员要负责监控和测量应用系统运行过程的效率与效果,以保证过程的持续完善。
                      系统运行安全审查目标
                      系统运行安全的审查目标包括:
                      .保证应用系统运行交接过程均有详尽的安排。
                      .精心计划以确保运行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对运行日程的变更进行授权。
                      .监控系统运行以确保其符合标准。
                      .监控环境和设施的安全,为设备的正常运行保持适当的条件。
                      .检查操作员日志以识别预定的和实际的活动之间的差异。
                      .监控系统性能和资源情况,以实现计算机资源的最佳使用。
                      .预测设备或应用系统的容量,以保证当前作业流量的最大化,并为未来需求制定战略计划。
                      系统运行安全与保密层次构成
                      系统运行安全与保密由四个层次构成,按粒度由大到小顺序排列为:
                      .系统级安全:企业应用系统越来越复杂,因此制定得力的系统级安全策略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基础。系统级安全策略包括敏感系统的隔离、访问IP地址段的限制、登录时间段的限制、会话时间的限制、连接数的限制、特定时间段内登录次数的限制以及远程访问控制等,系统级安全是应用系统的第一道防护大门。
                      .资源访问安全:对程序资源的访问进行安全控制,在客户端上,为用户提供与其权限相关的用户界面,仅出现与其权限相符的菜单和操作按钮;在服务端则对URL程序资源和业务服务类方法的调用进行访问控制。
                      .功能性安全:功能性安全会对程序流程产生影响,如用户在操作业务记录时,是否需要审核,上传附件不能超过指定大小等。这些安全限制已经不是入口级的限制,而是程序流程内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程序流程的运行。
                      .数据域安全:数据域安全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行级数据域安全,即用户可以访问哪些业务记录,一般以用户所在单位为条件进行过滤;二是字段级数据域安全,即用户可以访问业务记录的哪些字段。不同的应用系统数据域安全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别,业务相关性比较高。
                      系统运行安全检查与记录
                      系统运行的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的常用工作方法,也是预防事故、发现隐患、指导整改的必要工作手段。对检查的内容、检查的方法、检查的计划安排、检查的结果应进行及时的记录、分析和评审。系统运行安全检查和记录的范围如下:
                      .应用系统的访问控制检查。
                      .应用系统的日志检查。
                      .应用系统可用性检查。
                      .应用系统能力检查。
                      .应用系统的安全操作检查。
                      .应用系统维护检查。
                      .应用系统的配置检查。
                      .恶意代码的检查。
                      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制度
                      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制度通常应包括如下内容:
                      .系统运行的安全管理组织:包括各类人员的构成、各自职责、主要任务和管理内部组织结构。
                      .系统运行的安全管理:制定有关的政策、制度、程序或采用适当的硬件手段、软件程序和技术工具;保证信息系统不被未经授权进入和使用、修改、盗窃等造成损害的各种措施,主要包括系统安全等级管理、系统运行监视管理、系统运行文件管理制度、系统运行操作规程、用户管理制度、系统运行维护制度、系统运行灾备制度、系统运行审计制度。
                      .系统运行的安全监督:应用系统的使用单位,通过建立应用系统安全保护领导组织或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落实安全保护责任制度,对管理人员和应用操作人员组织岗位培训;制定防治计算机病毒和其他有害数据的方案,必要时协助公安机关查处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违法犯罪案件。根据应用系统的运行特点,制定系统运行安全监督制度。
                      .系统运行的安全教育:根据应用系统所设计的业务范围,对管理层、系统管理员和操作人员等用户进行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制定系统运行安全的培训管理程序和安全培训计划,程序规定培训的范围、启动、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的实施、培训效果的考核、评审和验证等。培训计划的内容包括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日程安排、培训要求和考核方法等要素。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将信息资源和信息安全资源管理好。安全管理是信息系统安全能动性的组成部分。大多数事故的发生,与其说是技术原因,还不如说是由管理不善导致的。安全管理要贯穿于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各阶段。
               安全管理政策法规
               信息安全管理政策法规包括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法规和机构和部门的安全管理原则。信息系统法律的主要内容有:信息网络的规划与建设、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经营、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个人数据保护、电子商务、计算机犯罪、计算机证据与诉讼。信息安全管理涉及的方面有: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场地管理、存储媒体管理、软件管理、网络管理、密码和密钥管理、审计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的总原则有:规范化、系统化、综合保障、以人为本、主要负责人负责、预防、风险评估、动态发展、注重实效、均衡防护。安全管理的具体原则有:分权制衡、最小特权、标准化、选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失效保护、普遍参与、职责分离、审计独立、控制社会影响、保护资源和效率。
               我国的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方针是:兴利除弊,集中监控,分级管理,保障国家安全。
               安全机构和人员管理
               国家信息安全机构是国家最上层安全机构的组成部分。国家信息安全强调的是国家整体上的信息安全性,而不仅是某一个部门或地区的信息安全。而各部门、各地区又确实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不同行业领域来说,信息安全具有不同的涵义和特征,国家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性必须涵盖部门和地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相关内容。
               为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各信息系统使用单位也应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构。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构的第一步是确定系统安全管理员的角色,并组成安全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小组制定出符合本单位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具体包括:安全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职责、安全配置管理策略、系统连接安全策略、传输安全策略、审计与入侵安全策略、标签策略、病毒防护策略、安全备份策略、物理安全策略、系统安全评估原则等内容。并尽量把各种安全策略要求文档化和规范化,以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明确的依据或参照。
               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依靠各级机构的工作人员来具体实施的,安全人员既是信息系统安全的主体,也是系统安全管理的对象。要加强人员管理,才能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对安全管理重视的程度和执行的力度。首先要加强人员的审查、培训和考核工作,并与安全人员签订保密合同,调离不合格的人员,并做好人员调离的后续工作,承诺调离后的保密任务,收回其权限、钥匙、证件、相关资料等。安全人员管理的原则有:从不单独一个人、限制使用期限、责任分散、最小权限。
               技术安全管理
               技术安全管理包括如下内容。
               (1)软件管理:包括对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库、安全软件和工具软件的采购、安装、使用、更新、维护和防病毒的管理等。
               (2)设备管理:对设备的全方位管理是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条件。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购置、使用、维修和存储管理。
               (3)介质管理:介质在信息系统安全中对系统的恢复、信息的保密和防止病毒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介质管理包括将介质分类、介质库的管理、介质登记和借用、介质的复制和销毁以及涉密介质的管理。
               (4)涉密信息管理:包括涉密信息等级的划分、密钥管理和密码管理。
               (5)技术文档管理:包括技术文档的密级管理和使用管理。
               (6)传输线路管理:包括传输线路管理和网路互连管理。传输线路上传送敏感信息时,必须按敏感信息的密级进行加密处理。重要单位的计算机网络于其他网络的连接与计算机的互连需要经过国家有关单位的批准。
               (7)安全审计跟踪:为了能够实时监测、记录和分析网络上和用户系统中发生的各类与安全有关的事件(如网络入侵、内部资料窃取、泄密行为等),并阻断严重的违规行为,就需要安全审计跟踪机制的来实现在跟踪中记录有关安全的信息。已知安全审计的存在可对某些潜在的侵犯安全的攻击源起到威慑作用。
               (8)公共网络连接管理:是指对单位或部门通过公共网络向公众发布信息和提供有关服务的管理,和对单位或部门从网上获得有用信息的管理。
               (9)灾难恢复:灾难恢复是对偶然事故的预防计划,包括制定灾难恢复策略和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的测试与维护。
               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是指通过某种规程和技术对网络进行管理,从而实现:①协调和组织网络资源以使网络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②维护网络正常运行;③帮助网络管理人员完成网络规划和通信活动的组织。网络管理涉及网络资源和活动的规划、组织、监视、计费和控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相关标准和建议中定义了网络管理的五种功能,即:
               (1)故障管理:对计算机网络中的问题或故障进行定位,主要的活动是检测故障、诊断故障和修复故障。
               (2)配置管理:对网络的各种配置参数进行确定、设置、修改、存储和统计,以增强网络管理者对网络配置的控制。
               (3)安全管理:网络安全包括信息数据安全和网络通信安全。安全管理可以控制对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的访问。
               (4)性能管理:性能管理可以测量网络中硬件、软件和媒体的性能,包括整体吞吐量、利用率、错误率和响应时间,帮助管理者了解网络的性能现状。
               (5)计费管理:跟踪每个个人和团体用户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并收取合理的费用。
               场地设施安全管理
               信息系统的场地与设施安全管理要满足机房场地的选择、防火、火灾报警及消防措施、防水、防静电、防雷击、防辐射、防盗窃、防鼠害,以及对内部装修、供配电系统等的技术要求。并完成出入控制、电磁辐射防护和磁辐射防护工作。
 
       系统安全
        华为EulerOS通过了公安部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四级认证。EulerOS能够提供可配置的加固策略、内核级OS安全能力等各种安全技术以防止入侵,保障客户的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管理
        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系统权限划分功能,每个菜单、每个操作、每个登录人员都需要进行详细的权限划分。
        如果一个对系统都不清楚的人拥有过高的权限,对系统,对数据任意的操作,很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数据紊乱,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相反,对于管理层来说,没有足够的权限及时查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那么就会导致信息获取屏障,问题发现不及时,响应迟缓等问题。由此可见,系统权限的设置必不可少,这是软件安全运行的基础条件。
        在权限划分中,采取等级制,明确权限高低、操作范围、信息知晓范围等,从而保证系统信息及运行安全。达到精确控制信息的私密性,独立性。
 
       系统运行
               系统管理分类
               IT系统管理工作主要是优化IT部门的各类管理流程,并保证能够按照一定的服务级别,为业务部门(客户)高质量、低成本地提供IT服务。IT系统管理工作可以按照以下两个标准予以分类。
                      按系统类型分类
                      (1)信息系统,企业的信息处理基础平台,直接面向业务部门(客户),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数据仓库系统(Date Warehousing)、知识管理平台(KM)等。
                      (2)网络系统,作为企业的基础架构,是其他方面的核心支撑平台。包括企业内部网(Intranet)、IP地址管理、广域网(ISDN、虚拟专用网)、远程拨号系统等。
                      (3)运作系统,作为企业IT运行管理的各类系统,是IT部门的核心管理平台。包括备份/恢复系统、入侵检测、性能监控、安全管理、服务级别管理、帮助服务台、作业调度等。
                      (4)设施及设备,设施及设备管理是为了保证计算机处于适合其连续工作的环境中,并把灾难(人为或自然的)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包括专门用来放置计算机设备的设施或房间。
                      对IT资产(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个人计算机和局域网设备)的恰当的环境保护;有效的环境控制机制:火灾探测和灭火系统、湿度控制系统、双层地板,隐藏的线路铺设、安全设置水管位置,使其远离敏感设备、以及不间断电源和后备电力供应等。
                      按流程类型分类
                      (1)侧重于IT部门的管理,从而保证能够高质量地为业务部门(客户)提供IT服务。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公司整个IT活动的管理,包括IT财务管理、服务级别管理、IT资源管理、能力管理、系统安全管理、新系统转换、系统评价等职能。
                      (2)侧重于业务部门的IT支持及日常作业,从而保证业务部门(客户)IT服务的可用性和持续性。这一部分主要是业务部门IT支持服务,包括IT日常作业管理、帮助服务台管理、故障管理及用户支持、性能及可用性保障等。
                      (3)侧重于IT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建设企业的局域网、广域网、Web架构、Internet连接等。
               系统管理规范化
               系统管理的规范化涉及到人员职责、操作流程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并进行有效的标准化。企业IT部门除了IT部门组织结构及职责之外,还应该详细制定各类运作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日常作业调度手册、系统备份及恢复手册、性能监控及优化手册、输出管理手册、帮助服务台运作手册、常见故障处理方法、终端用户计算机使用制度等与用户息息相关的IT支持作业方面的规范制度。此外,还包括服务级别管理手册、安全管理制度、IT财务管理制度、IT服务计费及成本核算、IT资源及配置管理、新系统转换流程、IT能力规划管理等由IT部门执行的以提供高质量IT服务为目的的管理流程。
               系统运作报告
               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操作、非正常操作、故障、性能监控、安全审计等信息,应该实时或随后形成系统运作报告,并进行分析以改进系统管理水平。
               是否有流程保证对所有不属于标准操作的操作性问题给予记录(在问题管理系统内)、分析和及时处理?
                      系统日常操作日志
                      系统日志应该记录足以形成数据的信息,为关键性的运作提供审核追踪记录,并且保存合理的时间段。利用日志工具定期对日志进行检查,以便监控例外情况并发现非正常的操作、未经授权的活动、作业完成情况、存储状况、CPU、内存利用水平等。
                      性能/能力规划报告
                      企业需要了解其IT能力能否满足其业务需要,因此它需要了解系统性能、能力和成本的历史数据,定期形成月度、年度性能报告,并进行趋势分析和资源限制评估,在此基础之上增加或调整其IT能力。
                      性能监控工具应该主动地监控、测量和报告系统的性能,包括平均响应时间、每日交易数、平均无故障时间、CPU、存储器等的使用状况、网络性能等,从而可以有预见性地响应变化的业务需求。
                      故障管理报告
                      企业应定期产生有关问题的统计数据,这些统计数据包括:事故出现次数、受影响的客户数、解决事故所需时间和成本、业务损失成本等,可以供管理层对反复发生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的分析,并寻找改进的机会。
                      另外,对于每次故障处理应该进行数据记录、归类,作为基础,它应包括以下内容。
                      .目录,确定与故障相关联的领域,比如硬件、软件等。
                      .影响度,故障对业务流程的影响程度。
                      .紧迫性,故障需要得到解决的紧急程度。
                      .优先级,综合考虑影响度、紧迫性、风险和可用资源后得出的解决故障的先后顺序。
                      .解决方法,故障解决的流程、处理方法。
                      这样有利于使用知识管理系统来协助解决问题。
                      安全审计日志
                      为了能够实时监测、记录和分析网络上和用户系统中发生的各类与安全有关的事件(如网络入侵、内部资料窃取、泄密行为等),并阻断严重的违规行为,就需要安全审计跟踪机制来实现在跟踪中记录有关安全的信息。审计是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所有活动的过程,它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工具。
                      审计记录应包括以下信息: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引发事件的用户;事件的类型;事件成功与否。常见的审计记录可能包括:活动的用户账号和访问特权;用户的活动情况,包括可疑的行为;未授权和未成功的访问企图;敏感命令的运行等。
                      系统运作报告使对IT的整个运行状况的评价得以实现,IT报告应具备涵盖所有IT领域的关键业绩指标,例如风险及问题、财务状况、系统利用率、系统性能、系统故障时间、服务级别执行情况、安全审计等,这也为IT运作绩效的改进提供了基础。
   题号导航      2017年下半年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69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