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系统分析师 > 2010年上半年 系统分析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4题      
  知识点:   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设计   面向对象设计   设计过程
  关键词:   面向对象设计   模型驱动   用例   对象   面向对象        章/节: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法       

 
面向对象设计是模型驱动和用例驱动的,整个设计过程将(4)作为输入,并生成(5)作为输出。
 
 
  A.  逻辑数据流图
 
  B.  设计文档和用户说明
 
  C.  需求类图
 
  D.  需求模型
 
 
 

 
  第37题    2019年上半年  
   57%
(35)的开发过程一般是先把系统功能视作一个大的模块,再根据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要求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模块分解或组合。(36)使用..
  第39题    2020年下半年  
   35%
在软件逆向工程的相关概念中,(38)是指在同一抽象级别上转换系统描述形式。(39)是指在逆向工程所获得信息的基础上,修改或重构已..
  第1题    2020年下半年  
   49%
系统结构化分析模型包括数据模型、功能模型和行为模型,这些模型的核心是()。
 
  第33题    2019年上半年  
   62%
随着对象持久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众多持久化框架,其中,(33)基于EJB技术。(34)是ORM的解决方案。
  第1题    2011年上半年  
   57%
以下关于面向对象设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1)。
  第39题    2013年上半年  
   50%
以下关于依赖倒置原则的叙述中,正确的是(39)。
   知识点讲解    
   · 面向对象方法    · 面向对象设计    · 面向对象设计    · 设计过程
 
       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是当前的主流开发方法,拥有大量不同的方法,主要包括OMT(Object Model Technology,对象建模技术)方法、Coad/Yourdon方法、OOSE(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及Booch方法等,而OMT、OOSE及Booch最后统一成为UML(United Model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
               Coad/Yourdon方法
               Coad/Yourdon方法主要由面向对象的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 OOA)和面向对象的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 OOD)构成,特别强调OOA和OOD采用完全一致的概念和表示法,使分析和设计之间不需要表示法的转换。该方法的特点是表示简炼、易学,对于对象、结构、服务的认定较系统和完整,可操作性强。
               在Coda/Yourdon方法中,OOA的任务主要是建立问题域的分析模型。分析过程和构造OOA概念模型的顺序由5个层次组成,分别是类与对象层、属性层、服务层、结构层和主题层,它们表示分析的不同侧面。OOA需要经过5个步骤来完成整个分析工作,即标识对象类、标识结构与关联(包括继承、聚合、组合及实例化等)、划分主题、定义属性和定义服务。
               OOD中将继续贯穿OOA中的5个层次和5个活动,它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人机交互部件、问题域部件、任务管理部件和数据管理部件,其主要的活动就是这4个部件的设计工作。
               Booch方法
               Booch认为软件开发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个周期包括4个步骤,分别是标识类和对象、确定类和对象的含义、标识关系、说明每个类的接口和实现。Booch方法的开发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分为逻辑模型(类图、对象图)和物理模型(模块图、进程图),描述了系统的构成和结构。动态模型包括状态图和顺序图。该方法对每一步都做了详细的描述,描述手段丰富而灵活。
               Booch不仅建立了开发方法,还提出了设计人员的技术要求,以及不同开发阶段的人力资源配置。Booch方法的基本模型包括类图与对象图,主张在分析和设计中既使用类图,也使用对象图。
               OMT方法
               OMT作为一种软件工程方法学,支持整个软件生存周期,覆盖了问题构成分析、设计和实现等阶段。OMT方法使用了建模的思想,讨论如何建立一个实际的应用模型。从3个不同而又相关的角度建立了3类模型,分别是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函数模型,OMT为每一个模型提供了图形表示。
               (1)对象模型。描述系统中对象的静态结构、对象之间的关系、属性和操作。它表示静态的、结构上的、系统的“数据”特征。主要用对象图来实现对象模型。
               (2)动态模型。描述与时间和操作顺序有关的系统特征,如激发事件、事件序列、确定事件先后关系的状态。它表示瞬时、行为上的和系统的“控制”特征。主要用状态图来实现动态模型。
               (3)函数模型。描述与值的变换有关的系统特征,包括功能、映射、约束和函数依赖。主要用数据流图来实现功能模型。
               在进行OMT建模时,通常包括4个活动,分别是分析、系统设计、对象设计和实现。
               (1)分析:建立可理解的现实世界模型。通常从问题陈述入手,通过与客户的不断交互及对现实世界背景知识的了解,对能够反映系统的3个本质特征(对象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动态的控制流,受约束的数据的函数变换)进行分析,构造出现实世界的模型。
               (2)系统设计:确定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形成求解问题和建立解答的高层策略。
               (3)对象设计: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分析模型的设计模型,并考虑实现细节。其焦点是实现每个类的数据结构及所需的算法。
               (4)实现:将对象设计阶段开发的对象类及其关系转换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或硬件的实现。
               OOSE
               OOSE在OMT的基础上,对功能模型进行了补充,提出了用例(use case)的概念,最终取代了数据流图来进行需求分析和建立功能模型。
               OOSE方法采用5类模型来建立目标系统。
               (1)需求模型:获取用户的需求,识别对象,主要的描述手段有用例图、问题域对象模型及用户界面。
               (2)分析模型:定义系统的基本结构。将分析模型中的对象分别识别到分析模型中的实体对象、界面对象和控制对象三类对象中。每类对象都有自己的任务、目标并模拟系统的某个方面。实体对象模拟那些在系统中需要长期保存并加以处理的信息。实体对象由使用事件确定,通常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概念相符合。界面对象的任务是提供用户与系统之间的双向通信,在使用事件中所指定的所有功能都直接依赖于系统环境,它们都放在界面对象中。控制对象的典型作用是将另外一些对象组合形成一个事件。
               (3)设计模型:分析模型只注重系统的逻辑构造,而设计模型需要考虑具体的运行环境,即将分析模型中的对象定义为模块。
               (4)实现模型:用面向对象的语言来实现。
               (5)测试模型:测试的重要依据是需求模型和分析模型,测试的方法与9.8节所介绍的方法类似,而底层是对类(对象)的测试。测试模型实际上是一个测试报告。
               OOSE的开发活动主要分为3类,分别是分析、构造和测试。其中分析过程分为需求分析和健壮性分析两个子过程,分析活动分别产生需求模型和分析模型。构造活动包括设计和实现两个子过程,分别产生设计模型和实现模型。测试过程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三个过程,共同产生测试模型。
               用例是OOSE中的重要概念,在开发各种模型时,它是贯穿OOSE活动的核心,描述了系统的需求及功能。用例实际上是描述系统用户(使用者、执行者)对于系统的使用情况,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确定系统的功能。因此,首先必须分析确定系统的使用者,然后进一步考虑使用者的主要任务、使用的方式、识别所使用的事件,即用例。
 
       面向对象设计
        面向对象设计是把分析阶段得到的需求转变成符合成本和质量要求的、抽象的系统实现方案的过程。从面向对象分析到面向对象设计,是一个逐渐扩充模型的过程。瀑布模型把设计进一步划分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类似地,也可以把面向对象设计再细分为系统设计和对象设计。系统设计确定实现系统的策略和目标系统的高层结构。对象设计确定解空间中的类、关联、接口形式以及实现操作的算法。
        面向对象设计的一些基本准则是: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藏、高内聚和低耦合。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一些面向对象设计(含设计模式)的原则,这些原则有助于开发人员设计出具有弹性的系统,从而消除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单一职责原则。这是模块内聚性在类和类的职责中的体现,如果一个类承担的职责过多,意味着这些职责耦合在一起,形成的很有可能是一个“杂凑类”,任一个职责的变化可能会削弱或者抑制该类完成其他职责的能力,并影响到构建、测试和部署等活动。通过业务分离可以对概念进行解耦,从而得到目的单一的类。
        (2)开放-封闭原则。在模块本身不变动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模块周围的环境达到修改目的。遵循开放-封闭原则设计出的模块具有一个主要特征,即对于扩展是开放的,对于修改是封闭的。也就是说,模块的行为是可扩展的,当应用的需求改变时,在模块上进行扩展使其具有满足那些改变的新行为。当模块进行扩展时,不必改动模块的源代码或二进制代码。
        (3)李氏(Liskov)替换原则。子类型必须能够替换掉它们的基类型;子类具有扩展父类的责任,而不是重写的责任。也就是说,基类的使用者不必为了使用子类而做任何其他的事情,他们可以在根本不了解子类的特殊性,甚至不必知道是否存在子类,存在哪些子类的情况下来调用基类的抽象方法。这样多态性才能顺利实现。事实上,正是Livkov替换原则,才使开放-封闭原则得以实现,因为正是子类的可替换性才使得基类的模块在无需修改的情况下就可以扩展。
        (4)依赖倒置原则。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但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每个较高的层次都为它需要的服务声明一个抽象接口,较低的层次实现这个接口,每个高层类都通过该抽象接口使用下一层,要依赖于抽象,而不是具体实现。也可以这样说,要针对接口编程,不要针对实现编程。
        (5)接口隔离原则。应当为客户端提供尽量小的单独的接口,而不是提供大的接口;使用多个专门的接口比使用单一的总接口要好。也就是说,一个类对另外一个类的依赖性应当是建立在最小的接口上的。这里的“接口”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指一个类型所具有的方法特征的集合,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抽象;另外一种是指某种语言具体的“接口”定义,有严格的定义和结构。在进行OOD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恰当的划分角色和角色对应的接口。将没有关系的接口合并在一起,是对角色和接口的“污染”。如果将一些看上去差不多的接口合并,并认为这是一种代码优化,这也是错误的。不同的角色应该交给不同的接口,而不能都交给一个接口。
        (6)组合重用原则:要尽量使用组合,而不是继承关系达到重用目的。组合相比于继承的好处:更大的灵活性而不会影响调用代码;更短的编译时间;适用性更广;较好的健壮性和安全性,更少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更好的可维护性;能够在运行期创建新的对象。当然,耦合度的降低又会增加设计的难度、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实现的成本等,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因素综合考虑。
        (7)迪米特(Demeter)原则。又叫最少知识法则(Least Knowledge Principle, LKP),就是说一个对象应当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遵循类之间的迪米特原则会使一个系统的局部设计简化,因为每一个局部都不会和远距离的对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这也会造成系统的不同模块之间的通信效率降低,也会使系统的不同模块之间不容易协调。迪米特原则在类的设计上主要体现在:优先考虑将类设置成不变类,尽量降低类的访问权限,谨慎使用Serializable,尽量降低成员的访问权限。但遵循该原则,会在系统中造出大量的小方法,这些方法仅仅是传递间接的调用,与系统的商务逻辑无关。
 
       面向对象设计
        面向对象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OOD)是将OOA所创建的分析模型转化为设计模型,其目标是定义系统构造蓝图。OOA与OOD之间不存在鸿沟,采用一致的概念和一致的表示法,OOD同样应遵循抽象、信息隐蔽、功能独立、模块化等设计准则。
        OOD在复用OOA模型的基础上,包含与OOA对应如下五个活动:
        (1)识别类及对象。
        (2)定义属性。
        (3)定义服务。
        (4)识别关系。
        (5)识别包。
        OOD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如根据所用编程语言是否支持多继承或继承,而调整类结构。
 
       设计过程
        结构化设计的过程如下。
        (1)精化DFD。
        (2)确定DFD的信息流类型(变换流或事务流)。
        (3)根据流类型分别将变换流或事务流转换成程序结构图。
        (4)根据软件设计的原则对程序结构图做优化。
        (5)描述模块功能、接口及全局数据结构。
        (6)复查。
   题号导航      2010年上半年 系统分析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4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