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装测试也被称为集成测试。即使所有模块都通过了测试,但在组装之后,仍可能会出现问题:通过模块的数据被丢失;一个模块的功能对其他模块造成有害的影响;各个模块被组合起来后没有达到预期功能;全局数据结构出现问题;另外单个模块的误差可以接受,但模块组合后,可能会出现误差累积,最后达到不能接受的程度,所以需要组装测试。
|
|
|
通常,组装测试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分别测试各个模块,再把这些模块组合起来进行整体测试,这种方法被称为非增量式集成。另一种是把下一个要测试的模块组合到已测试好的模块中,测试完后再将下一个需测试的模块组合进来进行测试,逐步把所有模块组合在一起,并完成测试。该方法被称为增量式集成。非增量式集成可以对模块进行并行测试,能充分利用人力,以加快工程进度。但这种方法容易混乱,出现的错误不容易被查找和定位。增量式测试的范围是一步步扩大的,所以错误容易被定位,而且已测试的模块可在新的条件下进行测试,程序测试得更彻底。
|
|
|
增量式测试技术有自顶向下的增量方式和自底向上的增量方式两种测试方法。
|
|
|
|
自顶向下的增量方式是模块按程序的控制结构,从上到下的组合方式。再增加测试模块时有先深度后宽度和先宽度后深度两种次序。如下图所示的自顶向下组合示例中,先深度后宽度的方法是把程序结构中的一条主路径上的模块相组合,测试顺序可以是M1→M2→M5→M6→M3→M7→M4。先宽度后深度的方法是把模块按层进行组合,测试顺序是M1→M2→M3→M4→M5→M6→M7。组装过程可分成以下步骤:
|
|
|
|
|
.用主模块作为驱动模块,与之直接相连的模块用桩模块代替。
|
|
|
.根据所选的测试次序,用下一个模块替换所用的桩模块;而新引入模块的直接下属模块用桩模块代替,构成新的测试对象。
|
|
|
.结合一个模块测试一个模块。为了避免引入新模块产生新问题,需要进行回归测试,即重复部分或全部已经进行过的测试。
|
|
|
.所有模块是否已经被组合到系统中,并完成测试。如果没有完成测试,则返回到第二步,重复进行;如果完成测试,则停止测试。
|
|
|
自顶向下的增量方式可以较早地验证控制和判断点,如果出现问题可及时进行纠正。在测试时不需要编写驱动模块,但需要桩模块。另外,如果高层模块对下层模块依赖性很大,需要返回大量信息,在用桩模块代替时,桩模块的编写就相对复杂,必然会增加开销。这时可以用下面介绍的自底向上的增量方式。
|
|
|
|
自底向上的增量方式是从最底层的功能模块开始,边组合边测试,从下向上地完成整个程序结构的测试。其步骤可以概括为:
|
|
|
.将最底层的模块组合成能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模块簇,为每个模块簇设计驱动程序,用驱动程序来控制并进行测试。
|
|
|
.按从下向上的方向,用实际模块替换相对应的驱动程序,组成新的模块簇,再为该模块簇设计驱动程序,用新的驱动程序进行控制和测试。
|
|
|
.所有模块是否已经被组合到系统中,并完成测试。如果没有完成测试,则返回到第二步,重复进行;如果完成测试,则停止测试。
|
|
|
自底向上的增量方式可以较早地发现底层关键性模块出现的错误。在测试时不需要缩写桩模块,但需要驱动模块。另外,这种方式对程序中的主要控制错误的发现相对较晚。
|
|
|
组装测试的方法选择取决于软件的特点和进度安排。在工程中,通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对位于软件结构中较上层的使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而对于较底层的使用自底向上的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