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2008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9题      
  知识点:   信息安全系统和安全体系   安全管理   介质安全   维护   系统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
  关键词:   安全管理   信息系统安全   运行和维护   安全   维护   系统安全   信息系统        章/节:   信息安全系统工程       

 
安全管理是信息系统安全能动性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信息系统规划、设计、运行和维护的各阶段。安全管理中的介质安全属于(9) 。
 
 
  A.  技术安全
 
  B.  管理安全
 
  C.  物理安全
 
  D.  环境安全
 
 
 

 
  第63题    2022年上半年  
   65%
关于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第16题    2009年下半年  
   48%
不是超安全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S 2 - MIS)的特点或要求。
  第52题    2021年下半年  
   63%
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将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的实施过程分为工程过程,( )保证过程三个基本的部分。
   知识点讲解    
   · 信息安全系统和安全体系    · 安全管理    · 介质安全    · 维护    · 系统安全    · 信息系统安全
 
       信息安全系统和安全体系
        信息安全系统三维空间
        信息安全系统的三维空间中,X轴是“安全机制”,Y轴是“OSI网络参考模型”,Z轴是“安全服务”。
        安全空间的5大属性,即安全五要素为认证、权限、完整、加密和不可否认。
        1.OSI网络参考模型
        OSI七层结构从上到下分别为:
        .应用层:向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表示层:为不同的用户端提供数据和信息的语法转换内码。
        .会话层:建立和维持会话,并能使会话获得同步。
        .传输层:源端到目的端对数据传送进行控制。
        .网络层:建立网络连接和为上层提供服务。
        .数据链路层:为网络层提供数据传送服务。
        .物理层:定义了所有电子及物理设备的规范,传输透明比特流。
        
        2.安全机制
        安全机制体系包括:
        .基础设施实体安全:机房、场地、设施、动力系统等的安全,灾难预防与恢复。
        .平台安全:操作系统、网络基础设施、通用基础应用程序的漏洞检测与修复以及网络安全产品部署。
        .数据安全:介质与载体安全保护、数据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和可用性、数据监控和审计以及数据存储与备份安全。
        .通信安全:通信线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网络协议安全、通信加密软件等。
        .应用安全:业务软件的安全性,业务资源的访问,业务数据的保密性、一致性,业务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等。
        .运行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网络安全产品运行监测等。
        .管理安全:人员管理、培训管理、应用系统管理、软件管理、设备管理等。
        .授权和审计安全:向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权限管理和授权服务以及进行安全方面的审计。
        .安全防范体系:可发挥预警、保护、检测、反应、恢复和反击6项能力。
        3.安全服务
        安全服务包括:
        .对等实体认证服务:用于两个开放系统同等层中的实体建立链接或数据传输时,对对方实体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确认,以防假冒。
        .数据保密服务:可提供链接方式和无链接方式两种数据保密,同时也可对用户可选字段的数据进行保护。
        .数据完整性服务:用以防止非法实体对交换数据的修改、插入、删除以及在数据交换过程中的数据丢失。
        .数据源点认证服务:用于确保数据发自真正的源点,防止假冒。
        .禁止否认服务:防止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后否认自己发送过此数据,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后否认自己收到过此数据或伪造接收数据,由不得否认发送和不得否认接收两种服务组成。
        .犯罪证据提供服务:审计及使用历史数据进行取证、分析。
        4.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包括:
        .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安全性的基本方法。
        .数字签名技术:确保数据真实性的基本方法,数字签名具有解决收发双方纠纷的能力。
        .访问控制技术: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决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是否合法。
        .数据完整性技术:通过纠错编码和差错控制来应对信道干扰,通过报文认证来应对非法入侵者的主动攻击,通过病毒实时监测来应对计算机病毒。
        .认证技术:计算机网络中的认证主要有站点认证、报文认证、用户和进程认证等。多数认证过程采用密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是及早发现隐患、将犯罪扼杀在萌芽阶段并及时修补不健全的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技术。
        信息安全系统架构体系
        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有3种不同的架构:MIS+S系统、S-MIS系统和S2-MIS系统。
        1.MIS+S系统
        MIS+S系统也称为“初级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或“基本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这种系统的特点如下:
        .业务应用系统基本不变。
        .硬件和系统软件通用。
        .安全设备基本不带密码。
        2.S-MIS系统
        S-MIS系统也称为“标准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它是建立在世界公认的PKI/CA标准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上的。这种系统的特点如下:
        .硬件和系统软件通用。
        .PKI/CA安全保障系统必须带密码。
        .业务应用系统必须根本改变。业务应用系统是必须按照PKI/CA的标准重新编制的“全新”的安全业务应用信息系统。
        .主要的通用硬件、软件也要通过PKI/CA认证。
        3.S2-MIS系统
        S2-MIS系统也称为“超安全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它是建立在“绝对”安全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上的,不仅使用世界公认的PKI/CA标准,同时硬件和系统软件都使用专有的安全产品。这种系统的特点如下:
        .硬件和系统软件都专用。
        .PKI/CA安全保障系统必须带密码。
        .业务应用系统必须根本改变。
        .主要的通用硬件、软件要通过PKI/CA认证。
        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定义
        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是一个在网络上集成各种硬件、软件和密码设备,以保障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专用的信息应用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岗位、人员、策略、制度和规程的总和。
        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是业务应用信息系统成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核心就是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
        按照信息安全保障的定义,对MIS+S、S-MIS和S2-MIS体系结构的理解有:
        .MIS+S是一个初步的、低级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它是在已有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基础不变的情况下,为防止病毒、黑客等增加一些安全措施和安全防范设备,如防火墙、防病毒、物力隔离卡、网闸、漏洞扫描、黑客防范、动态口令卡和VPN等。这些只能在局部或某个方面提高业务应用信息系统的安全强度,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业务应用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尤其不能胜任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实际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
        .S-MIS将业务应用信息系统直接建立在PKI/CA的安全基础设施上,并且主要的硬件和系统软件需要PKI/CA认证。借助PKI/CA安全基础设施,业务应用信息系统能真正“以我为主”、“以安全为主”掌控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软件、人员、数据和应用系统的方方面面。再加上与MIS+S同样的外围安全措施和安全防范设备,获得从里到外的安全保护,因此成为标准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S2-MIS基本与S-MIS相同,只是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都是专用的,从而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安全强度。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将信息资源和信息安全资源管理好。安全管理是信息系统安全能动性的组成部分。大多数事故的发生,与其说是技术原因,还不如说是由管理不善导致的。安全管理要贯穿于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各阶段。
               安全管理政策法规
               信息安全管理政策法规包括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法规和机构和部门的安全管理原则。信息系统法律的主要内容有:信息网络的规划与建设、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经营、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个人数据保护、电子商务、计算机犯罪、计算机证据与诉讼。信息安全管理涉及的方面有: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场地管理、存储媒体管理、软件管理、网络管理、密码和密钥管理、审计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的总原则有:规范化、系统化、综合保障、以人为本、主要负责人负责、预防、风险评估、动态发展、注重实效、均衡防护。安全管理的具体原则有:分权制衡、最小特权、标准化、选用成熟的先进技术、失效保护、普遍参与、职责分离、审计独立、控制社会影响、保护资源和效率。
               我国的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方针是:兴利除弊,集中监控,分级管理,保障国家安全。
               安全机构和人员管理
               国家信息安全机构是国家最上层安全机构的组成部分。国家信息安全强调的是国家整体上的信息安全性,而不仅是某一个部门或地区的信息安全。而各部门、各地区又确实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不同行业领域来说,信息安全具有不同的涵义和特征,国家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性必须涵盖部门和地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相关内容。
               为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各信息系统使用单位也应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构。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构的第一步是确定系统安全管理员的角色,并组成安全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小组制定出符合本单位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具体包括:安全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职责、安全配置管理策略、系统连接安全策略、传输安全策略、审计与入侵安全策略、标签策略、病毒防护策略、安全备份策略、物理安全策略、系统安全评估原则等内容。并尽量把各种安全策略要求文档化和规范化,以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明确的依据或参照。
               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依靠各级机构的工作人员来具体实施的,安全人员既是信息系统安全的主体,也是系统安全管理的对象。要加强人员管理,才能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对安全管理重视的程度和执行的力度。首先要加强人员的审查、培训和考核工作,并与安全人员签订保密合同,调离不合格的人员,并做好人员调离的后续工作,承诺调离后的保密任务,收回其权限、钥匙、证件、相关资料等。安全人员管理的原则有:从不单独一个人、限制使用期限、责任分散、最小权限。
               技术安全管理
               技术安全管理包括如下内容。
               (1)软件管理:包括对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库、安全软件和工具软件的采购、安装、使用、更新、维护和防病毒的管理等。
               (2)设备管理:对设备的全方位管理是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条件。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购置、使用、维修和存储管理。
               (3)介质管理:介质在信息系统安全中对系统的恢复、信息的保密和防止病毒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介质管理包括将介质分类、介质库的管理、介质登记和借用、介质的复制和销毁以及涉密介质的管理。
               (4)涉密信息管理:包括涉密信息等级的划分、密钥管理和密码管理。
               (5)技术文档管理:包括技术文档的密级管理和使用管理。
               (6)传输线路管理:包括传输线路管理和网路互连管理。传输线路上传送敏感信息时,必须按敏感信息的密级进行加密处理。重要单位的计算机网络于其他网络的连接与计算机的互连需要经过国家有关单位的批准。
               (7)安全审计跟踪:为了能够实时监测、记录和分析网络上和用户系统中发生的各类与安全有关的事件(如网络入侵、内部资料窃取、泄密行为等),并阻断严重的违规行为,就需要安全审计跟踪机制的来实现在跟踪中记录有关安全的信息。已知安全审计的存在可对某些潜在的侵犯安全的攻击源起到威慑作用。
               (8)公共网络连接管理:是指对单位或部门通过公共网络向公众发布信息和提供有关服务的管理,和对单位或部门从网上获得有用信息的管理。
               (9)灾难恢复:灾难恢复是对偶然事故的预防计划,包括制定灾难恢复策略和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的测试与维护。
               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是指通过某种规程和技术对网络进行管理,从而实现:①协调和组织网络资源以使网络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②维护网络正常运行;③帮助网络管理人员完成网络规划和通信活动的组织。网络管理涉及网络资源和活动的规划、组织、监视、计费和控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相关标准和建议中定义了网络管理的五种功能,即:
               (1)故障管理:对计算机网络中的问题或故障进行定位,主要的活动是检测故障、诊断故障和修复故障。
               (2)配置管理:对网络的各种配置参数进行确定、设置、修改、存储和统计,以增强网络管理者对网络配置的控制。
               (3)安全管理:网络安全包括信息数据安全和网络通信安全。安全管理可以控制对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的访问。
               (4)性能管理:性能管理可以测量网络中硬件、软件和媒体的性能,包括整体吞吐量、利用率、错误率和响应时间,帮助管理者了解网络的性能现状。
               (5)计费管理:跟踪每个个人和团体用户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并收取合理的费用。
               场地设施安全管理
               信息系统的场地与设施安全管理要满足机房场地的选择、防火、火灾报警及消防措施、防水、防静电、防雷击、防辐射、防盗窃、防鼠害,以及对内部装修、供配电系统等的技术要求。并完成出入控制、电磁辐射防护和磁辐射防护工作。
 
       介质安全
        介质安全包括介质数据的安全及介质本身的安全。目前,该层次上常见的不安全情况大致有三类:损坏、泄露、意外失误。
               损坏
               损坏包括:自然灾害(比如,地震、火灾、洪灾)、物理损坏(比如,硬盘损坏、设备使用寿命到期、外力破损等)、设备故障(比如,停电断电、电磁干扰等),等等。
               介质库必须符合防火、防水、防震、防潮、防腐蚀、防鼠害、防虫蛀、防静电何妨电磁辐射的安全要求。一、二、三类介质应有多份备份和进行异地存储。介质库应设立库管理员,负责库的管理工作,并将核查使用人员的身份与权限。介质库内的所有介质应当被统一编目、集中分类管理。
               解决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灾难(包括系统硬件、网络故障以及机房断电甚至火灾、地震等情况)导致的计算机系统数据灾难,避免单点故障的出现,这主要是利用冗余硬件设备保护用户I T环境内的某个服务器或是网络设备,备份中心应该考虑到应用、数据和操作系统各级的保护。
               常规采用的数据备份容易造成备份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使数据库很难恢复。而且,恢复通过磁带备份的数据,需要三天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这阶段,业务将处在停滞状态。同时,由于备份介质与生产系统之间的在线交易在物理上不好分开,所以在机房发生危险(如火灾、水灾以及其他的灾难性事件)时,数据丢失可能会导致业务瘫痪。因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关键应用来说,如何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以产生抵御灾难性的能力。随着环境的变化,灾难事件的增多,不能将对数据的依赖建立在可能不会出现灾难这样的赌注上,关键业务需要容灾。
               因此异地容灾已成为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地容灾系统提供了一个远程的应用备份现场,能防止因本地毁灭性灾难(地震、火灾、水灾等)引起的数据丢失。容灾方案的核心是两个关键技术:数据容灾(即数据复制)和应用的远程切换(即发生灾难时,应用可以很快地在异地切换)。其中,数据容灾与应用切换不能截然分开,应用切换应该以数据容灾为基础。我们建议在以后的日子中可以考虑异地容灾。
               泄露
               信息泄漏主要包括:电磁辐射(比如,侦听微机操作过程)、乘机而入(比如,合法用户进入安全进程后半途离开)、痕迹泄露(比如,密码密钥等保管不善,被非法用户获得),等等。
               物理访问控制从根本上保护了物理器件和媒介(磁性媒介及文档媒介)免遭损坏或窃取。为防止泄漏所进行的物理安全管理应当包括一下内容。
               .一套物理安全制度,规定了安全控制标准、常识、必须遵守的规定以及出现违规事件时应采取的措施。
               .在大楼、计算机房、通讯室以及大楼以外其他存放场所中,对设备、数据、媒介和文档进行访问的流程。
               .适宜的物理控制机制,可以包括:安全警卫、身份标志、生物技术检测、摄像头、防盗警报、个人计算机和外围设备标签、条形码和锁等。
               .检查监控制度是否得到遵守,包括定期检查事件汇报和登记表。
               .及时审查违反物理访问规定的事件。
               显然,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除在网络规划和场地、环境等要求之外,还要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计算机系统通过电磁辐射使信息被截获而失秘的案例已经很多,在理论和技术支持下的验证工作也证实这种截取距离在几百甚至可达千米的复原显示给计算机系统信息的保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指南第BMZ2-2001号文件《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方案设计指南》第8.8条电磁泄露发射防护规定:计算机系统通过电磁泄露发射会造成信息在空间上的扩散,采用专用接收设备可以远距离接收还原信息,造成泄密。为了防止系统中的信息在空间上的扩散,通常是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这对重要的政府、军队、金融机构在兴建信息中心时都将成为首要设置的条件。正常的防范措施主要在三个方面。
               (1)对主机房及重要信息存储、收发部门进行屏蔽处理。建设一个具有高效屏蔽效能的屏蔽室,用它来安装运行主要设备,以防止磁鼓、磁带与高辐射设备等的信号外泄。为提高屏蔽室的效能,在屏蔽室与外界的各项联系、连接中均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和设计,如信号线、电话线、空调、消防控制线,以及通风波导、门的关起等。
               (2)对本地网、局域网传输线路传导辐射的抑制。由于电缆传输辐射信息的不可避免性,现均采用了光缆传输的方式,大多数均在Modem的外接设备处用光电转换接口,用光缆接出屏蔽室外进行传输。
               (3)对终端设备辐射的防范。终端机尤其是CRT显示器,由于上万伏高压电子流的作用,辐射有极强的信号外泄,但又因终端被分散使用,而不宜集中采用屏蔽室的办法来防止,故现在的要求除在订购设备上尽量选取低辐射产品外,目前主要采取主动式的干扰设备(如干扰机)来破坏对对应信息的窃取,个别重要的终端也可考虑采用有窗子的装饰性屏蔽室,此类虽降低了部份屏蔽效能,但可大大改善工作环境,使人感到类似于在普通机房内工作。
               意外失误
               虽然规定了信息设备管理的方法,使操作规程书面化,但意外失误也是难免的。例如,操作失误(比如,偶然删除文件、格式化硬盘、线路拆除等)和意外疏漏(比如,系统掉电、“死机”等系统崩溃)。此时可以采取应付突发事件的计划来指导工作,争取使意外失误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并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使业务恢复正常。
 
       维护
        维护阶段是软件生存期中时间最长的阶段。软件一旦交付正式投入运行后便进入软件维护阶段。该阶段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各种必要的维护活动使系统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要。每一项维护活动都应该准确地记录下来,作为正式的文档资料加以保存。
 
       系统安全
        华为EulerOS通过了公安部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四级认证。EulerOS能够提供可配置的加固策略、内核级OS安全能力等各种安全技术以防止入侵,保障客户的系统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的概念
               信息系统安全指信息系统及其所存储、传输和处理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表征,一般包括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以保障信息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信息系统安全的侧重点会随着信息系统使用者的需求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
               .个人用户最关心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如何保证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企业用户看重的是如何保证涉及商业利益的数据的安全。
               .从网络运行和管理者角度说,最关心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如何保护和控制其他人对本地网络信息进行访问、读写等操作。
               .对安全保密部门和国家行政部门来说,最关心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如何对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和防堵,避免非法泄露。
               .从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角度来说,最关心的则是如何杜绝和控制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有害的黄色内容会对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信息系统安全的属性
               信息系统安全的属性主要包括:
               .保密性:是应用系统的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即防止信息泄漏给非授权个人或实体,信息只为授权用户使用的特性。保密性建立在可用性基础之上,是保障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应用系统常用的保密技术如下:
               最小授权原则:对信息的访问权限仅授权给需要从事业务的用户使用。
               防暴露:防止有用信息以各种途径暴露或传播出去。
               信息加密:用加密算法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非法用户无法对信息进行解密从而无法读懂有效信息。
               物理保密:利用各种物理方法,如限制、隔离、掩蔽和控制等措施,来保护信息不被泄露。
               .完整性:是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应用系统的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和插入等破坏和丢失的特性。保障应用系统完整性的主要方法如下:
               协议:通过各种安全协议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被复制的信息、被删除的字段、失效的字段和被修改的字段。
               纠错编码方法:由此完成检错和纠错功能。最简单和常用的纠错编码方法是奇偶校验法。
               密码校验和方法:是抗篡改和传输失败的重要手段。
               数字签名:用于保障信息的真实性。
               公证:请求系统管理或中介机构证明信息的真实性。
               .可用性:是应用系统信息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信息服务在需要时,允许授权用户或实体使用的特性,或者是网络部分受损或需要降级使用时,仍能为授权用户提供有效服务的特性。可用性一般用系统正常使用时间和整个工作时间之比来度量。可用性还应该满足以下要求:身份识别与确认、访问控制、业务流控制、路由选择控制和审计跟踪。
               .不可抵赖性:也称作不可否认性,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互过程中,确信参与者的真实同一性,即所有参与者都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曾经完成的操作和承诺。利用信息源证据可以防止发信方不真实地否认已发送信息,利用递交接收证据可以防止收信方事后否认已经接收的信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是对一个组织机构中信息系统的生存周期全过程实施符合安全等级责任要求的管理。
               不同安全等级的安全管理机构可按下列顺序逐步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安全组织机构管理体系:
               .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建立安全职能部门。
               .成立安全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人出任领导。
               .建立信息安全保密管理部门。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参见《GB/T 20269~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该标准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分为八大类,每个类分为若干族,针对每个族设置了相应的管理要素。八大类分别为:政策和制度、机构和人员管理、风险管理、环境和资源管理、运行和维护管理、业务持续性管理、监督和检查管理、生存周期管理。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参见《GB/T 20271—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该标准把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分为:
               .物理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记录介质安全。
               .运行安全:包括风险分析、信息系统安全性检测分析、信息系统安全监控、安全审计、信息系统边界安全防护、备份与故障恢复、恶意代码防护、信息系统的应急处理、可信计算和可信连接技术。
               .数据安全:包括身份鉴别、用户标识与鉴别、用户主体绑定、抗抵赖、自主访问控制、标记、强制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保护、用户数据保密性保护、数据流控制、可信路径和密码支持。
   题号导航      2008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9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