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系统分析师 > 2012年上半年 系统分析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35题      
  知识点:   开发过程   信息工程方法   信息系统建设   设计阶段   实施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
  关键词:   分析阶段   开发方法   开发过程   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   信息工程   信息系统   开发        章/节:   信息化基础知识       

 
信息工程是面向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以(35)为中心的开发方法。信息工程方法认为,与企业的信息系统密切相关的三要素是:企业的各种信息、企业的(36)和企业采用的信息技术。信息工程自上而下地将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四个实施阶段,分别是(37)阶段、业务领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和系统构建阶段。
 
 
  A.  数据
 
  B.  应用
 
  C.  需求
 
  D.  架构
 
 
 

 
  第38题    2012年上半年  
   67%
以下内容中,(38)不是建立企业模型需要的输入信息。
  第36题    2012年上半年  
   58%
信息工程是面向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以(35)为中心的开发方法。信息工程方法认为,与企业的信息系统密切相关的三要素是:企业..
  第39题    2014年上半年  
   66%
实施企业信息战略规划有多种方法,其中(39)主要以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围绕企业整体需求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知识点讲解    
   · 开发过程    · 信息工程方法    · 信息系统建设    · 设计阶段    · 实施阶段    · 系统设计阶段
 
       开发过程
        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可以分为项目计划、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程序建立、下载、调试、固化、测试及运行等几个阶段。
        项目计划、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及详细设计等几个阶段,与通用软件的开发过程基本一致,都可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来进行,如采用原型化方法、结构化方法等。
        由于嵌入式软件的运行和开发环境不同,开发工作是交叉进行的,所以每一步都要考虑到这一点。
        程序建立阶段的工作是根据详细设计阶段中产生的文档来进行的,主要是源代码编写、编译链接等子过程,这些工作都在宿主机上进行,不需要用到目标机。产生应用程序的可执行文件后,就要用到交叉开发环境中进行调试,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用4.6.2节中的调试方法之一或其有效组合来进行。由于嵌入式系统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比通用计算机系统要高,所以,在对嵌入式系统进行白盒测试时,要求有更高的代码覆盖率。
        最后,要将经调试后正确无误的可执行程序固化到目标机上。根据嵌入式系统硬件配置的不同,可以固化在EPROM和Flash等存储器中,也可固化在DOC(DiskOnChip)等电子盘中,通常还要借助一些专用编程器进行。
 
       信息工程方法
        信息工程(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E)方法是马丁创立的面向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和实践。信息工程方法与信息系统开发的其他方法相比,有很大不同的一点,就是信息工程不仅是一种方法,它还是一门工程学科。它第一次把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工程化了。所谓工程化,就是指有一整套成熟的、规范的工程方法、技术、标准、程序和规范,使得开发工作摆脱了随意性和多变性,其目标是使信息系统的开发走上智能化、程序化和自动化的道路。
        信息工程的组成包括系统的方法论、完备的工具集、信息工程环境和成熟的经验总结4个部分。信息工程方法认为,与企业的信息系统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是企业的各种信息、企业的业务活动过程和企业采用的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过程和技术构成了企业信息系统的三要素。
               信息工程步骤
               信息工程自上而下的把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4个实施阶段,分别是信息战略规划阶段、业务领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和系统构建阶段。这4个阶段在具体的实施中,根据其任务和性质一般可再划分为如下的7个步骤。
               (1)信息战略规划:分析并建立起企业信息需求的全面视图,并产生企业的信息战略规划。
               (2)业务领域分析:对特定业务领域进行详细分析,并产生业务领域说明。
               (3)业务系统设计:详细描述支持特定业务领域的应用系统,并产生业务系统说明书。
               (4)技术系统设计:将业务系统设计的结果定制在特定的目标计算环境,并产生技术系统说明书。
               (5)系统构建:建立系统的全部可执行部分,完成用户认可的系统功能,并完成相应的用户规程和操作程序,实现系统构建。
               (6)系统转换:将新构成的应用系统安装到生产环境中,以代替原有的系统,实现系统转换。
               (7)系统运行:系统投入生产,并充分认识应用系统所带来的效益,完成系统运行。
               信息战略规划
               信息战略规划是信息工程实施的起点,其流程包括评估企业的信息需求、建立企业总体信息结构、建立企业业务系统结构、建立企业技术结构和提交信息战略规划。
               (1)评估企业的信息需求。包括确定企业使命、战略、目标、关键成功因素、企业业务流程、部门的信息需求,确定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能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和新的业务机会以及竞争优势。
               (2)建立企业总体信息结构。确定企业的实体(数据的载体,用记录作为属性)并分析实体间的联系,建立结构化的实体关系图,建立实体/业务功能U/C(Use/Create,使用/创建)矩阵。依据过程/数据类矩阵将过程数据类组合,从而将整个系统分解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主要系统。将各个主要系统进一步细化为子系统,确定子系统的轮廓,分析子系统间的依赖性,确定其开发顺序。当确定了信息结构的主要系统和子系统后,就建立了企业将来信息支持的概貌。
               (3)建立企业业务系统结构。对CU矩阵进行实体活动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企业进行重组。对CU矩阵进行亲合度分析,使实体类聚合成若干聚合实体类组(即将来的数据库)。对业务功能之间的亲合度进行分析,形成聚合的业务功能组,即企业预期的业务系统。建立业务系统结构图,对预期的业务系统进行分类,并建立预期系统之间的信息流。最后调整预期系统。建立预期业务系统/预期数据存储矩阵,通过该矩阵得到业务领域的正确划分。进而建立业务领域/预期系统矩阵、业务领域/业务功能矩阵和业务领域/实体类矩阵。
               (4)建立企业技术结构。通过给出每个预期的数据库和文件的分布状况形成预期的数据存储/地点矩阵,进而形成每个地点数据分布决策表的办法建立数据分布矩阵。建立业务系统分布矩阵,规划不同地理位置的场所和部门的业务系统。对数据分布进行分析,建立有关地点的系统/数据存储矩阵,建立有关地点的业务系统和相应数据库或文件之间交互关系矩阵,制定每个地点的计算机、数据库配置计划,进而制定出企业整体网络规划。
               (5)提交信息战略规划。即提交完整的规划方案,通过此规划方案,可以行之有效的指导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的内容为企业合理的定位,其推荐的计划将根据更多的意见进一步讨论和修正。
               根据上述流程,信息战略规划的具体任务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制定信息战略规划项目的计划。
               (2)初始评估。评估企业信息需求、组织机构和信息环境。
               (3)定义信息结构。
               (4)评估当前的环境,包括业务环境和技术环境。
               (5)确定业务系统结构。
               (6)完成信息战略规划项目,提交信息战略规划报告。
               数据和资料的收集
               为了制定企业信息战略规划,将涉及到有关制定企业计划的资料、有关组织结构的资料、有关业务活动的资料、现有系统的环境资料和当前技术环境的资料。
               (1)有关制定企业计划的资料。包括任务、目标、战略、计划和关键成功因素的资料。
               (2)有关组织结构的资料。组织结构是指所定义的组织单元间的关系,组织单元是指由若干组织角色所构成的组成企业的实体或与企业进行交易的外部实体,组织角色是指根据所承担的工作,分配给个人或组织单元的职位类型。
               (3)有关业务活动的资料。包括业务功能、业务活动、主题域、实体类型、实体联系的资料。
               (4)现有系统的环境资料。现有系统的环境是指支持当前企业各方面业务活动的计算机系统,应获取每个系统的名称、类型和功能以及其覆盖的业务范围、采用的产品或技术、对现行业务的支持程度。计算机系统可分为决策性系统、规划性系统、控制性系统和操作性系统。
               (5)当前技术环境的资料。包括硬件产品、软件产品、网络产品和应用系统的资料。
               收集上述资料的主要途径是进行采访(用户调查)。在制定信息战略规划时,一般应采访3类人员,分别是最高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其他相关人员。信息工程方法根据经验形成了所谓的结构化采访技术,包括采访人员、采访准备、进行采访、整理结果、时间和次数。
               收集有关资料后,形成正式的文档并进行分类,包括业务文档、技术文档和系统文档。然后,对这些文档进行复审。
               信息战略规划报告
               信息战略规划报告是所有前期工作的总结,该报告将成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依据。信息战略规划报告的读者首先应该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因此,不能把报告写成一份纯技术性的文件。信息战略规划报告应包括摘要、规划和附录三个部分。
               摘要通常不要超过5页,其内容应涉及下列主题:
               (1)信息战略规划所涉及的范围。
               (2)企业的业务目标和战略重点。
               (3)信息技术对企业业务的影响。
               (4)对现有信息环境的评价。
               (5)推荐的系统战略(关于信息结构规划和业务系统结构规划的总结)。
               (6)推荐的技术战略(关于技术结构的总结)。
               (7)推荐的组织战略(关于信息系统组织进行机构改革的建议)。
               (8)推荐的行动计划(要执行的主要项目、项目的持续时间、硬件设备获得的时间)。
               规划是信息战略规划报告的主体内容,详细描述执行摘要中的相关要点、所使用的表格、图形和插图表达的重要信息。规划的篇幅一般在40~70页之间,不宜过长。其主要内容包括:
               (1)阐述总体内容。包括规划的范围、规划委托人、规划组成员。
               (2)业务环境描述。包括企业的任务、目标、关键成功因素、信息需求及组织结构。
               (3)评价现有信息环境,确定在满足业务环境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4)通过可选择方案和推荐的信息结构、业务系统结构和技术结构,阐明其优点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5)最后给出推荐的行动计划。
               大部分规划的详细内容可包含在附录中。另外,除了规划报告之外,还可以利用必要的场合和手段展示规划成果。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比一般技术工程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这是因为技术手段复杂;内容复杂,目标多样;投资密度大,效益难以计算;环境复杂多变。
        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其生存环境的变化,要不断地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的时候就要被淘汰,就要由新系统代替老系统,这种周期循环称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从上图可见,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五个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审议通过后,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信息系统建设与一般工程项目的重要区别所在。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说明书中,这是系统建设的必备文件。它既是给用户看的,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依据。系统说明书一旦经过讨论通过,就是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将来验收系统的依据。
        简单地说,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回答系统“做什么”的问题,而系统设计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怎么做”。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子阶段。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程序的编写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几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展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除技术人员外,开发的各个阶段需要有业务人员的配合。开发的前期需要用户配合系统分析人员做好系统分析工作,后期需要用户承担测试、切换工作。为了使用户配合好开发工作,需要对用户进行培训。下图是各开发阶段的人力需求曲线。
        
        各个开发阶段的人力需求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监理进行质量控制的要点如下。
        (1)了解建设单位的建设需求和对信息系统安全性的要求,协助建设单位制定项目质量目标规划和安全目标规划。
        (2)对各种设计文件提出设计质量标准。
        (3)进行设计过程跟踪,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及时与承建单位协调解决。审查阶段性成果,并提出监理意见。审查承建单位提交的总体设计方案,审查承建单位对关键部位的测试方案。
        (4)协助承建单位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5)协助承建单位完善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6)组织设计文件及设计方案交底会,制定质量要求标准。
 
       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监理进行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1)按合同要求,适时发布开工令,确保按时开工,以此计算施工工期。
        (2)审查和批准所有承包商、供货商按合同要求提交的各自的总进度计划及年、季、月实施进度计划,此计划必须符合项目总进度计划和里程碑计划的要求。
        (3)将承包商、供货商提交的总进度计划合成为项目实施总进度计划。
        (4)严格控制关键线路上的关键工序、关键的分部分项工程和单项工程的工期。
        (5)定期检查施工单位的实时进度是否与原定计划相符。
        (6)协调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计划安排,尽可能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努力实现各方的均衡生产。
        (7)协调和控制材料、设备按计划供货,使其与总进度计划相吻合。
        (8)控制并及时处理设计变更,适时调整进度计划,严格控制和处理工期延误,督促和优化投入资源,保障里程碑计划的实现。
        (9)及时组织单项工程验收,使已完成的单项工程尽早投入使用,督促下个工序能及时进行。
 
       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工作应该自顶向下地进行。首先设计总体结构,然后再逐层深入,直至进行每一个模块的设计。总体设计主要是指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的划分(子系统)、设备(包括软、硬设备)的配置、数据的存储规律以及整个系统实现规划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
   题号导航      2012年上半年 系统分析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35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