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2022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17题      
  知识点: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   项目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项目
  章/节:   信息系统及其技术和开发方法       

 
关于信息系统项目生命周期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项目执行期间,风险与不确定性在开始时最小
 
  B.  原型法对于需求的响应是动态的
 
  C.  V模型不适用于需求明确和需求变更频繁的项目
 
  D.  敏捷开发模式适用于各类项目
 
 
 

 
  第3题    2010年下半年  
   63%
某信息系统项目采用结构化方法进行开发,按照项目经理的安排,项目成员小张绘制了下图。此时项目处于(3)阶段。
  第23题    2019年上半年  
   60%
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首先要进行信息系统规划,之后开展系统分析工作,( )不属于系统规划阶段的工作。
  第3题    2011年下半年  
   36%
在一个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开发的开始阶段,如果项目的参与人员还不能完全理解项目开发的范围和需求,项目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那..
   知识点讲解    
   ·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 生命周期    · 项目生命周期    · 信息系统项目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4个阶段:形成(立项)、开发、运维、消亡。4个阶段的内容分别如下:
        .形成(立项)阶段:即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包括概念形成过程和需求分析过程。
        .开发阶段:可分为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系统验收阶段。
        .运维阶段: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就进入运维阶段。
        .消亡阶段:信息系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运行下去,应当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就注意系统消亡的条件和时机,以及由此而花费的成本。
        根据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一般可将信息系统的开发分为5个阶段,即总体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任务完成后都将交付给下一阶段一定规格的文档,作为下一阶段开发的依据。这种开发过程在直观上就像一级一级的瀑布,所以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也称为“瀑布模型”。如下图所示。
        
        信息系统的开发生命周期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各阶段工作量可用下图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实施阶段所需工作量最大。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各阶段工作量
        各阶段目标及其主要工作内容:
        1.总体规划阶段
        总体规划的作用可以分成以下几点:
        .指明组织中建立信息系统的范围和目标。
        .指导信息系统开发。
        .合理分配和利用各种资源。
        .通过规划过程找出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系统的开发范围和目标。
        .信息系统开发的约束条件。
        .组织及其管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信息系统建设计划。
        .相关的信息技术发展预测等。
        2.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目标是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设计阶段再根据这个逻辑模型进行物理方案的设计。
        系统分析阶段的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及数据流程分析、用户需求分析、新系统方案等。
        3.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则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一套与改进后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手段相适应的新的信息系统,为系统实施阶段的程序设计、调试提供依据。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流程及模块功能设计、安全控制点设计等。
        4.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上实现。将原来文字的设计方案转换成实际可执行的软件系统。
        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系统。
        .软件准备。
        .人力培训。
        .数据准备。
        .投入切换和试运行。
        5.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
        信息系统在实施阶段结束之后,就进入到系统运行和评价阶段。只要系统正式运行,系统的维护工作就将伴随着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维护工作主要是对应用系统、数据、代码,以及硬件和网络设备进行维护。针对软件维护的不同性质,系统维护可以划分成4种类型: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纠错性维护:指改正在系统开发阶段已发生而系统测试阶段尚未发现的错误。
        .适应性维护:指使应用软件适应信息技术变化和管理需求变化而进行的修改。
        .完善性维护:是为扩充功能和改善性能而进行的修改,主要是指对已有的软件系统增加一些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中没有规定的功能与性能特征。
        .预防性维护:是为了改进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为了适应未来的软硬件环境的变化,而主动增加的预防性的新功能,以使应用系统适应各类变化而不被淘汰。
        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对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系统进行评价。系统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是否满足用户要求和系统的各种资源利用效率,提出系统改进和发展方向。系统的评价主要针对两个方面,即系统的性能指标和经济指标。具体地说,就是对系统运行效率、系统运行及维护的费用、系统可靠性、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内信息反馈情况和系统运行平台等进行评价。
 
       生命周期
        IT服务生命周期由规划设计(Planning&Design)、部署实施(Implementing)、服务运营(Operation)、持续改进(Improvement)和监督管理(Supervision)5个阶段组成,简称“PIOIS”。
        (1)规划设计:从客户业务战略出发,以需求为中心,参照ITSS对IT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的战略规划和设计,为IT服务的部署实施做好准备,以确保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IT服务。
        (2)部署实施:在规划设计基础上,依据ITSS建立管理体系、部署专用工具及服务解决方案。
        (3)服务运营:根据IT服务部署情况,依据ITSS,采用过程方法,全面管理基础设施、服务流程、人员和业务连续性,实现业务运营与IT服务运营的全面融合。
        (4)持续改进:根据IT服务运营的实际情况,定期评审IT服务满足业务运营的情况,以及IT服务本身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策略和方案,并对IT服务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部署实施,以提高IT服务质量。
        (5)监督管理:本阶段主要依据ITSS对IT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对IT服务供方的服务过程、交付结果实施监督和绩效评估。
 
       项目生命周期
               项目生命周期的定义
               项目生命周期指项目从启动到收尾所经历的一系列阶段。
               项目生命周期通常规定:
               .每个阶段应完成哪些技术工作?
               .每个阶段的交付物应何时产生?对每个交付物如何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
               .每个阶段都有哪些人员参与?
               .如何控制和批准每个阶段?
               项目阶段的特征:
               .每个项目阶段都以一个或多个可交付成果的完成为标志。
               .项目阶段的结束通常以对完成工作与可交付成果的审查为标志。
               .在未决定是否启动任何其他阶段时,也可以结束一个阶段。
               .阶段的正式完成不包括核准随后的阶段。阶段末审查往往称为阶段放行口、阶段关卡或验收站。
               项目生命周期的特征
               大多数项目生命周期都具有如下特征:
               .在初始阶段,费用和人员水平较低,在中间阶段达到最高,当项目接近结束时则快速下降。
               .项目初始阶段不确定性水平高,因此不能达成项目目标的风险也高,后续阶段完成项目的确定性逐渐变好。
               .随着项目阶段的深入,变更和缺陷修改的费用通常会增加。
               .项目初始阶段,项目干系人影响项目的最终产品特征的能力最高,随着项目的继续逐渐变低。
               项目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
               产品生命周期开始于经营计划,经过构思,到产品,到日常经营和产品退出市场。
               在某些应用领域,项目生命周期可以视为产品生命周期的一部分。
               典型信息系统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瀑布模型
                      经典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也叫预测型生命周期、完全计划驱动型生命周期。在项目开始时就对产品和可交付成果进行定义,对任何范围变化都要进行仔细管理。
                      瀑布模型一般将软件开发分为可行性分析(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含单元测试)、测试、运行维护等几个阶段,通过顺序执行各个阶段的活动来完成项目。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或很少变更的项目,适用于充分了解拟交付的产品,有厚实的行业实践基础,或者整批一次性交付产品有利于干系人的项目。
                      迭代和增量模型
                      迭代方法是通过一系列重复的循环活动来开发产品,而增量方法是渐进地增加产品的功能。一次迭代中,将执行所有项目管理过程组中的活动。每次迭代结束时,将完成一个或一组可交付成果。后续迭代可能对这些可交付成果进行改进,也可能创造新的可交付成果。
                      RUP是迭代模型的一种,可分四个阶段:初始、细化、构造、移交,这四个阶段的顺序执行就形成了一个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初始阶段:系统地阐述项目的范围,选择可行的系统构架,计划和准备业务案例。
                      .细化阶段:细化构想,细化过程和基础设施,细化构架并选择构件。
                      .构造阶段:资源管理、控制和过程最优化,完成构件的开发并依据评价标准进行测试,依据验收标准评估产品的发布。
                      .移交阶段:同步并使开发的构造增量集成到一致的实施基线中,根据完整的构想和需求集的验收标准评估与实施有关的工程活动的实施基线。
                      迭代和增量模型适用于组织需要管理不断变化的目标和范围,组织需要降低项目的复杂性,或者,产品的部分交付有利于一个或多个干系人,且不会影响最终或整批可交付成果的交付。大型复杂项目通常采用迭代方式来实施,这使项目团队可以在迭代过程中综合考虑反馈意见和经验教训,从而降低项目风险。
                      敏捷方法
                      敏捷方法也被称为适应型生命周期或变更驱动方法,是为了应对大量变更,获取干系人的持续参与而采用的方法。适应型生命周期也包含迭代和增量的概念,但和迭代增量模型不同之处在于,迭代很快(通常2~4周迭代1次),而且所需时间和资源是固定的。
                      敏捷方法是一种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软件开发方法,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也更注重软件开发中人的作用。
                      敏捷方法适用于需要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需求和范围难以事先确定的情况,或者能够以有利于干系人的方式定义较小的增量改进的情况。
                      V模型
                      V模型如下图所示,左边开发过程的各开发阶段和右边测试过程的各测试阶段相互对应,形成了字母“V”的形状。
                      
                      V模型示意图
                      V模型的价值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阶段,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各开发阶段的对应关系。
                      原型化模型
                      原型化模型是为弥补瀑布模型的不足而产生的。
                      原型化模型首先要构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经过和用户针对原型的讨论和交流,弄清需求以便真正把握用户需要的软件产品是什么样子的。充分了解后,再在原型基础上开发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在实际中,原型化经常在需求分析定义的过程中进行。原型化模型减少了瀑布模型因为软件需求不明确而给开发工作带来的风险,因为在原型基础上的沟通更为直观,也为需求分析和定义提供了新的方法。
                      一般有两种原型,即抛弃型原型和进化型原型:
                      .抛弃型原型:此类原型在系统真正实现以后就抛弃不用了。
                      .进化型原型:此类原型的构造从目标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基本需求出发,通过修改和追加的过程逐渐丰富,演化成为最终的系统。
                      对于复杂的大型软件,开发一个原型往往达不到要求,为减少开发风险,在瀑布模型和原型化模型的基础上演进,出现了螺旋模型以及大量使用的RUP。
                      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是一个演化软件过程模型,将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与瀑布模型中控制的和系统化的方面结合起来,使得软件的增量版本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螺旋模型强调了风险分析,特别适用于庞大而复杂的、高风险的系统。
 
       信息系统项目
               项目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项目?简单地说,安排一场演出、开发一种新产品、建一幢大房子都可以被称为一个项目。所谓项目,简单地说,就是在既定的资源和要求的约束下,为实现某种目的而相互联系的一次性工作任务。这个定义包括三层意思:一定的资源约束、一定的目标、一次性任务。这里的资源包括时间资源、经费资源、人力资源等。
               对项目的概念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来看一下项目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目标
                      项目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一种期望的产品或希望得到的服务的一次性活动。这里的目标包括几个方面。
                      (1)时间目标如在规定的时段内或规定的时间点之前完成。
                      (2)成果目标如提供某种规定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
                      (3)其他需满足的要求包括必须满足的要求和应尽量满足的要求。
                      目标允许有一个变动的幅度,也就是可以修改的。不过一旦项目目标发生实质性变化,它就不再是原来的项目了,而将产生一个新的项目。
                      独特的性质
                      每一个项目都是唯一的、独特的。或者项目的成果与其他项目不同;或者项目的成果与其他项目类似,然而其时间和地点,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自然和社会条件有别于其他项目,总之项目总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两个项目是完全相同的。项目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先例,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复制。
                      有限的生命周期
                      项目有具体的时间计划,它有一个开始时间和目标必须实现的截止日期。虽然不同项目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具体阶段,不过,大多数项目的生命周期都可以划分为启动、规划、实施、结尾4个阶段。
                      特定的委托人
                      它既是项目结果的需求者,也是项目实施的资金提供者。他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委托人可能是企业外部的,被称作外部客户,也可能是企业内部的,比如企业内的别的部门,被称作内部客户。不管是外部客户还是内部客户,都是项目的委托人或项目成果的使用者。
                      实施的一次性
                      一次性是项目与其他常规运作的最大区别。项目有确定的起点和终点,项目不能重复。
                      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
                      项目开始时要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其人数、成员、职责在不断变化。某些成员是借调来的,项目终结时团队要解散,人员要转移。参与项目的组织往往有多个,甚至几十个或更多。他们通过协议或合同以及其他的社会关系结合到一起,在项目的不同时段以不同的程度介入项目活动。可以说,项目组织没有严格的边界,是有弹性的、模糊的、开放的。这一点与一般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很不一样。
                      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项目以所需的时间估计、成本估计、各种资源的有效性为项目计划的假定条件,这种假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为项目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风险。项目是一次性任务,做坏了没有机会重来。项目必须保证成功,因此必须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和精心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
                      结果的不可逆转性
                      不论结果如何,项目结束了,结果也就确定了。
               信息系统项目的概念
               通过上一节对项目的介绍,我们知道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是一类项目。因为信息系统的建设符合项目的定义。我们知道,项目的定义中包含三层意思:一定的资源约束、一定的目标、一次性任务。首先,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次性的任务,有明确的任务范围和质量要求,有时间和进度的要求,有经费和资源的限制。因此,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类项目的建设过程。
               信息系统项目除了具有项目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信息系统项目的目标不精确、任务边界模糊,质量要求主要由项目团队定义
                      在信息系统开发初期,项目团队调研时,客户只能提出一些初步的功能要求,提不出确切的需求。信息系统项目的任务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组所做的系统规划和需求分析。另外,因为大部分客户方都不是从事信息技术的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各种性能指标并不熟悉,所以,信息系统项目所应达到的质量要求也更多地由项目组定义,客户则尽可能地进行审查。为了更好地定义或审查信息系统项目的任务范围和质量要求,客户方可以聘请第三方的信息系统监理或咨询机构来监督项目的实施情况。
                      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客户的需求不断被激发,不断地被进一步明确,或者客户需求随项目进展而变化,从而导致项目进度、费用等计划的不断更改
                      尽管已经做好了系统规划、可行性研究,签订了较明确的技术合同,然而随着项目的进展,客户的需求不断地被激发,被进一步明确,导致程序、界面以及相关文档需要经常被修改。而且在修改过程中又可能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才会被发现。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不断监控和调整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尤其注重项目的变更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是智力密集、劳动密集型项目,受人力资源影响最大,项目成员的结构、责任心、能力和稳定性对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以及是否成功有决定性的影响
                      信息系统项目工作的技术性很强,需要大量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尽管近年来信息系统辅助开发工具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项目各阶段还是渗透了大量的手工劳动。这些劳动十分细致、复杂和容易出错,因而信息系统项目既是智力密集型项目,又是劳动密集型项目。并且,由于信息系统开发的核心成果——应用软件是不可见的逻辑实体,如果人员发生流动,对于没有深入掌握软件知识或缺乏信息系统开发实践经验的人来说,很难在短时间里做到无缝地承接信息系统的后续开发工作。
                      另外,信息系统的开发是项目团队整体的工作,为了高质量的完成项目,要充分发掘项目成员的才能和创新精神,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还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责任心,尤其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目经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也应该注重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要将人力放到与进度和成本一样高的地位来看待。
   题号导航      2022年下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17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