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系统分析师 > 2022年上半年 系统分析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36题      
  知识点:   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
  章/节:   信息化基础知识       

 
企业信息化中,(36)的主要方法有业务与IT整合和企业IT架构构建。下面关于上述两种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37)。
 
 
  A.  信息架构继承
 
  B.  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集成
 
  C.  信息化规划与业务整合
 
  D.  信息化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
 
 
 

 
  第28题    2010年上半年  
   66%
某公司希望将位于组织内部的部分资源和功能发布到互联网上,并与其他合作伙伴实现业务流程的整合。対于这种应用集成需求,以下集..
  第20题    2022年上半年  
   50%
数据中台依据企业特有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通过有形的产品和实施方法论支撑,构建了一套持续不断将数据变成资产并服务于业务的..
  第22题    2019年上半年  
   65%
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IRP)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IRP强调将需求分析与(21)结合起来。IRP的过程大致..
   知识点讲解    
   · 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 企业信息化    · 信息化
 
       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所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本节介绍各阶段的主要方法。
                      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数据处理为核心,围绕职能部门需求的信息系统规划,主要的方法包括BSP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战略集合转化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本节主要介绍CSF和SST方法,有关BSP方法,请阅读8.3.1节。
                             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CSF方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在现行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的和主要的(即成功变量)。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应用CSF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确定企业目标、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确定关键信息需求三个步骤。
                             CSF方法首先通过与高级管理者的交流,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其相关的企业问题,然后识别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定义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最后定义企业的数据字典。根据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来确定信息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别,并能够帮助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发掘新的机遇。由于CSF方法的切入点是高层管理人员,因此,CSF方法的目的是获取关键管理控制的信息需求。
                             CSF方法能够直观地引导高级管理者纵观整个企业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是CSF方法的优点。但是,在进行较低一层次的信息需求分析时,效率却不是很高。
                             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置于企业其他所有目标、策略和目的之上,寻求管理决策阶层所需的信息层级,并指出管理者应特别注意的范围。若能掌握少数几项重要因素(一般关键成功因素有3~6个),便能确保相当的竞争力,它是一组能力的组合。如果企业想要持续成长,就必须对这些少数的关键领域加以管理,否则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关键成功因素有4个主要的来源,分别是个别产业的结构,竞争策略、产业中的地位及地理位置,环境因素,暂时因素。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确认关键成功因素:环境分析法、产业结构分析法、产业/企业专家法、竞争分析法、产业领导厂商分析法、企业本体分析法、突发因素分析法、市场策略对获利影响的分析法。
                             CSF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使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较快地取得收益。应用CSF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当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关键成功因素,就必须再重新开发系统。
                             战略集合转化法
                             SST方法将整个组织的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与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的习惯、改革的复杂性、重要的环境变量约束等等)组成。战略集合转移法提供了一种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组织战略关联起来的方法,将组织战略转化成为信息系统战略。该方法的步骤是首先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合,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包括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组织及设计原则等等,最后提交整个信息系统的结构。
                             三种方法的比较
                             CSF方法能抓住主要矛盾,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用这种方法所确定的目标和传统的方法衔接得比较好,但是一般最有利的只是在确定管理目标上。
                             SST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识别管理目标,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较少,但它在突出重点方面不如前者。
                             BSP方法虽然也首先强调目标,但它没有明显的目标引出过程。它通过管理人员酝酿“过程”引出了系统目标,企业目标到系统目标的转换是通过组织/系统、组织/过程以及系统/过程矩阵的分析得到的。这样可以定义出新的系统以支持企业过程,也就把企业的目标转化为系统的目标,所以,识别企业过程是BSP战略规划的中心,绝不能把BSP方法的中心内容当成U/C矩阵。
                             可以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把它叫CSB方法即(CSF,SST和BSP结合)。这种方法先用CSF方法确定企业目标,然后用SST方法补充完善企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用BSP方法校核两个目标,并确定信息系统结构,这样就补充了单个方法的不足。当然这也使得整个方法过于复杂,而削弱了单个方法的灵活性。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主要以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围绕企业整体需求进行的信息系统规划,主要的方法包括IE方法、战略系统规划法(Strategic System Planning, SSP)、战略栅格法(Strategic Grid, SG)。本节主要介绍SSP和SG方法,有关IE方法,请阅读8.3.3节。
                             战略栅格法
                             采用SG方法进行信息系统规划的基本假设是:
                             (1)在某一时刻,没有一致的方法适合所有企业开发的项目。
                             (2)IT在企业中出现与否和其在将来的角色决定了企业投入到IT计划过程中的资源。
                             SG方法的主要做法是从战略影响方面标出企业现有的和将来的IT应用组合的特征,也就是它对企业生存前景的影响。为了这一目的,需要创建一个2×2的矩阵(战略栅格),如下图所示。
                             
                             战略栅格
                             SG方法是一种了解企业中信息系统作用的诊断工具,它利用栅格表,依据现行的应用项目和预计将开发的应用项目的战略影响,确定出4种不同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条件,即战略、转变、工厂、支持(辅助)。栅格表中每一方格确定了企业中信息活动的位置,通过对当前应用项目和将开发应用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可达到诊断当前状态和调整战略方向的目的。
                             若分析结果表明组织的信息系统处于战略型位置,则说明信息系统的工作对组织当前的竞争策略和未来的战略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若分析结果处于支持型位置,则说明信息系统的应用对组织的各项活动是一种辅助;若分析结果处于工厂型位置,则说明信息系统的应用对成功地执行那些严格规定和广泛接受的活动极为重要,但信息系统还不是战略的组成部分;若处于转变型位置,则说明信息系统正在从辅助地位转向战略地位。
                             根据企业在战略栅格中的位置,应采用适当的规划方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规划过程中资源的投入数量和高层管理的参与应依赖于企业在战略栅格中的位置。
                             战略系统规划法
                             SSP首先通过分析企业的主要功能部分来定义企业的功能模型,再结合企业的信息需求,生成数据实体和主题数据库,从而获取企业全局数据结构。然后,进行全局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识别,最后提交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和计划。在信息系统规划的具体步骤上,SSP与BSP有许多类似之处。
                      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的方法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情况下,以集成为核心,围绕企业战略需求进行的信息系统规划,主要的方法包括价值链分析法(Value-Chain Analysis, VCA)、战略一致性模型(Strategy Alignment Model, SAM)等。
                             价值链分析法
                             VCA方法视企业为一系列的输入、转换与输出的活动序列集合,每个活动都有可能相对于最终产品产生增值行为,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和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企业通过在价值链过程中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控制作用、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价值链是一种高层次的物流模式,由原材料作为投入资产开始,直至原料通过不同过程售给顾客为止,其中做出的所有价值增值活动都可以作为价值链的组成部分。
                             完整价值链分析就是核心企业将其自身的作业成本和成本动因信息与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作业成本和成本动因信息联系起来共同进行价值链分析。具体来说,完整价值链分析的步骤如下:
                             (1)把整个价值链分解为与战略相关的作业、成本、收入和资产,并把它们分配到“有价值的作业”中。
                             (2)确定引起价值变动的各项作业,并根据这些作业,分析形成作业成本及其差异的原因。
                             (3)分析整个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确定核心企业与顾客和供应商之间作业的相关性。
                             (4)利用分析结果,重新组合或改进价值链,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动因,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VCA方法的作用如下:
                             (1)当企业利用VCA确定其战略方向时,VCA可帮助企业观察最重要的产品项目、产品品种和服务,并确定如何运用ECR,在以顾客价值为主要标准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并为贸易伙伴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2)作为一种审计工具,VCA可以对企业的业绩作周期性的评估,从而判断在实施计划时其实际结果与目标是否吻合,这些目标既包括财务目标,也包括企业总的业绩改进目标。
                             战略一致性模型
                             SAM模型也称为战略对应模型、战略策应模型。企业信息化战略投入的价值难以体现的首要原因在于企业的运营战略与IT战略之间缺少策应关系,其次是企业缺少一个动态的操作流程来保证运营战略与IT战略之间持久的策应关系。SAM作为一套进行IT战略规划的思考架构,帮助企业如何检查经营战略与信息架构之间的一致性。
                             战略对应基本包括内容和过程两个方面。前者指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中需要达到的对应的要素,如组织结构、信息系统结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企业战略类型、管理模式、信息技术人员等;后者则是战略对应的实现途径,即企业战略规划与信息系统战略的集成方式。
                             如下图所示,SAM模型把企业战略规划和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关系划分为内、外两大部分。其中,外部区域是指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如产品或IT市场等;内部区域包括企业组织结构、整体信息架构和业务流程等。模型由企业经营战略、组织与业务流程、信息技术战略、信息架构和流程4大领域构成。
                             
                             SAM模型示意图
                             (1)企业经营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对产品和市场在竞争领域的定位选择问题,包括企业目标、核心能力和管理制度3个方面。
                             (2)信息技术战略是指企业在IT市场中的定位选择,包括企业对信息系统目标、信息系统能力和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方面的选择。
                             (3)组织与业务流程是指企业的内部资源,它对企业所选择的市场竞争战略提供有效的支持,体现资源整合战略规划,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业务流程、组织技能3个方面。
                             (4)信息基础架构包括信息系统架构、信息技术流程和信息技术技能3个方面。
                             SAM模型从系统论出发,基于了下述3个基本假设:经济业绩直接与管理能力相关;战略适配是动态的;有效的管理能平衡并贯穿4个领域。
                             利用SAM实现战略对应的方法如下:
                             (1)评价当前信息系统与竞争战略之间的对应程度。
                             (2)识别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的潜在影响。
                             (3)提出已实现对应的信息系统战略的替代途径。
                             (4)重新制定信息系统战略。
                             在此基础上,大致分为4个步骤:
                             (1)识别竞争环境。
                             (2)判断、选择理论模型。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定战略目标的实现方案。
                             (4)根据所用理论模型对提出的方案进行定量测评,选择方案。
 
       企业信息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把“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作为“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议指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建议”在规划“构建产业新体系”中着重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壮大。
        企业信息化是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而以“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互联网+”为特点的产业信息化是未来企业信息化继续发展的方向。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对于我国信息化建设,促进“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企业信息化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企业经营战略、行为规范和业务流程。企业信息化大大拓宽了企业活动的时空范围,在时间上,企业信息化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实施敏捷制造;在空间上,企业信息化以虚拟形态将全球聚合在荧屏上。真正实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企业信息化内涵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观察,企业信息化是劳动工具的技术进步。1945年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并彻底改造了企业的产品研发、制造、办公、经营管理和销售,使传统的人工作业工具发展成智能化、自动化作业工具。所以,以60多年的历史为坐标轴观察企业信息化,沿轴是信息技术逐步改造传统生产方式的过程,在某一轴点上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形态。
               企业信息化概念
               概括地说,企业信息化就是:“在企业作业、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科学计算、过程控制、事务处理、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引进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和WTO形势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涵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企业信息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互动关系,彼此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也不可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WTO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可以享受多边贸易体制协议框架下的各种权利和最惠国待遇,平等地参与国际商贸合作。另一方面,国外跨国公司将进入国内市场,我国企业将直接面对国外跨国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推行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快速反应能力,进而提高市场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和供应链的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能够促进企业的规模化生产。一方面,企业通过应用CAD、CAM和CMS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大幅度提升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检测、销售、物流供应等方面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能力,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从而实现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信息化网络建设,增强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市场的信息沟通,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波动起伏能迅速反馈到企业,使企业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订单,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推行企业信息化,企业可以把经营过程中的各有关方面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可以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因此,过去单一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变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通过ERP、CRM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产品的整个营销过程的管理,包括市场活动、营销过程与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的管理,促进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快速流动,有利于完善企业供应链。
               (3)有利于企业面向市场和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企业竞争中的“大”吃“小”正在转向“快”吃“慢”。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等弊端。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塔型结构被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层的反馈更为迅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4)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推行企业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我国在现阶段推行企业信息化是一种跳跃式的发展,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举措。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情况呈现出极大不相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前者为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我国的企业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进发展,在信息化的同时完成工业化进程。这种两步并作一步的举措,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内在发展动力,对企业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5)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过去二十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骨干企业实力逐步壮大,国际地位显著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但应该注意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为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撑服务“中国制造2025”造成较大压力。强化自主创新,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环节,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体系,对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点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推进企业信息化时,把工业化与信息化密切结合,注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坚持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速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信息化与企业业务全过程的融合、渗透,注重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并与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高度融合,甚至就成为业务本身。
               (3)信息产业发展与企业信息化良性互动。企业信息化不可能从国外买来,必须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的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又为信息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要与我国信息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4)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信息化面临着诸多政策环境问题,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和解决。应发挥政府的指导、扶植及宏观调控作用,通过政策的制定、统筹规划及协调、资金投向的引导、重点项目的支持、规范市场竞争等,营造企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
               (5)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信息化程度越高,信息安全问题越是重要和突出。信息化社会信息安全问题关系国家安全与稳定,关系到每一个企业切身利益。企业信息化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
               (6)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形成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的先进生产力,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是信息技术得以开花结果的肥沃土壤。失去了它们,信息化建设内在动力不足,容易出现投资浪费、利用率低,甚至系统闲置的现象。
               要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只是企业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企业各种信息实行高度集成和快速处理,为企业供应链管理、产品设计制造和科学决策等提供重要支持。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纳入企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从企业整体优化、系统工程和信息集成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相辅相成,互为作用。
               (7)“因地制宜”推进企业信息化。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要注意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不盲目效仿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充分考虑各区域、行业以及企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各自特点,分类指导有效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企业信息化推进的速度不能强求一致,信息化不仅要与本区域和领域的自身发展相协调,互为促进,而且要与国家信息化进程协调发展。
               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西部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服务并促进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政府推动,统筹规划,企业行为,政策支持,分步实施。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为重点,以重点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为龙头,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强竞争实力。
               通过政府引导,明确企业信息化的方针目标,帮助企业管理者转变观念、树立信息化意识,增强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效益原则。企业信息化应该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企业信息化是政府推动下的企业行为,只有坚持以经济效益和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企业才会有动力,才能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把手”原则。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企业最高负责人负责制,就是坚持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把手”亲自抓的原则,成立有企业高层领导参加的信息化建设机构,负责总体设计及日常事务处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业务流程重组,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企业内部利益再分配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管理问题,没有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单靠信息技术部门推进信息化将是很困难的。
               .中长期与短期建设相结合原则。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投资大,是企业一项长期发展的任务。企业要近期、中远期目标相结合,针对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运用资金,逐步进行建设和完善。
               .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信息和信息处理的规范和标准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流程规范化,数据标准化,是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此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要给予足够重视,要为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人的素质,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否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和能力,是否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为企业现代生产、管理和经营服务。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形成高水平、稳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
 
       信息化
        人们在生活和从事生产等活动中不断产生各种消息,接收者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的消息被称为信息。信息的传送一般应借助一定的运载工具,并将信息变换成各种表现形式,如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像空气一样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各个领域。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交流和处理信息,并根据它决策或采取行动。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获取及时可靠的信息将成为第一需要。信息已同能源和材料一起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是资源,而且是一种战略资源。信息与材料、能源不同,信息可以被很多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创造的价值就越高,而且一条信息可以衍生出多条信息,取之不尽。信息与信息资源不同,信息的日常表现是无序的,但是信息本身存在着内在联系和规律,信息只有通过加工处理才能成为有价值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集成电路、计算机等高技术的出现,在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信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获取信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信息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的同时,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称当前的社会为信息社会。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检索、传递、分析与显示的高技术群。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并以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技术为中心。信息产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中心内容,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它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通信业。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工具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和信息利用的功能。
        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如下。
        (1)信息网络体系,它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
        (2)信息产业基础,即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装备的制造,软件开发与利用,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及信息服务。
        (3)社会支持环境,即现代工农业生产,以及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4)效用积累过程,即劳动者素质、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获得进步。
        通常人们习惯用信息产业部门所制造的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信息从业者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指标。粗略认为两者均超过50%以上,其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
   题号导航      2022年上半年 系统分析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36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