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系统分析师 > 2022年上半年 系统分析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61题      
  知识点: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系统安全   系统的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   中断
  章/节:   安全性       

 
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涉及系统的方方面面, 其中(61)是指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和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有害气体和其他环境事故(例如,电磁辐射等)破坏的措施和过程。(62)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其实质是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侵扰而遭到破坏,使系统可靠、连续地运行,服务不被中断
 
 
  A.  信息安全
 
  B.  人员安全
 
  C.  运行安全
 
  D.  实体安全
 
 
 

  相关试题:安全性          更多>  
 
  第7题    2015年上半年  
   57%
为了弥补WEP的安全缺陷,WPA安全认证方案中新增的机制是()。
  第8题    2011年上半年  
   43%
某数字签名系统如下图所示。网上传送的报文是(7),如果A否认发送,作为证据的是(8)。

  第8题    2019年上半年  
   84%
用户A从CA获取了自己的数字证书,该数字证书中包含为证书进行数字签名的(8)和(9)
   知识点讲解    
   ·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 系统安全    · 系统的安全    · 信息系统安全    · 中断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信息安全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涉及到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各个方面。从总体上来讲,信息安全有5个基本要素。
        (1)机密性: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
        (2)完整性: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够修改数据,并能够判别数据是否已被篡改。
        (3)可用性:得到授权的实体在需要时可访问数据。
        (4)可控性:可以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和行为方式。
        (5)可审查性:对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安全系统体系结构
                      ISO 7498-2从体系结构的观点描述了5种可选的安全服务、8项特定的安全机制以及5种普遍性的安全机制,它们可以在OSI/RM模型的适当层次上实施。
                             安全服务
                             安全服务是指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认证服务、访问控制、数据机密性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不可否认服务。
                             (1)认证服务:确保某个实体身份的可靠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认证实体本身的身份,确保其真实性,称为实体认证。实体的身份一旦获得确认就可以和访问控制表中的权限关联起来,决定是否有权进行访问。口令认证是实体认证中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另一种认证是证明某个信息是否来自于某个特定的实体,这种认证叫做数据源认证。数据签名技术就是一例。
                             (2)访问控制:防止对任何资源的非授权访问,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实体才能访问受保护的资源。
                             (3)数据机密性服务: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实体才能理解受保护的信息。在信息安全中主要区分两种机密性服务:数据机密性服务和业务流机密性服务,数据机密性服务主要是采用加密手段使得攻击者即使窃取了加密的数据也很难推出有用的信息;业务流机密性服务则要使监听者很难从网络流量的变化上推出敏感信息。
                             (4)数据完整性服务:防止对数据未授权的修改和破坏。完整性服务使消息的接收者能够发现消息是否被修改,是否被攻击者用假消息换掉。
                             (5)不可否认服务:防止对数据源以及数据提交的否认。它有两种可能:数据发送的不可否认性和数据接收的不可否认性。这两种服务需要比较复杂的基础设施的技术,如数字签名技术。
                             特定的安全机制
                             安全机制是用来实施安全服务的机制。安全机制既可以是具体的、特定的,也可以是通用的。
                             (1)加密机制:用于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它依赖于现代密码学理论,一般来说加/解密算法是公开的,加密的安全性主要依赖于密钥的安全性和强度。
                             (2)数字签名机制:保证数据完整性及不可否认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采用特定的数字签名机制生成,也可以通过某种加密机制生成。
                             (3)访问控制机制:与实体认证密切相关。首先,要访问某个资源的实体应成功通过认证,然后访问控制机制对该实体的访问请求进行处理,查看该实体是否具有访问所请求资源的权限,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4)数据完整性机制:用于保护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修改,该机制可以通过使用一种单向的不可逆函数(例如散列函数)来计算出消息摘要,并对消息摘要进行数字签名来实现。
                             (5)认证交换机制:通过交换标识信息使通信双方相互信任。
                             (6)流量填充机制:针对的是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的攻击。有时攻击者通过对通信双方的数据流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根据流量的变化来推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或线索。
                             (7)路由控制机制:可以指定数据通过网络的路径。这样就可以选择一条路径,这条路径上的节点都是可信任的,确保发送的信息不会因通过不安全的节点而受到攻击。
                             (8)公证机制:由通信各方都信任的第三方提供。由第三方来确保数据完整性、数据源、时间及目的地的正确。
                             普遍性的安全机制
                             普遍性安全机制不是为任何特定的服务而特设的,因此在任一特定的层上,对它们都不作明确的说明。某些普遍性安全机制可认为属于安全管理方面。普遍性安全机制可分为可信功能度、安全标记、事件检测、安全审计跟踪、安全恢复。
                             (1)可信功能度:可以扩充其他安全机制的范围,或建立这些安全机制的有效性;可以保证对硬件与软件寄托信任的手段已超出标准的范围,而且在任何情况下,这些手段随已察觉到的威胁的级别和被保护信息的价值而改变。
                             (2)安全标记:与某一资源(可以是数据单元)密切相关联的标记,为该资源命名或指定安全属性(这种标记或约束可以是明显的,也可以是隐含的)。
                             (3)事件检测:与安全有关的事件检测包括对安全明显事件的检测,也可以包括对“正常”事件的检测,例如,一次成功的访问(或注册)。与安全有关的事件的检测可由OSI内部含有安全机制的实体来做。
                             (4)安全审计跟踪:就是对系统的记录与行为进行独立的评估考查,目的是测试系统的控制是否恰当,保证与既定策略和操作的协调一致,有助于做出损害评估,以及对在控制、策略与规程中指明的改变做出评价。
                             (5)安全恢复:处理来自诸如事件处置与管理功能等机制的请求,并把恢复动作当作是应用一组规则的结果。恢复动作可能有3种:立即动作、暂时动作、长期动作。
                      安全保护等级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规定了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能力的5个等级,即用户自主保护级、系统审计保护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结构化保护级、访问验证保护级。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能力随着安全保护等级的增高,逐渐增强。
                      (1)用户自主保护级。本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将用户与数据隔离,使用户具备自主安全保护的能力。它具有多种形式的控制能力,对用户实施访问控制,即为用户提供可行的手段,保护用户和用户组信息,避免其他用户对数据的非法读写与破坏。第一级适用于普通内联网用户。
                      (2)系统审计保护级。与用户自主保护级相比,本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了粒度更细的自主访问控制,它通过登录规程、审计安全性相关事件和隔离资源,使用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级适用于通过内联网或国际网进行商务活动,需要保密的非重要单位。
                      (3)安全标记保护级。本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具有系统审计保护级的所有功能。此外,还提供有关安全策略模型、数据标记,以及主体对客体强制访问控制的非形式化描述;具有准确地标记输出信息的能力;消除通过测试发现的任何错误。第三级适用于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金融机构、邮电通信、能源与水源供给部门、交通运输、大型工商与信息技术企业、重点工程建设等单位。
                      (4)结构化保护级。本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于一个明确定义的形式化安全策略模型之上,它要求将第三级系统中的自主和强制访问控制扩展到所有主体与客体。此外,还要考虑隐蔽通道。本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必须结构化为关键保护元素和非关键保护元素。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机的接口也必须明确定义,使其设计与实现能经受更充分的测试和更完整的复审。加强了鉴别机制,支持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的职能,提供可信设施管理,增强了配置管理控制。系统具有相当的抗渗透能力。第四级适用于中央级国家机关、广播电视部门、重要物资储备单位、社会应急服务部门、尖端科技企业集团、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和国防建设等部门。
                      (5)访问验证保护级。本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满足访问监控器需求。访问监控器仲裁主体对客体的全部访问。访问监控器本身是抗篡改的,而且必须足够小,能够分析和测试。为了满足访问监控器需求,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其构造时,排除了那些对实施安全策略来说并非必要的代码;在设计和实现时,从系统工程角度将其复杂性降低到最小程度。支持安全管理员职能;扩充审计机制,当发生与安全相关的事件时发出信号;提供系统恢复机制。系统具有很高的抗渗透能力。第五级适用于国防关键部门和依法需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特殊隔离的单位。
                      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在实施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系统时,应严格区分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3种不同体系结构,分别是MIS+S、S-MIS和S2-MIS。
                      (1)MIS+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ecurity)系统:为初级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或基本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这种系统是初等的、简单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应用基本不变;硬件和系统软件通用;安全设备基本不带密码。
                      (2)S-MIS(Security-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为标准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这种系统是建立在PKI/CA(Certificate Authority,认证中心)标准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硬件和系统软件通用;PKI/CA安全保障系统必须带密码;应用系统必须根本改变。
                      (3)S2-MIS(Super Security-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为超安全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这种系统是“绝对的”的安全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不仅使用PKI/CA标准,同时硬件和系统软件都使用专用的安全产品。这种系统的特点是硬件和系统软件都专用;PKI/CA安全保障系统必须带密码;应用系统必须根本改变;主要的硬件和系统软件需要PKI/CA认证。
                      可信计算机系统
                      本节主要介绍TCSEC(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可信计算机系统准则)。TCSEC标准是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的第一个正式标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TCSEC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划分为4个等级、7个级别。
                      (1)D类安全等级:D类安全等级只包括D1一个级别。D1的安全等级最低。D1系统只为文件和用户提供安全保护。D1系统最普通的形式是本地操作系统,或者是一个完全没有保护的网络。
                      (2)C类安全等级:该类安全等级能够提供审慎的保护,并为用户的行动和责任提供审计能力。C类安全等级可划分为C1和C2两类。C1系统的可信任运算基础体制通过将用户和数据分开来达到安全的目的。在C1系统中,所有的用户以同样的灵敏度来处理数据,即用户认为C1系统中的所有文档都具有相同的机密性。C2系统比C1系统加强了可调的审慎控制。在连接到网络上时,C2系统的用户分别对各自的行为负责。C2系统通过登录过程、安全事件和资源隔离来增强这种控制。C2系统具有C1系统中所有的安全性特征。
                      (3)B类安全等级:B类安全等级可分为B1、B2和B3 3类。B类系统具有强制性保护功能。强制性保护意味着如果用户没有与安全等级相连,系统就不会让用户存取对象。B1系统满足下列要求:系统对网络控制下的每个对象都进行灵敏度标记;系统使用灵敏度标记作为所有强迫访问控制的基础;系统再把导入的、非标记的对象放入系统前标记它们;灵敏度标记必须准确地表示其所联系的对象的安全级别;当系统管理员创建系统或者增加新的通信通道或I/O设备时,管理员必须指定每个通信通道和I/O设备是单级还是多级,并且管理员只能手工改变指定;单级设备并不保持传输信息的灵敏度级别;所有直接面向用户位置的输出(无论是虚拟的还是物理的)都必须产生标记来指示关于输出对象的灵敏度;系统必须使用用户的口令或证明来决定用户的安全访问级别;系统必须通过审计来记录未授权访问的企图。
                      B2系统必须满足B1系统的所有要求。另外,B2系统的管理员必须使用一个明确的、文档化的安全策略模式作为系统的可信任运算基础体制。B2系统必须满足下列要求:系统必须立即通知系统中的每一个用户所有与之相关的网络连接的改变;只有用户能够在可信任通信路径中进行初始化通信;可信任运算基础体制能够支持独立的操作者和管理员。
                      B3系统必须符合B2系统的所有安全需求。B3系统具有很强的监视委托管理访问能力和抗干扰能力。B3系统必须设有安全管理员。B3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除了控制对个别对象的访问外,B3必须产生一个可读的安全列表;每个被命名的对象提供对该对象没有访问权的用户列表说明;B3系统在进行任何操作前,要求用户进行身份验证;B3系统验证每个用户,同时还会发送一个取消访问的审计跟踪消息;设计者必须正确区分可信任的通信路径和其他路径;可信任的通信基础体制为每一个被命名的对象建立安全审计跟踪;可信任的运算基础体制支持独立的安全管理。
                      (4)A类安全等级:A系统的安全级别最高。目前,A类安全等级只包含A1一个安全类别。A1类与B3类相似,对系统的结构和策略不作特别要求。A1系统的显著特征是,系统的设计者必须按照一个正式的设计规范来分析系统。对系统分析后,设计者必须运用核对技术来确保系统符合设计规范。A1系统必须满足下列要求:系统管理员必须从开发者那里接收到一个安全策略的正式模型;所有的安装操作都必须由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管理员进行的每一步安装操作都必须有正式文档。
                      在欧洲四国(英、法、德、荷)也提出了评价满足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要求的信息技术安全评价准则(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Evaluation Criteria, ITSEC)后,美国又联合以上诸国和加拿大,并会同ISO共同提出了信息技术安全评价的通用准则(Common Criteria for ITSEC, CC),CC已经被技术发达的国家承认为代替ITSEC的评价安全信息系统的标准,且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系统安全
        华为EulerOS通过了公安部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四级认证。EulerOS能够提供可配置的加固策略、内核级OS安全能力等各种安全技术以防止入侵,保障客户的系统安全。
 
       系统的安全
        系统的安全涉及两类不同的问题,一类涉及技术、管理、法律、道德和政治等问题,另一类涉及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扩大,在所有稍具规模的系统中都从多个级别上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一般从4个级别上对文件进行安全性管理:系统级、用户级、目录级和文件级。
        (1)系统级。系统级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不允许未经授权的用户进入系统,从而也防止了他人非法使用系统中各类资源(包括文件)。系统级管理的主要措施有注册与登录。
        (2)用户级。用户级安全管理是通过对所有用户分类和对指定用户分配访问权,不同的用户对不同文件设置不同的存取权限来实现。例如,在UNIX系统中将用户分为文件主、同组用户和其他用户。有的系统将用户分为超级用户、系统操作员和一般用户。
        (3)目录级。目录级安全管理是为了保护系统中各种目录而设计的,它与用户权限无关。为了保证目录的安全,规定只有系统核心才具有写目录的权利。
        (4)文件级。文件级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或文件主对文件属性的设置来控制用户对文件的访问。通常可设置以下几种属性:只执行、隐含、只读、读/写、共享、系统。用户对文件的访问,将由用户访问权、目录访问权限及文件属性三者的权限所确定,或者说是有效权限和文件属性的交集。例如对于只读文件,尽管用户的有效权限是读/写,但都不能对只读文件进行修改、更名和删除。对于一个非共享文件,将禁止在同一时间内由多个用户对它们进行访问。
 
       信息系统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的概念
               信息系统安全指信息系统及其所存储、传输和处理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表征,一般包括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以保障信息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信息系统安全的侧重点会随着信息系统使用者的需求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
               .个人用户最关心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如何保证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企业用户看重的是如何保证涉及商业利益的数据的安全。
               .从网络运行和管理者角度说,最关心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如何保护和控制其他人对本地网络信息进行访问、读写等操作。
               .对安全保密部门和国家行政部门来说,最关心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如何对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和防堵,避免非法泄露。
               .从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角度来说,最关心的则是如何杜绝和控制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有害的黄色内容会对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信息系统安全的属性
               信息系统安全的属性主要包括:
               .保密性:是应用系统的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即防止信息泄漏给非授权个人或实体,信息只为授权用户使用的特性。保密性建立在可用性基础之上,是保障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应用系统常用的保密技术如下:
               最小授权原则:对信息的访问权限仅授权给需要从事业务的用户使用。
               防暴露:防止有用信息以各种途径暴露或传播出去。
               信息加密:用加密算法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非法用户无法对信息进行解密从而无法读懂有效信息。
               物理保密:利用各种物理方法,如限制、隔离、掩蔽和控制等措施,来保护信息不被泄露。
               .完整性:是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应用系统的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和插入等破坏和丢失的特性。保障应用系统完整性的主要方法如下:
               协议:通过各种安全协议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被复制的信息、被删除的字段、失效的字段和被修改的字段。
               纠错编码方法:由此完成检错和纠错功能。最简单和常用的纠错编码方法是奇偶校验法。
               密码校验和方法:是抗篡改和传输失败的重要手段。
               数字签名:用于保障信息的真实性。
               公证:请求系统管理或中介机构证明信息的真实性。
               .可用性:是应用系统信息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信息服务在需要时,允许授权用户或实体使用的特性,或者是网络部分受损或需要降级使用时,仍能为授权用户提供有效服务的特性。可用性一般用系统正常使用时间和整个工作时间之比来度量。可用性还应该满足以下要求:身份识别与确认、访问控制、业务流控制、路由选择控制和审计跟踪。
               .不可抵赖性:也称作不可否认性,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互过程中,确信参与者的真实同一性,即所有参与者都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曾经完成的操作和承诺。利用信息源证据可以防止发信方不真实地否认已发送信息,利用递交接收证据可以防止收信方事后否认已经接收的信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是对一个组织机构中信息系统的生存周期全过程实施符合安全等级责任要求的管理。
               不同安全等级的安全管理机构可按下列顺序逐步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安全组织机构管理体系:
               .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建立安全职能部门。
               .成立安全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人出任领导。
               .建立信息安全保密管理部门。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参见《GB/T 20269~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该标准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分为八大类,每个类分为若干族,针对每个族设置了相应的管理要素。八大类分别为:政策和制度、机构和人员管理、风险管理、环境和资源管理、运行和维护管理、业务持续性管理、监督和检查管理、生存周期管理。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参见《GB/T 20271—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该标准把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分为:
               .物理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记录介质安全。
               .运行安全:包括风险分析、信息系统安全性检测分析、信息系统安全监控、安全审计、信息系统边界安全防护、备份与故障恢复、恶意代码防护、信息系统的应急处理、可信计算和可信连接技术。
               .数据安全:包括身份鉴别、用户标识与鉴别、用户主体绑定、抗抵赖、自主访问控制、标记、强制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保护、用户数据保密性保护、数据流控制、可信路径和密码支持。
 
       中断
        中断是异步发生的,是来自处理器外部的I/O设备的信号的结果。硬件中断不是由任何一条专门的指令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异步的。硬件中断的异常处理程序常常被称为中断处理程序(interrupt handler)。
               硬中断与软中断
               硬中断是由硬件产生的,例如磁盘、网卡、键盘、时钟等。每个设备或设备集都有它自己的IRQ(中断请求)。基于IRQ,CPU可以将相应的请求分发到对应的硬件驱动上。
               软中断是一组静态定义的下半部分接口,可以在所有的处理器上同时执行,即使两个类型相同也可以。但是一个软中断不会抢占另外的一个软中断,唯一可以抢占软中断的是硬中断。
               可屏蔽中断与不可屏蔽中断
               可屏蔽中断和不可屏蔽中断都属于外部中断,是由外部中断源引起的。不可屏蔽中断源一旦提出请求,CPU必须无条件响应,而对可屏蔽中断源的请求,CPU可以响应,也可以不响应。
               CPU一般设置两根中断请求输入线:可屏蔽中断请求INTR(Interrupt Require)和不可屏蔽中断请求NMI(Non Maskable Interrupt)。对于可屏蔽中断,除了受本身的屏蔽位控制外,还都要受一个总的控制,即CPU标志寄存器中的中断允许标志位IF(Interrupt Flag)的控制,IF位为1,可以得到CPU的响应,否则,得不到响应。IF位可以由用户控制,指令STI或Turbo C的Enable()函数,将IF位置1(开中断),指令CLI或Turbo_c的Disable()函数,将IF位清0(关中断)。
               中断优先级
               当多个中断源同时请求中断时,而CPU一次只能响应其中的一个中断,同时为了能响应所有中断,就引入中断优先级来处理。系统会根据引起中断事件的重要性和紧迫程度,将中断源分为若干个级别,称作中断优先级。中断优先级有两种:查询优先级和执行优先级。
               查询优先级是不可以更改和设置的,在该方式下当多个中断源同时产生中断信号时,中断仲裁器会选择中断源优先处理的顺序,此过程与是否发生中断服务程序的嵌套毫不相干。当CPU查询各个中断标志位的时候,会依照优先级顺序依次查询,当数个中断同时请求的时候,会优先查询到高查询优先级的中断标志位,但并不代表高查询优先级的中断可以打断已经并且正在执行的低查询优先级的中断服务。
               由于可屏蔽的中断源很多,故需要对其进行管理,如区分是哪个中断源发出的中断信号?哪个中断源最优先及怎样处理多级中断嵌套等。为此,可使用中断控制器对多个可屏蔽中断源进行管理。
               中断控制器能够对中断进行排队管理,避免中断信号的丢失,同时支持对不同中断进行优先级的配置,使高优先级中断能够中断低优先级中断,满足系统中具有更高时间约束特性功能的需要。
               中断嵌套
               当处理器正在处理一个中断时,有比该中断优先级高的中断源发出中断请求时,如果处理器正在执行中断处理程序,那么处理器会对高优先级的中断进行立即处理,处理完之后再返回到低优先级的中断服务程序继续执行。这样就形成了中断服务程序中套用中断服务程序的情况,即中断嵌套。可嵌套中断的处理流程和中断服务框图如下图所示。
               
               可嵌套中断处理流程
   题号导航      2022年上半年 系统分析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61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