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智能真题库 > 历年试卷 >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 > 2018年上半年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第33题      
  知识点:   技术要素部署实施   知识转移   测试环境   技术要素   评审   迁移   实施阶段   应急响应   政府
  关键词:   测试   开发   评审   云服务           章/节:   IT服务部署实施要素       

 
A公司承接了将某市税务局所有应用系统迁移到市政府新建云服务平台上的任务,服务团队与开发团队完成了知识转移并搭建了异地测试环境,制定了应急响应预案并进行了一次正式演练。编制了相关的SOP操作规范和技术手册,并对其进行了评审。A公司在技术要素部署实施阶段的工作完成情况应获得的评价是:( ) 。
 
 
  A.  全部完成
 
  B.  未做技术手册发布
 
  C.  未部署运维工具
 
  D.  未进行数据初始化
 
 
 

 
  第46题    2017年下半年  
   49%
知识转移是技术部署的重要环节,完备的知识转移可以提高IT服务技术支撑能力、降低风险、缩减成本、提升效率。知识转移的内容主要..
  第33题    2019年上半年  
   52%
关于应急响应演练的描述,正确的是( )。
  第47题    2017年下半年  
   66%
技术手册发布流程为:( )。
 
  第47题    2017年下半年  
   66%
技术手册发布流程为:( )。
  第33题    2020年下半年  
   40%
关于标准操作规范(SOP)的描述,不正确的是(33)。
  第33题    2019年上半年  
   52%
关于应急响应演练的描述,正确的是( )。
   知识点讲解    
   · 技术要素部署实施    · 知识转移    · 测试环境    · 技术要素    · 评审    · 迁移    · 实施阶段    · 应急响应    · 政府
 
       技术要素部署实施
        在IT服务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技术难题(如硬件故障)、风险(如安全漏洞)以及新技术和前沿应用所提出的新要求,供方应根据需方要求或技术发展趋势,部署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
               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的目的
                      知识转移是技术部署实施的重要环节,完备的知识转移可提高IT服务技术支撑能力,降低风险,缩减成本,提升效率。
                      知识转移的内容
                      (1)历史运维资料。
                      .相关工作界面和人员职责说明书。
                      .内外部支持信息(开发商、厂商、业务部门、公司内部相关部门)。
                      (2)基础架构资料。
                      .系统部署和网络物理拓扑。
                      .系统架构说明:软/硬件配置。
                      .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操作说明书。
                      .系统应急、容灾处理方案(如集群切换和恢复)。
                      .系统日常运维操作手册。
                      (3)应用系统资料。
                      .应用系统测试报告。
                      .应用系统使用手册。
                      .应用系统需求和设计文档。
                      .应用系统安装配置手册。
                      .应用版本说明(含与其他系统的依赖关系说明、已知错误列表及对应的临时措施等)。
                      (4)业务资料。
                      .业务架构图(业务功能模块在系统中的分布)。
                      .业务流程(系统交互、工作流说明、业务功能说明、业务对象说明)。
                      .业务场景说明(前台业务高峰说明、后台关键作业时间周期)。
                      .业务培训资料。
                      .业务运维文档(业务问题FAQ、业务问题诊断)。
                      技术部署实施与知识转移实例如下图所示。
                      
                      技术部署实施与知识转换实例
               应急响应预案的制订与演练
                      制订应急预案与演练的目的
                      应急预案是组织在信息系统方面的总体应急预案,适用于组织IT系统发生重大系统性故障,导致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业务中断、大量客户数据资料丢失以及组织认为应采取应急机制的其他IT系统重大突发事件,包括以下情形:
                      (1)自然灾害引起的对IT系统的灾难性破坏。
                      (2)网络通信设备、通信线路故障导致IT系统的重大故障。
                      (3)电源电路以及机房等基础设施故障导致IT系统的重大故障。
                      (4)IT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存储、中间件故障导致的重大系统性故障。
                      (5)IT系统发生网络攻击破坏、计算机病毒传播或被利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引发的重大安全突发事件。
                      (6)应用系统发生重大故障。
                      (7)组织认为应采取应急机制的其他IT系统重大突发事件。
                      应急演练原则
                      (1)结合实际、合理定位。紧密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明确演练目的,根据资源条件确定演练方式和规模。
                      (2)着眼实战、讲求实效。以提高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为着眼点。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考核,总结推广好经验,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3)精心组织、确保安全。围绕演练目的,精心策划演练内容,科学设计演练方案,周密组织演练活动,制订并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措施,确保演练参与人员及演练装备设施的安全。
                      (4)统筹规划、厉行节约。统筹规划应急演练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提高应急演练效益。
                      突发事件等级划分
                      (1)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
                      实例:系统性故障造成20%~60%的集中的基础、核心、关键系统不可用,且在24小时内无法恢复;或60%以上集中的基础、核心、关键的系统不可用且12小时内不可修复。
                      (2)重大突发事件(Ⅱ级)。
                      实例:系统性故障造成20%~60%的集中的基础、核心、关键的应用系统不可用且在12小时内不可恢复。
                      (3)较大突发事件(Ⅲ级)。
                      实例:关键业务全国性的中断,且预计恢复时间大于6小时、少于12小时。
                      (4)其他造成区域性业务中断的故障。
                      实例:造成区域性业务中断的故障,恢复时间小于6小时的IT事件按照日常事件处理流程执行。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1)指挥小组职责。
                      .指挥、协调集团公司及系统内部组织的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处理工作。
                      .启动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协调行政工作和后勤保障资源。
                      .作为与组织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沟通情况的接口。
                      .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通知或召集相关的恢复小组负责人。
                      .根据指挥小组的指示,协调处理其他事务。
                      .负责组织本预案的维护、演练和管理工作。
                      (2)IT恢复小组职责。
                      .IT恢复小组负责IT环境的恢复工作,包括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其他IT环境。在应急阶段,由信息技术部、资产管理营运部和IT运行中心各功能区的人员协同组成虚拟团队进行恢复操作工作。
                      .IT恢复小组组长负责通知或召集相关的恢复小组组员。
                      下表给出了各小组名称及其职责。
                      
                      各小组名称与职责
                      应急响应演练
                      (1)演练启动。
                      演练正式启动前各参演单位按照应急指挥办公室通知的场景进行集合,举行简短仪式,由演练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并启动演练活动。
                      (2)演练执行。
                      .演练指挥与行动:参演人员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按照演练方案规定的程序开展应急处置行动,完成各项演练活动。
                      .演练过程控制:综合应急预案采用桌面演练方式进行,专项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采用实战演练方式进行。
                      .演练记录:各预案在演练实施过程中,采用文字、照片和音像等手段记录演练过程。
                      (3)演练结束与终止。
                      .演练结束与终止的程序:演练完毕或演练出现意外情况时,由总策划发出结束信号,演练总指挥宣布演练结束。
                      .演练结束与终止条件。各预案演练结束的条件:方案的演练目的、内容、程序都己按要求演练完毕。演练中止的条件:出现真实突发事件,需要参演人员参与应急处置时,要中止演练,使参演人员迅速回归其工作岗位。
                      (4)应急演练评估与总结。
                      .演练评估:演练过程中,评估组人员分别对各个场景进行演练记录,填写《演练方案实施情况评估表》。
                      .演练总结:现场总结,事后总结。
                      (5)成果运用。
                      对演练暴露出来的问题,演练单位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包括修改完善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应急物资装备有计划地更新等,并建立改进任务表,按规定时间对改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文件归档与备案。
                      演练组织单位在演练结束后应将演练计划、演练方案、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应急预案演习报告(总结)等资料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留一份归档保存。保存的期限是通常为6年。
                      (7)考核与奖惩。
                      演练组织单位有权对演练参与单位、部门及人员进行考核。对在演练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及个人,按照公司有关规定,可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按要求参加演练,或影响演练正常开展的,要给予相应处罚。
               SOP标准操作规范
               (1)制订SOP的目的。SOP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工作。SOP的精髓是将细节进行量化,用更通俗的话来说,SOP就是对某一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细化和量化。
               (2)SOP的作用。
               .将企业积累下来的技术和经验记录在标准文件中,以免因技术人员的流动而使技术流失。
               .使操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快速掌握较为先进合理的操作技术。
               .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取得客户信赖与满意。
               .SOP是贯彻标准化作业的具体体现,实现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流程条理化、标准化、操作的形象化、简单化。
               .SOP是系统规划与管理师最基本、最有效的技术管理手段。
               (3)SOP的编写要点。SOP的编写通常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做到。
               .IT服务人员都能看懂,且每个人的理解都相同。
               .效率最高和成本最低,并识别出关键风险点。
               .SOP正式发布前要经过测试与评价环节。
               .可以根据业务与技术发展需求,实现快速迭代。
               技术手册发布
               编写各类用于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册,应包含发现问题的技术手段,如监控阈值、测量方法等,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可选方案。技术手册发布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技术手册发布的流程
               (1)审核:技术手册在发布前应进行审核,验证可行后以文档管理的要求进行存档。
               (2)存档:为了能够对技术手册实现高效使用,应采用分级管理的方法,分级管理便于使用者快速定位到所需要查看的技术手册。
               (3)发放: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查看,组织培训讲解,确保使用者按手册要求进行操作。
               搭建测试环境
               搭建发现与解决问题所需的测试环境。依据规划设计要求建立测试目标,运用各类测试模拟工具,模拟真实环境中的场景,执行测试设计中的要求,通过测试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等要求,增加客户和服务提供方的信心,规避IT服务的潜在缺陷,有效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率。
 
       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的目的
               知识转移是技术部署实施的重要环节,完备的知识转移可提高IT服务技术支撑能力,降低风险,缩减成本,提升效率。
               知识转移的内容
               (1)历史运维资料。
               .相关工作界面和人员职责说明书。
               .内外部支持信息(开发商、厂商、业务部门、公司内部相关部门)。
               (2)基础架构资料。
               .系统部署和网络物理拓扑。
               .系统架构说明:软/硬件配置。
               .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操作说明书。
               .系统应急、容灾处理方案(如集群切换和恢复)。
               .系统日常运维操作手册。
               (3)应用系统资料。
               .应用系统测试报告。
               .应用系统使用手册。
               .应用系统需求和设计文档。
               .应用系统安装配置手册。
               .应用版本说明(含与其他系统的依赖关系说明、已知错误列表及对应的临时措施等)。
               (4)业务资料。
               .业务架构图(业务功能模块在系统中的分布)。
               .业务流程(系统交互、工作流说明、业务功能说明、业务对象说明)。
               .业务场景说明(前台业务高峰说明、后台关键作业时间周期)。
               .业务培训资料。
               .业务运维文档(业务问题FAQ、业务问题诊断)。
               技术部署实施与知识转移实例如下图所示。
               
               技术部署实施与知识转换实例
 
       测试环境
        由于嵌入式软件的特点,决定了嵌入式软件测试比通用软件困难,根本原因在于一般测试技术和测试工具的实施缺乏基本条件。由于嵌入式软件运行环境的特定性及专用外部设备的连接,使嵌入式软件在相应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未开发完成前不能真正运行,动态测试技术不能应用;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有限资源和专用接口使运行监测和观察输出变得很困难,嵌入式软件的输入/输出涉及计算机系统专用的端口、外部设备,以及各种不同的信号量形式,如数字量、电压量、电流量、脉冲量、开关量等,各种输入/输出量电气特性也不一样,加上实时性要求输入/输出的时序特性,使嵌入式软件的测试输入和结果获得都很困难。
        面临以上嵌入式软件测试的难点,使得嵌入式软件的测试环境相对与一般的应用软件比较特殊。
               宿主机模拟环境
               宿主机模拟环境就是采用模拟技术在宿主机上建立嵌入式软件的运行环境,从而使嵌入式软件的运行脱离目标机便于进行测试。目前,宿主机模拟测试环境按其实现的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目标机芯片的模拟测试环境;一类是采用交叉编译的方法将被测软件编译为在宿主机上执行代码的方法。
               基于目标机芯片的模拟测试环境通过对处理器(CPU)、存储器、外围可编程芯片以及各器件连接的模拟,构造目标机硬件环境。基于目标机芯片的模拟测试环境如下图所示。
               
               基于目标机芯片的模拟测试环境
               处理器模拟包括对处理器指令集、寄存器、中断处理机制的模拟;内存模拟包括内存寻址、读、写模拟;外围可编程芯片模拟包括对工作模式、命令字的响应、输入/输出特性、功能特性的模拟;器件间连接模拟包括为这些芯片的数据端口、控制端口设置I/O地址,并决定其间的输入/输出关系。
               基于交叉编译的模拟测试环境不用构造嵌入式软件的运行环境,其模拟的重点是模拟被测试程序的输入/输出。首先对被测试程序进行硬件依赖性分析,然后将输入/输出命令用API函数替换,最后采用使用交叉编译的方法将被测软件编译为在宿主机上可运行的执行代码。基于交叉编译的模拟测试环境如下图所示。
               
               基于交叉编译的模拟测试环境
               交联式测试环境
               交联式测试环境是逼近真实环境的一种运行环境,实际上是对整个系统(而非仅对软件)进行考察的测试。交联式测试环境可以接入若干个研制完成的产品(实物)或设备模拟器。不同的系统,交联式模拟测试环境接入实物的多少不一样,但对软件来说,目标机硬件环境、相应外围设备接口、输入的指令、数据等全都是真实的。交联式模拟测试环境与真实系统有一致的映射关系。例如具有相同的接口,相同的I/O传输格式、方式和速率,相同的时序和相同的工作方式、状态等。交联式模拟测试环境不仅适用于对软件功能的验证,而且可以对软件的外部接口、实时特性进行较真实的验证。交联式测试环境如下图所示。
               
               交联式模拟测试环境
               交联式模拟测试环境一般包括目标机、模拟器、控制盒和测试输入及测试输出分析设备四个部分。被测试程序在目标机中运行,宿主机运行测试程序及处理测试结果,控制盒连接控制宿主机与目标机之间的总线,模拟器主要模拟一些特殊的信号。
               由于嵌入式系统的特殊性,在进行配置项和系统测试时,要求或者在真实目标机中运行,或者在仿真环境下运行时必须说明仿真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差异,并进行影响分析。而交联式模拟测试环境由于搭建较为方便,运行环境与真实环境一致,是目前嵌入式软件测试环境中使用最多的环境。所以在软件配置项和系统测试阶段,其实也是软件与硬件的集成测试阶段,虽然在进行软件测试,但是软件与硬件的协调性、一致性也进行了验证。
               全实物测试环境
               即将嵌入式软件完全置于真实的实物环境中进行测试,是系统测试阶段常用的测试环境。
 
       技术要素
        技术要素是保障信息系统得以运行的基本支撑,是信息系统的物理构成,通常泛指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在实际应用中IT已成为信息系统的代名词,本书中出现的“IT”与“信息系统”也可相互指代。信息系统的技术要素包括数据、硬件、软件、通信网络和基础设施几个方面。
               数据
               数据是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是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元素。
               数据是指记录下来的各种原始资料,如文字、数字、声音和图像等。数据未经加工时不具备直接使用的价值。
               (1)信息:将原始数据进行一定形式的格式化,经过加工、解释后成为对人们有用的数据即为信息。信息对接受者的决策和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
               (2)知识:将数据加工、解释为信息的过程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例如,对于反映某一企业某一时点资产状态的资产负债表,上面列出了企业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方面的明细数据,但对于一个不具备企业会计知识的人而言,这张表里的各项数据仅仅是一串数字而已,他无法将这些数据转换、解读为企业资产状况的信息,更不能帮助其判断该企业运营是否正常。因此,知识蕴含了数据到信息的过程和规则,知识用来组织和使用数据,使之适合特定的任务。
               (3)智慧:智慧是积聚的知识及对其灵活和创新的运用,它代表更加宽广、更加深刻的某个特定领域或多个领域的规则和模式。应用智慧常常可以把一个领域的概念应用于新的情况和问题。例如,理解了身份证号码这一唯一性标识的概念后,可以将其应用到特定的编程条件中,用来在数据库中挑选出该号码所代表的人的基本信息及相关信息(如工资信息、考勤信息等),这就是知识积累的结果。
               信息系统中,以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积累和理解,应用智慧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使数据经信息系统处理呈现并经领域经验和知识解读后形成信息,为管理及管理决策服务。
               硬件
               硬件是计算机物理设备的总称,也称为硬件设备,通常是电子的、机械的、磁性的或光的元器件或装置,一般分为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软件
               信息系统依靠软件帮助终端用户使用计算机硬件,将数据加工转换成各类信息产品。软件用于完成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存储及控制信息系统的活动,一般分为基础软件和信息系统软件。
               (1)基础软件:支持信息系统运行的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等。
               (2)信息系统软件:处理特定应用的程序,称为信息系统软件,又称为应用软件,如ERP软件、SCM软件、CRM软件、OA软件、财务软件、图书馆管理系统等。
               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按一定的拓扑结构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总交换软件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指包括机房供配电系统、机房UPS系统、机房空调系统、机房弱电系统、机房消防系统等在内的,维持机房安全正常运转,确保机房环境满足信息系统设备运行要求的各类设施。
 
       评审
        对设计部分是否完整地实现了需求中规定的功能、性能等要求,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关键的处理及内外部接口定义的正确性、有效性、各部分之间的一致性等都一一进行评审。
 
       迁移
        选择一个适当的迁移时间,最好定在单位事务不繁忙的时候(如周末)。事先做好系统软件和数据的备份,然后逐步将原有系统安装部署到新网络中,并做好相关设备的配置。要一边安装一边测试,注意不但要用管理员身份测试,还要用普通用户身份测试,以确保迁移后的系统与原有系统一致。
 
       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监理进行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1)按合同要求,适时发布开工令,确保按时开工,以此计算施工工期。
        (2)审查和批准所有承包商、供货商按合同要求提交的各自的总进度计划及年、季、月实施进度计划,此计划必须符合项目总进度计划和里程碑计划的要求。
        (3)将承包商、供货商提交的总进度计划合成为项目实施总进度计划。
        (4)严格控制关键线路上的关键工序、关键的分部分项工程和单项工程的工期。
        (5)定期检查施工单位的实时进度是否与原定计划相符。
        (6)协调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计划安排,尽可能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努力实现各方的均衡生产。
        (7)协调和控制材料、设备按计划供货,使其与总进度计划相吻合。
        (8)控制并及时处理设计变更,适时调整进度计划,严格控制和处理工期延误,督促和优化投入资源,保障里程碑计划的实现。
        (9)及时组织单项工程验收,使已完成的单项工程尽早投入使用,督促下个工序能及时进行。
 
       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是指组织为预防、监控、处置和管理运维服务应急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和行为。信息系统设施运维应急事件是指导致或即将导致信息系统设施运行中断、运行质量降低或需要实施重点时段保障的事件。当出现跨越预定的应急响应阈值的重大事件,或由于政府部门发出行政指令或对运维对象提出要求时,应当启动应急处理程序。
        应急响应是信息系统设施运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从整体或专业角度,对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在信息技术运维领域,与之相对应的应急响应规范尚未建立起来。
        应急响应的管理是为了避免无序运维,提升应急状态下的运维响应能力,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合理的投入创造更大的效益。
        应急响应过程包括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和总结改进四个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应急响应过程
        每个环节中包括若干重点任务,这些任务覆盖了日常工作、故障响应和重点时段保障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应急响应的活动与任务如下表所示。
        
        应急响应的活动与任务
               应急准备
               (1)建立应急管理的组织和制度:建立应急管理组织,确保组建合适的组织以满足日常运维和应急响应的服务要求,明确应急响应组织中的角色及关系。应急管理组织建立后对应的应急管理制度包括负责制定应急响应方针(应急响应原则、范围等),明确应急响应的范围、要求、等级等。
               (2)风险评估与改进:风险评估与改进的目的是系统地识别运维服务对象及运维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前改进,包括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应对。
               运维人员从系统的角度识别风险要素,如运维对象、运维内容、组织及流程接口等。根据风险要素,应急响应组织按照一个确定的方法和流程来实施风险评估,明确其在其运维过程中的关键活动、所需资源、限制条件及组织面临的各种威胁,明确当威胁演变为应急事件时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以及业务中断可能带来的损失。分析评估后应形成《风险评估报告》,报告应包括与服务水平目标相比较的运维要求、现状及趋势信息、风险要素、不符合项及问题等,并据此提出纠正措施建议,确认后的《风险评估报告》将作为风险应对预案。
               对于识别出的各种风险,制定明确的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嫁、风险降低、风险接受等。根据《风险评估报告》,形成《系统改进方案》以降低风险,包括降低风险转变为应急事件的可能性,缩短应急事件的持续时间,限制应急事件的影响范围。
               (3)应急事件级别划分:应急事件分级的主要参考要素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紧急程度、系统损失和社会影响。相关负责人按照以上要素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估。确定应急事件的级别。包括以下内容。
               灾难事件(Ⅰ级):指由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原因造成主要IT设施毁灭性损坏,或者由于系统平台或业务数据遭受严重破坏,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系统服务,造成核心业务服务中断超过48小时。
               重大事件(Ⅱ级):指造成核心业务服务中断超过24小时,或重要业务数据丢失,或业务数据需要后退到上一备份状态。
               严重事件(Ⅲ级):指造成核心业务服务中断超过12小时,或少量业务数据丢失。
               一般事件(Ⅳ级):指造成核心业务服务中断超过4小时,或管理支撑系统服务中断超过24小时。
               (4)预案制定:预案制定的目的是提供应对运维应急事件的操作性文件。
               根据风险评估和事件级别划分制定《应急响应预案》。预案可以分为总体预案和针对某个核心系统的专项预案及其附则;预案中应该考虑到各种应急资源的调配和预置,主要包括人员、备品备件、资金、系统工具等。《应急响应预案》的内容包括应急响应预案的编制目的、依据和适用范围;具体的组织体系结构及人员职责;应急响应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应急响应的启动;应急响应的处置;应急响应的总结;应急响应的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的附则等。
               经过评审确认的应急响应预案,由责任者或授权管理者负责预案的分发,同时建立预案的版本控制。
               (5)培训与演练:培训需要制定应急响应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将应急响应预案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培训应使得相关组织及人员明确其在应急响应过程中的责任范围、接口关系,明确应急处置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
               应急响应演练的目的,一是为了验证预案是否能够真正满足实际的需求,二是为了检验应急响应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和对运维事件应对步骤的熟练程度。演练的方式分为工具测试演练和场景模拟演练。
               为了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同时使相关人员了解运维预案的目标和流程,熟悉应急响应的操作规程,应急响应的演练应做到:预先制定演练计划,在计划中说明测试工具或演练的场景;演练的整个过程有详细的记录,并形成报告;演练不能对业务运行造成负面影响;按照约定周期,进行完整演练(可以有被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周期建议可以设定为季度、一年或三年。
               监测与预警
               (1)日常监测与预警:日常监测与预警负责保障运维服务的可用和连续,及时发现运维服务应急事件并有效预警。结合运维服务级别协议和应急响应预案,开展日常监测与预警活动,主要包括设立服务台并保持运营;确定监测项、监测时间间隔与阈值;确定活动中的人员、角色和职责。可以采用运维工具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日常监测与预警活动。
               (2)记录与报告:建立监测、预警信息登记和报告制度。对日常监测结果进行记录,发现运维服务应急事件时,应提交单独的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故障或预警发生及发现的时间和地点;表象及影响的范围;原因初步分析;报告人等。对运维应急事件要保持持续性跟踪。
               (3)核实与评估:核实与评估负责对出现的运维服务应急事件进行有效识别。其中核实是指接到报告的责任者应对报告内容进行逐项核实,以判别运维服务应急事件是否属实;事件级别评估是指负责人应参见应急准备活动中的事件级别划分,确定应急事件所对应的事件级别,同时将事件级别置于动态调整控制中。
               (4)预案启动:确保以规定的策略和程序启动预案,并保持对应急事件的跟踪。
               建立、审议预案启动的策略和程序,以控制预案启动的授权和实施。对预案启动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在相关方之间就启动何种类型预案达成一致,过程包括一旦事件升级,与之相对应的预案调整的方式,同时记录预案启动的过程和结果。
               信息通报内容包括预案启动的原因、事件级别、事件对应的预案、要求采取的技术应对或处置的目标、实现目标所应采取的保障措施,如人员、物资、环境、资金等;对应急处置过程及结果的报告要求,如报告程序、报告内容、报告频率等;信息通报的方式可以是电话、邮件、电视、广播和文件等。相关方对收到的通报信息进行确认和反馈。
               应急响应人员根据调整后的状态开展监测与预警活动,并按一致约定的程序和监测范围、监测频率提供报告。
               应急处置
               (1)应急调度:在应急调度中明确应急调度手段,规范应急调度过程;在调度安排下,相关人员实施应急处置,责任者根据应急处置要求,对应急处置经费、应急处置人员、应急处置设施等统一调配和管理,并完成调度明细说明的整理和归档。应急调度的工作流程包括在规定时间要求内,迅速组织人员勘察、分析;通过网络、媒体、广播等多种手段快速获取应急事件的相关信息;及时组织并协调相关部门及人员召开应急处置工作会议;根据应急处置要求,对涉及应急处置组织下达调度命令;组织人员保护可追查的相关线索。
               (2)排查与诊断:排查与诊断是基于已经启动的预案而开展的,在排查与诊断中,应建立多渠道的应急处置支持模式,如建立由服务商、供应商、生产制造商构成的应急处置支持模式。故障排查与诊断的流程包括:应急处置责任者调配处置人员进行现场故障排查;现场处置人员进行故障排查和诊断,必要时可寻求外协人员以现场或远程方式进行支持,在此过程中可借助各类排查、诊断、分析工具,如应用软件、电子分析工具、故障排查知识库等;现场处置人员应随时向处置责任者汇报故障排查情况、诊断信息、故障定位结果等;将排查与诊断的过程和结果信息进行整理与归档。
               在实施应急处置过程中,各级责任者需要及时与相关利益方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应急处置故障点、造成故障的原因、排查诊断等。及时完成对沟通信息及对应组织人员的核实与确认,同时对确认信息完成归档、上报、审批等事项。
               (3)处理与恢复:负责对故障进行有效、快速的处理与恢复。应基于预案和知识库进行故障的处理与恢复,处理与恢复的原则应在满足相应服务级别协议要求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服务;采用的方法、手段不应造成新的事件发生。
               必要时可启用备品备件、灾备系统等。对过程及结果信息进行记录,并及时告知相关方面和人员。责任者应组织对处理与恢复的结果进行初步确认。
               (4)升级与信息通报:应急响应组织通过实施有效评审,实现对应急处置的升级与通报;故障处置责任者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故障处置过程及结果情况进行评审;在评审中,参考服务级别协议中对事件处置内容情况的设定,同时结合应急故障处置的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当应急故障现场处置的情况超过原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处置级别要求时,应作为应急事件升级;建立、审议应急事件升级的策略和程序,以控制应急事件升级的授权和实施,就应急事件升级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升级过程包含预案调整、人员调整、资金调整及相关设施调整,需要对应急事件升级的过程和结果信息进行整理与归档。信息通报内容包括事件升级的原因;事件升级后的级别;事件升级后与之对应的预案;根据升级事件处置的要求和目标,确定所需的技术应对措施;实现目标所应采取的保障措施,如人员、物资、环境、资金等;对升级事件处置过程及结果的报告,如报告程序、报告对象、报告内容、报告频率等;信息通报的范围和涉及接受者,信息通报的方式有电话、邮件、电视、广播和文件等形式。
               (5)持续服务与评价:在完成对应急事件故障处置后,应组织运维人员提供持续性服务,同时应对持续性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
               (6)事件关闭:规范并明确应急处置的关闭流程,即申请关闭、核实、关闭通报。
               关闭申请:建立、审议事件关闭的策略和程序,以控制事件关闭的授权和实施;对应急事件处置的过程文档和各评审/评价报告进行整理,由明确的责任者或授权管理者提出事件关闭申请,并提交相关文档资料。
               关闭核实:接到事件关闭申请的责任者应逐项核实报告内容,以判别应急事件处置过程和结果信息是否属实。
               关闭通报:建立、审议应急事件关闭通报制度,应急事件关闭的责任者向相关利益方通报信息,内容应包括应急事件的级别;事件对应的预案信息;应急事件处置的过程情况;事件的调整升级情况;持续性服务状况信息;事件处置评价信息;事件关闭申请的处理意见;关闭通报的范围和涉及接受者。
               总结改进
               (1)应急事件总结:在事件关闭之后,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次事件的原因、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采取必要的后续措施。事件总结应包含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应急事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评估应急事件造成的影响;降低事件发生频率、减轻损害和避免再次发生的方法。
               调查和收证:当一个事件涉及责任认定、赔偿或诉讼时,应收集、保留和呈递证据。证据可用于内部问题分析;用做有关可能违反合同或规章要求的法律取证;与供应商或其他组织谈判赔偿事宜。
               (2)应急体系的保持:为保证应急体系的有效性和时效性,需要对应急体系进行不定期及定期的维护和审核,以确保组织具有足够的应急响应能力。
               体系维护主要是指当组织战略、业务流程、客户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对现有的应急体系,尤其是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进行修改。体系维护应该是不定期进行的,是由事件驱动的。
               体系审核主要是指对组织当前的应急响应能力和管理模式进行评审,以确保它们符合预定的标准和要求,同时明确组织在应急响应方面的主要不足和改进方向。体系审核应该是定期进行的,组织应该至少一年进行一次体系审核。
               体系维护:组织建立明确的应急体系维护计划,确保任何影响到组织应急管理的重大变更都能被识别出来,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这些变更进行分析,并对应急管理体系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涉及应急管理的方针策略、流程、应急预案和资源配置。
               体系维护流程的结果应包括关于应急体系维护活动的文档记录;确保应急响应的相关人员都已经明确应急体系的调整内容,并接受必要的培训;当需要对风险评估、组织架构、人员配备进行调整时,保留必要的文档记录。
               体系审核:相关责任者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对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审核,以确保体系具有持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体系审核包括评估体系不足和改进建议。同时,体系审核的结果应正式存档并通知给相关责任者。
               体系审核的输入信息主要包括相关利益方的要求和反馈;组织所采纳的,用于支持应急响应的各种技术、产品和流程;风险评估的结果及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应急预案的测试结果及实际执行效果;上次体系评审的后续跟踪活动;可能影响应急体系的各种业务变更;近期在处置应急事件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培训的结果和反馈。
               体系审核的输出结果主要包括应急体系的改进目标;如何改进应急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软硬件、资金等。
               (3)应急准备工作的改进:应急时间总结、体系维护和体系审核的结果将作为应急准备阶段的重要输入信息,组织应根据应急时间总结报告中给出的建议项和体系评审结果来调整应急准备及风险应对的策略。
 
       政府
        政府信息系统以电子政务为主要形式,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打破传统行政机关的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使各级政府的各项监管更加严密,服务更加便捷,涉及政府机关、各团体、企业和社会公众,主要包括机关办公政务网、办公政务资源网、公众信息网和办公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几个部分。
        (1)安全级别高。政务信息数据中,有些关乎国家、政府部门、地方政策和利益,比个人或商务信息更为敏感;有些属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比如档案、城建数据;有些具有服务特性,比如医保、社保、公积金、房屋交易等信息;加之电子政务行使政府职能的特点易导致政府信息系统受到各种攻击,包括黑客组织、犯罪集团和信息战时期的信息对抗等国家行为的攻击,因此,其安全问题尤其是数据安全应被重点关注。
        (2)业务的不间断运维需求高。政府信息系统面向社会提供外部服务,如出入境审批系统、身份证申领系统等,都必须在故障出现后以最短的时间恢复业务运行,否则导致业务受理停止,大量人员等待,大量紧急任务无法处理,影响政府办事效率和形象。
        (3)例行运维亟须加强。我国政府部分信息系统存在管理松散,制度不严明,执行乏力现象,包括内部信息外泄,个人下载或运行游戏、炒股、聊天、视频软件,甚至非法修改IP地址,卸载杀毒软件,不仅严重违反纪律,更易影响到关键应用的性能质量,因此,日常运维管理亟须加强。
   题号导航      2018年上半年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 上午试卷 综合知识   本试卷我的完整做题情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第33题    在手机中做本题